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
一、单选题
如图所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太阳系是我们的家园,地球处在一个得天独厚的空间位置上。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图中所示天体系统的层次共有
A.
一个
B.
二个
C.
三个
D.
四个
M是八大行星中的
A.
水星
B.
金星
C.
火星
D.
木星
地球得天独厚的位置是指
A.
日地距离适中
B.
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C.
有大气层的存在
D.
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
下列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
B.
维持地表温度
C.
孕育丰富的地热资源
D.
为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 能量
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获得能量的唯一源泉
B.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震活动、火山爆发的主要动力
C.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所以这些能源不属于太阳辐射能
D.
“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太阳辐射与我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
大气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逆辐射
D.
太阳辐射
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
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
平流层气温降低
C.
酸雨区面积缩小
D.
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某科学家设想将足球场大小的氦气球升到约19千米的高空,并用软管相连,向大气中输送大量微粒,以降低地球表面的温度。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序号代表各种辐射)。据此完成题。
按照该科学家的设想,氦气球上升停止的大气层是
A.
对流层
B.
电离层
C.
平流层
D.
高层大气
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以
A.
减弱①辐射
B.
减弱②辐射
C.
减弱③辐射
D.
增强④辐射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b层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
A.
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
B.
对流强盛,输送热量多
C.
地面是该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D.
吸收大量地面辐射
下列关于b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②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③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④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所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下面左图是拍摄到的北极地区海鸟,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题。
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
A.
升高,④增强
B.
升高,③增强
C.
降低,②增强
D.
降低,①增强
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
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
平流层气温降低
C.
酸雨区面积缩小
D.
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示观测时段内
A.
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
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
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
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
1~2月
B.
4~5月
C.
7~8月
D.
10~11月
密云水库位于北京市远郊的燕山丘陵之中,西、北、东三面环山,为西南向开口的马蹄形地形。下图为“该地2019年8月16日15时和8月17日2时的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图2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图1,其主要原因是()
A.
太阳辐射弱
B.
大气逆辐射弱
C.
地面辐射强
D.
大气辐射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处晚上吹偏南风
B.
白天山地气温高于库区
C.
②处气温值低于27.8℃
D.
库区昼夜温差比周围大
读下列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A表示海洋,B表示陆地,则此图所示情形()
A.
白天的海风
B.
夜晚的海风
C.
白天的陆风
D.
夜晚的陆风
若该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关于四地气温、气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气温:A>B>C>D
B.
气温:A<
B<
C<
D
C.
气压:A>B>C>D
D.
气压A<
B<
C<
D
二、综合题
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b、c、d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根据A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可知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___。
(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_______层(填字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目前飞机航空飞行最主要利用的是______层(
填字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B层和D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分析其增温原因的异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图1“大气垂直分层”图和图2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大气的垂直分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层,该层大气升温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
1中利于高空飞行的是__________层,其热量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①表示___________辐射,④表示__________辐射。
如今,低碳生活逐渐在我国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4)倡导低碳生活,可以使__________(读图2选择填空)。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5)北京市郊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在温室大棚内,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______(填图2中数字),大气温度升高,同时______(填图2中数字)增强,______作用增强,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6)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______作用弱,气温低。
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
1)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__(单项选择题)
(2)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______(单项选择题)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
(3)上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___________,试比较流入区和流出区气温、气压差异。
(4)上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单项选择题)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减少下渗,增加湿度
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D.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5)假如吉林白山地区仿照图示民居建设房屋,你认为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左下图为某时刻海陆等压面示意图,右下图为四川某地传统民居穿堂风(穿堂风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能取得较好的纳凉效果)示意图。
(1)读图,比较①②③④数值并由大到小排序。
气压:________________,气温:________________
。
(2)比较①②的降水概率:①_______②,比较①②的昼夜温差:①_______②。
(3)此时滨海地区近地面的风向为________,高空的风向为________。
(4)屋前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答案和解析
1. B【分析】
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层次,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读图可知图中所示天体系统的层次有太阳系和地月系,共两个层次,所以B对,ACD错。
故选B。
2. B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掌握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M处于水星和地球之间,应该为金星,所以B对,ACD错。
故选B。
3. A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掌握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答】
A.题干中问的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位置,应该是日地距离适中,距离太阳不是很近,也不是太远,故A正确。
B.地球自转周期适中,与题干无关,故B错误。
C.有大气层的存在,与题干无关,故C错误。
D.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与题干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4. C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悉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对维持地表的温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为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 能量,但地热资源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形成的能量。ABD正确,C错误。
故选C。
5. D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是地球上植物生长;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解答】
煤、石油等是历史时期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太阳能被埋藏到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转化而形成的,故也与太阳辐射有关,但太阳辐射不是地球上唯一的能源,如地热能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AC错;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B错;“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太阳辐射与我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D对,ABC错。
故选D。
6. B
【分析】
本题考查对流层大气的热源,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答】
对流层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而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故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B对,ACD错。
故选B。
7.
