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二单元(5——7)跟踪训练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歧(qí)
瘫痪(tān)
熬夜(áo) 沉寂(jì)
B.粼粼(lín)
诀别(jué)
姊妹(zí)
荫蔽(yīn)[]
C.一霎时(chà)
匿笑(nì)
沐浴(mù)
脸颊(xiá)[
D.捶打(chuí)
菡萏(hàndàn)
徘徊(huí)
絮叨(xù)
2.指出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C.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D.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3.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
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生就是这样,要去面对一次次的“告别”。我曾与伴着笑声的纸飞机惜别在柔和的晨曦里,______;我曾与空中飞舞的风筝惜别在温暖的春风里,______;我曾与花丛中飞舞的彩蝶惜别在香飘四季的花园里,______;再见了,我的初中生活,你永远是我记忆中的一片灿烂阳光。
①为了实现我那高高悬挂的梦
②为了我五彩缤纷的未来
③为了能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展翅高飞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忍受,艰苦支持)
B.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C.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形容水的明净)
D.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意见不一致)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散步》描写了一家三代人散步时,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的平常小事。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B.《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已故母亲的一篇散文。
C.《金色花》与《荷叶·母亲》都是以表达对母亲的爱恋为主题的现代诗歌,前者借助金色花的形象来抒发母亲和孩子之间真挚的爱;后者以花映人,抒发女儿对慈母的眷眷依恋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
D.《世说新语》的作者余嘉锡是南朝宋彭城人。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词义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2分)(
)
A.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类的事物。)
B.鸟儿将窠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卖弄:摆弄、夸耀。)
C.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菡萏:这里指红莲含苞待放。)
D.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热烈:强烈,热情四溢。)
8.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进入初中,来到新的校园,结识了新的老师和同学,这一切都让我喜出望外。
B.这道题老师翻来覆去讲了好几遍,可他还是没有听懂。
C.这次活动为了顾全大局,让大家各得其所,所以有一部分人对此不是很满意。
D.春天到了,郊外春光明媚,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
9.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莫怀戚的《散步》以一件小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昭示中年人应肩负起扶老携幼的责任,给人以深刻启示。
B.《荷叶·母亲》是冰心的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文中通过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
C.《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散文《茶馆》《龙须沟》等。文章开篇以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济南寒冷的特点,表达了对济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观沧海》由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所作,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和宽广的胸襟。
10.填空。
(1)《秋天的怀念》作者
,生于北京,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务虚笔记》,散文《
》《合欢树》等。这是一篇怀念母亲的
(体裁)。作者以追忆的形式,以“
”为线索展开叙事,用朴实的文字和平常的话语,写出了
,也对
进行了深刻反思。
(2)泰戈尔,
(国籍)作家、诗人。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
的亚洲人。代表作有诗集《
》《园丁集》《
》等。
(3)冰心,原名
,作家、诗人。笔名冰心取自“
”。崇尚“爱的哲学”,
是其作品的主旋律。著有诗集《
》《
》,散文集《
》等。
11.仿写句子。
母爱是一首诗,悠远清净;
,
;
,
;母爱是醉人的春风,是润物的细雨,是伴你一生的盈盈笑语。
【阅读理解】
(一)
(甲)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1)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乙)(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将句中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句中加点的词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2.甲乙文中的画线句子(1)(2)都属于景物描写,请分析各自在文中的作用。(4分)
(1)
(2)
3.甲乙两文中的“母亲”形象哪一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谈谈。(2分)
4.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尊老爱幼的美德,请举一个例子并谈谈自己的理解。(2分)
(二)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A“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B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5.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请结合全文,概括“母亲”的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6.请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2)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从作者情感的角度分析)
7.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谈谈你对A、B两处划线句子中“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理解。(4分)
8.“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刚刚进入青春期的你是否也做过对母亲心存愧疚的事?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感悟。(3分)
参考答案
1.
A
2.B(解析:A项将“喊着”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C项将第二个逗号改为冒号;D项“跑”和“踩”加双引号。)
3.
B(解析:A项句式杂糅,可删掉“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C项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的作者”或“由”“写成的”。)
4.
B
5.
B(解析:B项中,“委屈”的意思是“使儿子受到委屈”,所以错误。)
6.
D
7.B(2分)8.
2.C(2分)9.
2.C(2分)
10.
(1)史铁生,《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合欢树》散文(体裁)
“看花”母爱的深厚,生命和生存问题
(2)印度诺贝尔文学奖《新月集》《飞鸟集》
(3)谢婉莹,
“一片冰心在玉壶”母爱、童真、自然《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11.
母爱是一幅画,自然清新
母爱是一首歌,婉转深情
阅读
1.(1)不好; “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且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2)不能。“慢慢地”“稳稳地”说明“我”和妻子走得格外小心,唯恐有什么闪失,表现了中年人责任的重大,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下一代,表现出尊老爱幼的美德和浓浓亲情。删掉后不能很好地表达这些内容。(共4分)
2.(1)通过描绘生命力蓬勃的菊花,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烘托了“我”走出孤独、痛苦、绝望的心情谷底后的坚强、乐观精神。
(2)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为散步设置了背景(写出了一家人散步的目的),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心情。(共4分)
3.示例:甲文的母亲,从她忍受肝病折磨可以看出母亲的性格坚韧、顽强; 从她央求我看菊花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 示例:乙文的母亲,从她选择走小路看出她对孙子的疼爱。(写出一位即可,2分)
4.示例:①孟母三迁; 孟母为了使儿子成长,曾经三迁居所,这种爱是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不想让儿子为难。 ②子路借米;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了让父母吃上米饭,翻山越岭去借米,表现了对父母的孝顺。等等。(例子1分,理解1分。共2分)
5.承受儿子双腿瘫痪的痛苦;
自身病痛的折磨;隐瞒病情,不让儿子担心。(共3分)
6.(1)“悄悄地”“偷偷地”可以看出母亲小心翼翼、去留不安的心理;体现了她对儿子的理解、包容和担忧。(共2分)
(2)“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及去世,毫无思想准备;表达了对母亲永远离去的追悔莫及(悔恨、遗憾)和痛苦的心情。(共2分)
7.A处:母亲希望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B处:我们懂得了母亲临终前对儿女的牵挂与期望,决心坚强地活下去。(共4分)
8.感悟示例: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她无私、坚忍、宽容,不求回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及时尽孝,懂得尊重母亲,不顶撞,不违背,用优异的成绩回报母爱。(主观题,言之有理即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