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5 08:1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推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推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2.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B.新中国已经步入法治国家
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3.不能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看成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点,事实上,旧的中国留下的民族工商业力量薄弱,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压迫下到解放前已近奄奄一息。由此推断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依赖
A.建国初对官僚僚资本没收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对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改造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
4.在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台之前,经政协全体会议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或者批准的法律法令共有50件。这表明
A.人民政协成为唯一的立法机关
B.人民政协代行着人大职能
C.中央人民政府决议需政协批准
D.新中国立法程序日趋完善
5.周晓虹在《传统与变迁》一文中说:“在周庄和虹桥两镇……劳力足、工具好的中农、富裕中农和富农是喜欢单干的,不愿参加互助合作的;而积极参加互助合作、不具备独立生产条件的贫下中农,多数也是为了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发展自己,等改善了生产条件后再行单干。”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在(  )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
时期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时期
6.65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获得全票通过。从此,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诞生了。这一“新型政治制度”是指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7.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也曾指出:“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由此,毛泽东主张
A.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削弱中央政府权力
C.中央地方权力并重
D.适度扩大地方权力
8.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自诩为“世界矛盾的焦点,世界革命风暴的中心”,中国向何处去是“关系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命运的问题”,是“关系世界革命命运的一件头等大事”,等等。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世界影响力逐渐增强
B.中国外交领域的“左”倾思维
C.中国秉持“中国革命中心论”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心在中国
9.从1964年开始了十多年的“三线建设”。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建立起许多军事工业基地,建成攀枝花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等一大批工业基地,还开工兴建成昆、贵昆、川黔、湘黔等铁路。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A.推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B.改善了我国的交通布局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D.为改革开放准备了条件
10.“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D.中日邦交正常化
11.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量城镇人口重新返回农村,城市人口净减少3788万,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逆城市化”现象。这一现象源于
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
B.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国民经济发展遇到重大挫折
D.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12.1969年12月3日,美国驻波兰大使在南斯拉夫时装博览会上发现了几位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尼克松总统交办的工作,他甚至不顾外交礼节,跑着追赶中方人员,请求会晤中国驻波兰大使并转达尼克松总统的愿望。收到汇报后,周恩来对毛泽东说:“有门道了,可以敲门了,拿到敲门砖了。”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趋向缓和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意愿
13.1962年,全国许多正在施工的大型工业项目被紧急叫停,大中型项目比1961年减少了近一半。相比1960年,1962年的工业计划指标下降47%,其中重工业更是下降了近60%,这些做法
A.彻底纠正了经济建设的错误
B.消除了全国经济困难局面
C.突破了计则经济体制的局限
D.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14.1979年3月底美国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宣布“认为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运来决定台湾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对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并为美国严重关切之事。”以上内容
A.是对中美建交公报的尊重
B.反映了当时两岸关系恶化
C.是美重返亚太战略的反映
D.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15.1969年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暗示:“我们谋求建立一个开放的世界一对各种思想开放,对货物和人员的交流开放;在这个世界里,大小国家的人民都不会怒气冲冲地处于与世隔绝的地位。”中国领导人见微知著,8天后《人民日报》全文刊出其演说。这反映出
A.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B.美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处于强势地位
C.中美都有改善关系的意向
D.美国对外开放政策取决于经济全球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4月,周恩来在日内瓦机场发表讲话说:“亚洲这两个迫切的问题,如果能够获得解决,将有利于保障亚洲的和平。”5月1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请周恩来和英国领导人文登会面。经过谈判,9月,中英两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在日内瓦,中美双方先后进行了4次会谈,这是以后15年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前奏。
——摘编自赵学功《中国与第一次日内瓦会议》
材料二
“文革”狂飙的突起使中国日益陷入全面动乱,迫切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以便集中精力解决好国内的问题。中国也希望中美和解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民族统一大业。1971年4月21日,周恩来通过“巴基斯坦渠道”给美国领导人一个口信,表示愿意接待美国特使到北京会谈。5月17日,美国方面作出答复:美国总统本人准备到北京同中国领导人直接会谈。
——张保军《论中美关系的解冻》
(1)指出材料一中“亚洲这两个迫切的问题”。结合所学,分析日内瓦会议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给“给美国领导人一个口信”的原因,简述此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49年10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副国务卿韦伯、国务卿艾奇逊先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二战后的时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一个国家,不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在苏联的阵营内,任何中间道路的幻想都是不明智的。”美苏对抗的格局使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
——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二: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这一本当时的禁书,但他们肯定毛熟读过“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
——基辛格《论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的借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的外交选择,分析影响此时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战略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作出这种战略意图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2.C3.D4.B5.A6.B7.D8.B9.D10.A11.C12.D13.D14.D15.C
16.(1)问题: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影响:推动了中英关系的发展;打开了中美政府会谈接触的大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2)原因:中国需要减轻苏联的威胁;需要内部有一个安定局面;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过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17.(1)借口:新中国没有做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
选择:“一边倒”;主要因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出现。
(2)意图:化解战略包围的威胁。
原因: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