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课标要求:
1.了解清封建专制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认识康乾盛世下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3.了解清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画卷描绘了清乾隆时期藩属及外国使臣在新年伊始携带各种珍稀贡品,聚集太和门外等待觐见乾隆皇帝。作者以鸟瞰的角度从太和门前的两个青铜狮子画起,将紫禁城中的主要建筑依次呈现。在大雪的银装素裹之下,整个场面层次丰富,宏伟壮观。
新课导入:历史画卷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建立统治
(1)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
(2)南下消灭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
2.巩固统治
两个方面
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思想文化: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
传统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
多年的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独断朝廷大政方针,事必躬亲。
3.康乾盛世
①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②特点:迅速、机密
③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4.君主专制的加强
四川提督岳钟琪的奏折,红色文字为雍正帝的朱批
(1)实行奏折制度
(2)设立军机处
①背景
A.清朝初期,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B.康熙帝为了抑制满族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南书房。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又称“国议”,它创建于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撤销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共存在过155年
时间
雍正年间
含义
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充任
职责
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件
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君主专制加强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②设立
特点
表现
简
机构简单;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是皇帝钦定
密
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
速
办事效率高
,能快速处理机要
文书,按皇帝意旨办理军务。
③军机处的特点
(3)大兴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①目的: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统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影响:造成社会恐怖气氛,文化凋敝,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进步
皇帝
内阁
工部
六部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议政王大臣会议
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
南书房
军国大事
军机处
过程
(清初皇太极)
(康熙)
(雍正)
皇权受限
皇权加强
皇权发展到顶峰
隆宗门内军机处
军机处内景
二、疆域的奠基
1、巩固东南边疆统一台湾
(1)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台湾设府:1683年,郑氏后裔降清。1684
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2、巩固东北边疆一雅克萨之战
(1)背景:17世纪中叶,沙俄势力侵人我国黑龙江流域。
(2)过程: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3)结果: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意义:《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它遏制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的扩张,保障了东北地区的安定。
3、巩固北部及西北边疆一平定叛乱
(1)平定叛乱
康熙
叛乱: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平定: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
1757年(乾隆时)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乾隆
叛乱: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搜刮各族人民。
平定:清廷出兵讨伐,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很快平定了叛乱
(2)加强对北部及西北地区的管辖
地区
管辖方式
蒙古族地区
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新疆
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4、巩固西南边疆一直辖西藏
(1)确立册封制度
①册封达赖: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来京朝贺,清政府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
②册封班禅:康熙皇帝赐予另一位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尊号。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颁布法律: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5、民族管理制度
(1)机构设置: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民族政策: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6、疆域的奠定及地方管辖
(1)疆域范围
(2)地方管理:①内地分为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②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西跨葱岭
西北达巴尔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
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清朝行政区划:
包括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三、统治危机的初现
1、出现
(1)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
(2)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
(1)人口膨胀: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2、表现
原因及影响?
清朝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②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统计范围扩大。
③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大量种植。
④赋税制度的变革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
(2)影响:
①给清朝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资源危机,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②使得大量的人口为了生存而转向工商业领域,促进了清朝工商业的发展。
(2)农民起义
①原因: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
②概况: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起义攻人了北京皇宫。
(3)闭关锁国
①内容:清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由“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受到严格约束;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②评价: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
闭关锁国
区别
允许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属于积极防内。
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属于消极防外。
联系
闭关锁国政策是海禁政策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