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5 22:1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目录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察举制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后,他建立了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一为察举制,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归纳汉代的选官制度
汉代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以贤良、孝廉为主要名称,由中央及地方官员进行推举,并经过考核,最后任以官职。
一、选官制度
阅读教材P38历史纵横,归纳察举制废除及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
据材料所说,汉末以后人口流动加剧,察举制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选官权落到了地方世家大族手里,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曹操决定革除时弊,他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废除察举制,创立九品中正制。
自主学习
九品中正制
基本流程
1.设置中正官,州设大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官;
2.品评人物,以家世、品行及才能为品评标准,并最终为人物定品;
3.司徒府复核,吏部将复核结果作为选官标准,中正评定的品级为乡品,其官品必须与之相适应。
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实际上是对察举制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
品评官
察举制
西晋时期逐步演变为以家世为主要选官标准。
1
隋文帝
3
唐太宗
5
唐玄宗
4
武则天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2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继续发展
科举制
以才能为标准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
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材料三: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合作探究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有利于打破阶层之间的隔阂,增强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3.有利于古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4.在封建社会后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大都不超过儒家经义的范畴,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士人越来越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起草政令)
(执行
政务)
(封驳审议)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隋文帝时期正式确立
思考:隋唐三生六部制设立原因、内容、评价
二、三省六部制
六部---吏: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
礼部:主管礼仪、科举等,
兵部:主管军政,
刑部:主管刑狱,
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制
唐初宰相多至一二十人,重大事务都由政事堂会议讨论,何以开元、天宝之际会形成李林甫、杨国忠擅权的局面?变乱制度的正是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宰相的宰相(或曰当国宰相、宰相之长),使宰相制度发生变化,终于使皇权跌落和三省制度变形,一方面皇帝不亲理朝政,另一方面又舍弃三省合议制原则,转而委用个别亲信宰相裁决政事。如委用得贤,固然无妨,一旦委用得奸,必然导致政局败坏。
——樊树志《国史概要》
三省六部制的异化
天宝政局崩坏的制度因素
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成为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
课外延伸:钱穆《国史新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是否反映了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民主的特点?为什么?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反,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
在一定程度上三省进行集体决策,相互制约。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
三省六部制
时期
中枢机构设置
权力配置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武帝后
中朝和外朝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进
“怀集县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
从材料中课得出哪些信息?人口的减少对赋税制度产生怎样影响?
以人丁为主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三、赋税制度
材料一:至唐朝承平日久,人口渐增,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土地,口分田实际还官者又很少,政府所掌握土地已不敷授受。……由于均田制的破坏,按丁缴纳的租庸调制也无法保证,两种附加税——按户等每户征收的户税和按地亩征收的地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压倒租庸调。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阅读材料分析唐朝后期两税法实行的背景?两税法的点?
土地兼并,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按人丁、资产交税,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
归纳隋唐赋税制度有什么新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
2、农民由必须服役逐渐发展为“输庸代役”。
3、年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4、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征收。
课堂小结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中枢机构
赋税制度
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汉初三公九卿制—武帝后内外朝制—东汉三公与尚书台—隋唐三省六部制
魏晋租调制—唐初租庸调制—唐中后两税法
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
历史启迪
隋唐时期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框架下,与小农经济模式匹配的制度不断优化与创新,造就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又一个高峰。凸显了这一时期制度的先进性,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出现在东亚大陆。为了巩固和加强这种一统天下局面,最高权力不断集中,从中央官制,到选官制再到财税制度,无不为此服务。
课堂检测
1.《中国传统政治》记载:因为当时地方骚乱,全国选举难以推行,乃由中正官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送中央政府作为录用根据。该材料分析了(  )
A.世卿世禄制的必要性
B.察举制的弊端
C.九品中正制的必要性
D.科举制的弊端
C
2.古代中国的某项制度的实施,“适应了普通地主势力发展的需要,对于封建政治的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具有积极意义”。该制度是指(  )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隋唐时代的科举制
D
3.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的作用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B
4.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但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
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
D
5.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唐德宗以后改为“两税法”,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
A.前者以粮纳税,后者以钱纳税
B.前者四季都征,后者夏秋两收
C.前者以地为准,后者以人为准
D.前者与授田相配合,后者仅征税不授田
D
6.这项改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即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这项改革指的是(  )
A.汉代的更赋
B.北魏的租调制
C.唐朝的租庸调制
D.唐朝的两税法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