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测试
明初,六部均隶属於丞相,凡事必须秉承宰相的意志。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君权受到内阁制约
B.
六部失去了自主权
C.
内阁权力不受制约
D.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明以来,内阁大学士“选理机务”“表率百僚”,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军机处设立后,内阁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地位每况愈下。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
内阁职责功能的变化
B.
强化皇权的内在需求
C.
军机处的设立
D.
宦官专权导致的政治黑暗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首辅夏言革职闲住,严嵩加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掌权二十余年,权倾朝野,六部大臣仰其鼻息,不敢与之相抗……”材料反映了()
A.
殿阁大学士是宰相
B.
殿阁大学士限制了皇权
C.
殿阁大学士统帅朝廷
D.
殿阁大学士权力的增强
明太祖曾写诗发出这样的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到了明成祖时
A.
分割丞相的相权
B.
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C.
废除丞相
D.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B.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雍正时设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这表明
A.
低级别官员已无权参预朝政
B.
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C.
内阁地位已然被军机处取代
D.
内阁权力开始弱化
乾隆四十九年(1784)上谕说:“各省督抚年终汇奏事件,向由军机处将有无迟延遗漏,查明具奏。嗣后各督抚年终汇奏各项,均著各部院衙门详悉查核,汇送军机处复加考核,如各该部有疏忽遗漏,军机处又不能详加核正,经朕看出,惟军机大臣是问。”这说明军机处
A.
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最高国家机关
B.
听命于皇帝,是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
C.
实质是形式上的临时性的事务机构
D.
担负稽察各部院衙门汇奏事件的任务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
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
清朝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C.
军机处成为皇帝权力制衡的利器
D.
军机处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
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
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专制皇权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制度,遵循“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的原则,其中的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由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A.
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
B.
表明清初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
C.
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
D.
是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明朝中期,常熟一地主购买大片沼泽,雇用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凿水池用以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果木蔬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这说明,此时江南()
A.
开始出现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
B.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D.
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
清朝中期,市场中出现了一些帮派性质的劳动力群体,如典当司柜(保管当品)大多是徽州人,镊工多为句容人,绍兴人大多是银匠或师爷(官府幕僚),江西人多是漆匠,后高人善于养蚕,南浔人则更加擅长缫丝。这一现象的出现
A.
表明手工业生产区域分工显著
B.
限制了市场的竞争理念的发展
C.
有利于区域间技术的交流融合
D.
促进了地域性商帮的迅速崛起
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材料说明了王阳明( )
A.
猛烈抨击了圣人之道
B.
认识到知行的辩证关系
C.
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
D.
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这种变异的实质是( )
A.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C.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
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清朝初年,颜元主持漳南书院(今河北省)时,除了教授儒家传统的礼 乐 射 御 书 数六艺之外,还加入兵 农 钱 谷 水 火 工虞等科目,这反映出颜元
A.
提倡经世致用
B.
突破了儒学体系
C.
反对封建礼教
D.
继承了孔孟之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卖田地,或数市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
明万历年间,张居正上疏请行“考成之法”。要求各部门均要“置立文簿,每月终注销”。每项任务规定完成时限,并逐月逐年检查,作为官员优劣的考核标准。如有延迟者,各级官吏均有责任举报,使得“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再者,地方抚按负责一省之事而汇总于六部,六部据簿以检查各地职守,六科据簿以检查六部,内阁据簿以检查六科,使事权最后集中于内阁。万历二年(1574年)十二月,张居正命造御屏一座,将府部以下知府以上所有官员姓名、籍贯及出身资格均列于上,以便神宗皇帝朝夕省览。数年之后,科道官说:“自考成之法一立,数十年废弛丛积之政渐次修举。”同时,张居正发现,“近来因行考成之法,有司惯于降罚,遂不分缓急,一概严刑并追”。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考成法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居正考成法的成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对明朝内阁制度的实质的理解。
【解答】
A.材料中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看不出内阁对皇帝的制约,故排除A。
B.内阁使六部的权力流向内阁,并不能代表六部失去了自主权,故排除B。
C.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其权利受皇帝的制约,故排除C。
D.依据材料:明朝中后期的内阁,因为其更接近皇帝,凭借皇帝的信任其权力日益扩大,使部分六部的权力转向了内阁,这表明内阁的权利本质上来源于皇帝,因此,内阁权力的扩大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故D正确。
故选D。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解答】
A.材料本身涉及的就是内阁大学士在地位、职能上的变化,这只是材料的表面现象,题干的要求是“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故不选A。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内阁到军机处,内阁大学士在地位、职能上的变化,主要是强化皇权的内在需求,故B正确。
C.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内阁地位的降低并非由军机处的设立而形成,故不选C。
D.清朝并不存在宦官专权的局面,故不选D。
故选B。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掌权二十余年,权倾朝野,六部大臣仰其鼻息,不敢与之相抗”。
【解答】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咨询机构,殿阁大学士不是宰相,故A项错误。
B.内阁的设置是皇权加强的表现,故B项错误。
C.殿阁大学士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C项错误。
D.依据材料“掌权二十余年,权倾朝野,六部大臣仰其鼻息,不敢与之相抗”及所学知识扩张,反映了严嵩担任内阁大学士期间,权力很大,说明殿阁大学士权力的增强。故
D项正确。
故选D。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内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裁撤中书省和丞相,该项与史实题干均不符,故A错误。
B.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导致的弊端就是政务过于繁琐,为解决这一问题,明成祖朱棣时期设置了内阁,故B正确。