7.B【分析】
本题考查臭氧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知臭氧的作用。
【解答】
平流层气温是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臭氧减少导致吸收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平流层气温降低,B对,A错;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D错;酸雨与臭氧减少无关,C错。
故选B。
8C.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高度。
【解答】
注意材料关键词“19千米的高空”,该高度范围应位于平流层,C正确;对流层厚度小于19km(注意低纬度地区对流层较厚,低纬地区对流层平均厚度大致介于17~18km),A错误;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高层大气位于平流层之上(平流层顶部高度大致介于50~55km),B、D错误。
故选C。
9A.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解答】
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以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太阳辐射,即减弱①辐射,A正确;被大气吸收的②增强,B错误;空气中微粒增多,大气逆辐射不会减弱,C错误;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其总体变化量较为稳定,空气中微粒增多并不会导致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增强,D错误。
故选A。
10A. 【分析】
本题考查平流层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平流层大气的运动及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的原因。
【解答】
由图可判断b层为平流层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故气温随海拨升高而升高,上热下冷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A正确,B错误;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CD错误。
故选A。
11D.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平流层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大气垂直分层各层的的特点。
【解答】
读图可知,b层为平流层,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较稳定,有利于高空飞行,但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是对流层,①错,③对;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②对;在高层大气中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④错。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D. 1.【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解答】
读图可知,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②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大气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由材料分析可知,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尘埃颗粒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①会增强,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温度较低。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3B.【分析】
本题考查臭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熟练掌握臭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臭氧可以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臭氧减少,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加,地面辐射加强;与酸雨的形成没有关系;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臭氧减少,平流层吸取太阳辐射的能量减少,从而导致平流层温度降低;臭氧总量减少,不会导致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4C.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原理。
【解答】
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可知,凌晨0-6时左右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行,说明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图中显示地表温度差值最大接近15时,故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地表温度差值最大,A错误;傍晚沙漠地温曲线较陡,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错误;上午绿洲地温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D错误。
故选C。
15A. 【分析】
本题考查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地表温度的因素。
【解答】
由于沙漠白天温度较绿洲高很多,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快于绿洲,但还是会出现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现象,①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腾)多,吸收热量多,会使绿洲夜间降温较快,温度较低,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较慢,使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高,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6C. 【分析】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图示中获取有效信息。
【解答】
由上题分析可知,要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必须具备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则沙漠地区白天温度要远高于绿洲温度,使沙漠积累的余热多,导致夜晚降温后温度仍然高于绿洲,故要出现沙漠高温应为夏季7~8月。也可以通过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得知,图中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中沙漠15时左右的地表最高温已达40多度,故最可能发生在北半球夏季7~8月,
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7A. 略
18B. 略
19A.【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
【解答】
B为陆地大气上升,故温度高,形成低压,海洋相反,故为白天.风此时由A吹向B,即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故综合得知为白天的海风。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C.【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
【解答】
读图可知,A处气流下沉,判断为冷空气下沉,为高气压;B处盛行上升气流,为热空气上升,为低气压,故A处的气温较B处低,A错误;因B处靠近地面,C处在高空,故B处气温大于C处,B错误;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大于低压,故气压大小为A>B>C>D
。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1.【答案】(1)b
近地面平均温度约为20℃,对流层顶气温约为一50℃至一60℃
地面(地面的长波辐射)
(2)A
该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大气的对流运动
(3)B
该层大气中水汽、杂质含量极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极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4)都是因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前者是臭氧吸收紫外线,后者是大气吸收更短波长的紫外线
22.【答案】(1)对流
地面
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2)平流
臭氧直接吸收紫外线升温
(3)太阳;大气逆
(4)D;③;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5)削弱; 保温。
23.【答案】(1)D
(2)A
(3)有北向南(北风)流入区:气温低、气压高;流出区:气温高、气压低
(4)C
(5)观点:合理:白山地区夏季气温高,利于通风降温。
不合理:白山地区冬季寒冷,不利于保温。
24.【答案】(1)②>①>③>④
①>②>③>④
(2)①>② ①<②
(3)西北风 南风(偏南风)
(4)石子地面比热容小(吸热快),升温快;林地比热容大(吸热慢),升温慢,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