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第
一
学期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17.古诗三首
课时
3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2.能初步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景分析
三首古诗都是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习目标
(1)学习《望天门山》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默写古诗。(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句所描写天门山的意境。2.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3.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所需条件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三首诗描写地方的资料。教师制作PPT。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绝西子湖
好望洞庭
妙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标出文中生字词。3.将本课生字练写2遍,圈出自己认为难写、易错的字。4.查阅资料,了解李白生平事迹,回忆原来学过或背过的李白的作品。课中学习一.出示目标,导入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望天门山》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了解诗句主要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默写古诗。(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小游戏:古诗连线。把同一作品的两句古诗连接起来。上面的所有诗句都是谁写的?(李白
)介绍作者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著名的诗作《望天门山》。二、学习任务一:朗读古诗,初悟诗意。1.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阅读提示:(1)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2)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评价标准:读得正确
☆
读得流利
☆2.生字我会读(检测目标1)断
楚
孤
帆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中断
楚江
孤独
帆船断开
楚国
孤单
风帆
(1)学生自由练读。(2)同桌互助读词。(3)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比赛读。(4)指读四个生字:断
楚
孤
帆4.课文我会读。(1)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古诗,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2)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派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3)教师范读
。(4)集体朗读。5.生字我会写出示生字:断
楚
孤
帆(1)交流识字方法。(2)学生观察分析字形、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试说笔画笔顺。(3)指导把字写美观。(4)实物投影学生写字作品,师生共同评价。三、学习任务二:品读理解,感悟诗情。1.理解诗意你有哪些方法?用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2.汇报诗题。(1)“望”是什么意思?(2)“天门山”指什么?(3)看作者把诗题的意思补充完整。3.汇报第一句。(1)指名解释第一句(一、二名学生汇报)。(2)启发提示。理解古诗中的“断”、“开”和“回”。(3)第一句诗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4.汇报第二句。(1)指名释意古诗(一、二名学生汇报)。(2)看最后一句古诗,你认为李白现在在哪儿?现在能更完整地说出诗题的意思吗?(3)这“一片孤帆”从哪里来?作者正往哪行驶呢?(4)点拨难点。A:“出”字是一个表示什么的词?;B:用动词写天门山你有什么疑问吗?;C:此句诗改成“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D: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E:学生讨论汇报,并提出汇报交流要求。听别人的发言,请你认真思考,看对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帮助。5.解释整首诗的意思。6.通过整首诗看出李白在赞美什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吗?
四、拓展知识,丰富积累。1.汇报交流有关李白资料。2.能背出李白写的其它古诗吗?出示《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早发白帝城》。五、结语升华,提出希望。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李白及他的诗歌只是这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待我们去欣赏、去诵读。课后同学们多积累古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宣布下课)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1.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标出文中生字词。3.将本课生字练写2遍,圈出自己认为难写、易错的字。4.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生平事迹及西湖景点。课中学习一、激情导入:1.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西湖美景课件)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市长。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2.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二、学习任务三:初读感知。1.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阅读提示:(1)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2)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评价标准:读得正确
☆
读得流利
☆2.生字我会读亦
宜多音字“抹”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1)学生自由练读。(2)同桌互助读词。(3)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比赛读。(4)指读:亦
宜
抹4.课文我会读。(1)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古诗,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2)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派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3)教师范读
。(4)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5.生字我会写出示生字:亦
宜(1)交流识字方法。(2)学生观察分析字形、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试说笔画笔顺。(3)指导把字写美观。(4)实物投影学生写字作品,师生共同评价。三、学习任务四:精读诗歌。1.学习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1)
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晴”)(2)
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4)你读懂“潋滟”了吗?(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6)诗句导读。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7)晴天的西湖真美啊!假设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你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好)2.学习诗歌的第二句。(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课件:雨中的西湖图片。)(1)冥想: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尽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播放音乐:《雨中西湖》。)(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3)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课件出示:第二句)(“山色空濛”)(板书:山色空濛)(播放课件:雨后的西湖图片。)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4)你读懂“空濛”了吗?(云雾迷茫的样子。)
(课件出示)(5)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奇。)(板书:奇)(6)
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二句。3.学习古诗的三、四句。(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课件出示:诗歌三、四句。)(1)你从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2)你了解“西子”吗?(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3)西施有多美呢?(齐读第四句。)(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不管什么时候,西施都很美。)(4)想见一见西施吗?(课件出示:西施图片。)(5)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6)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板书: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板书:西子湖)读到这里,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4.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啊!古人有许多描写西湖的诗作,却很少有人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想想,苏轼为何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动人呢?(检测目标3)5.带着体会读诗。6.指名读诗,配乐齐读诗歌。7.齐背诗歌。四、拓展延伸:1.赏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诗人描绘了什么时候的西湖?(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2.积累这首诗歌。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其实,苏轼不光是一位大诗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吗?请课外读一读他的作品,老师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第三课时课前准备1.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标出文中生字词。3.将本课生字练写2遍,圈出自己认为难写、易错的字。4.查阅资料,了解刘禹锡生平事迹及洞庭湖。课中学习一、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二、学习任务五:整体读,感知美。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三、学习任务六:理解读,洞察美。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组内研讨。(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 “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四、学习任务七:对比读,深化美。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五、延伸读,升华美。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
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疑是水仙梳洗处,
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5.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六、多样作业,表现美。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当堂检测
背诵三首古诗。画一画三首诗描写的景色。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