C.废除丞相导致的弊端就是政务过于繁琐,题干考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故C错误。
D.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是导致题干出现的原因,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材料中“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为皇帝处理政务提供服务,负责在皇帝和地方之间传递重要信息,所以说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故A正确。
B.该项说法本身错误,军机大臣不参与决策,故B错误。
CD.这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CD。
故选A。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知识点记忆和调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解答】
A.材料强调军机大臣无专署官员,多由其他官员兼任,未体现低级别官员的状况,故A不符合题意。
B.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属于皇帝的侍从,故B不符合题意。
C.大学士必须充任军机大臣才可参预政事,表明军机处已取代内阁的地位,故C正确。
D.清朝内阁无实权,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7.【答案】C
【解析】略
8.【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重新设立,没有显出内阁权力的加强。
B.清朝君主专制是不断强化的选项是错误的表述。
C.从材料可以看出,乾隆皇帝曾经裁撤军机处,但后来又设立,这是为了制约内阁,可以看出,军机处成了皇帝,权力制衡的利器。
D.清朝的中枢机构不光是由军机处和内阁组成,选项表述不完整。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要求学生结合军机处的特征影响以及发展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清朝军机处设立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说明军机处对皇帝处理的政务在限制的时间内要完成,表明了效率之高,因此B项正确;
军机处的设置是加强了皇权专制,与加强地方控制无关,故A排除;
根据所学,军机处是清雍正帝设立,是清最高行政机构。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但无决策权,对皇帝旨意,负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机处的设立,一切大权集皇帝一身,标志着封建专制达到顶峰,故CD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需要掌握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军机处是清朝设置,不仅加强了皇权,还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0.【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依据材料信息“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其中的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A符合题意;“民主权利”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本身说法错误,排除C;D项属于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故选A。
11.【答案】B
【分析】
本题考查明中后期江南传统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化, 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从题干信息中我们得不出“开始”的结论,故排除A。
B.据题干可知江南农村农业、渔业、养殖业、果木蔬菜都有所发展,产品与市场联系紧密,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故B正确。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题干是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C。
D.题干强调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是商品经济,故排除D。
故选B。
12.【答案】B
【解析】[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古代的手工业与商业,考查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素养。
[解析]由材料“帮派性质的劳动力群体”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劳动力垄断现象,而垄断性的组织不利于竞争观念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垄断性的劳动力,而且典当司柜和师爷并不是手工业生产领域的,.故A项错误;材料仅强调劳动力的垄断并没有强调这些劳动力怎样进行技术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言及地域性的商帮,故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王阳明主张“致良知”,提出“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故C项符合要求。AB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王阳明的思想主张。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本题以王阳明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掌握,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材料中“明清时期,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结合教材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雇佣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故选B.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明清时期切入,结合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考查学生熟记课本知识并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经世致用”思想主张,要求具备解读题干、提取信息并正确认知的能力。
【解答】
A.从题中信息来看,作者既主张学习儒家经典,同时又主张比较实用的科目,可见作者提倡经世致用,故A正确。
BC.从题中“除了教授儒家传统的礼 乐 射 御 书 数六艺之外”,可见作者并没有突破儒学体系,并不反对封建礼教,故BC错误。
D.此项具有片面性,没有体现题中“还加入兵 农 钱 谷 水 火 工虞等科目”,无法从总体上揭示题中主旨,故D错误。
故选A。
16.【答案】(1)看待:重本抑末。依据: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2)社会现象:清政府广设关卡,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征收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重农抑商,要求具备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雍正帝看待农工商之间的关系:“重本抑末”;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可知,雍正帝的依据是: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国富民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2)本题考查重农抑商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可知,材料二揭示的社会现象是: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依据材料信息“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可知,材料三揭示的社会现象是: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买卖。第二小问,结合重农抑商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17.【答案】(1)制度严密;注重时效;强调落实;事权集中于内阁,突出皇帝权威。
(2)有利于整顿吏治,增强实干作风;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振兴朝政。滋生了严苛行为;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官僚政治的弊端。
【解析】(1)本题考查张居正考成法的特点及评价,要求具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需结合张居正考成法的特点及评价来解答。依据材料“置立文簿,每月终注销”每项任务规定完成时限,并逐月逐年检查,作为官员优劣的考核标准”“月考、岁考”“内阁据簿以检查六科,使事权最后集中于内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考成法制度严密;注重时效;强调落实;事权集中于内阁,突出皇帝权威。
(2)本题考查张居正考成法的成效,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成法有利于整顿吏治,增强实干作风;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振兴朝政。滋生了严苛行为;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官僚政治的弊端。
第10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