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广西桂林市高一(上)12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人间词话》传统审美的现代意义
薛
红
“情真”是判断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审美标准之一是“情真”,即情感真。这一情感并非仅指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也包括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投入的情感和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能做到情感真挚,描写自然恳切。好的文艺作品本身就是真挚情感的产物,而不能吸引人、打动人的作品,就在于作者本身投注的情感不够。
作品的真挚与恳切如何才能达到呢?在王国维看来,要做到在文字描写上“不隔”。“不隔”是自然不牵强的描写,是与事物的直接观照与对话。王国维认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所谓“语语都在目前”,所取之优点就在于描写自然真切,是在真切情感下所描绘的真实的自然景观,包括真切的情感表达。从王国维的衡量标准来看,他所赞成的是经由真情实感支配下的自然的描写,而不是流于表面的空泛形容以及辞藻的盲目堆砌。这对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同样有着指导性意义。作者对所创作的人、事、物有着亲切的情感,深切的熟悉度,能做到从生活中来,又能够高于生活,回归生活,这样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是顺应时代要求的作品。
“格高”是文艺作品创作的内涵底蕴。“格高”并不完全是格调高,王国维不反对格调高,但他认为仅有格调之高尚不够“格高”的标准。他批评姜夔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姜夔的“格调之高”当指文字的高雅和用语的雅致、细密,这种格调更多指的是外在优美的表现形式,而“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终不免局促辕下”。在王国维看来,姜夔缺乏的就是这个雅量,是从东坡、稼轩词中读出的胸襟气度,是内在的精神力量,是文章的“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判断应该从作品的神韵,即从作品所传达的精神状态来着眼,词作的精神状态其实也深深联系着词作者的精神状态,展现着他们的胸怀气质。所以,“格高”不单是格调之高(格调仅关乎形式与外表),更是品格之高;既可传达作品的精神内核,又可折射作者的精神面貌。它是文艺作品创作的内涵底蕴,也是作者内在的一种精神表达。
“情真”与“格高”是优秀文艺作品审美特征的内在统一。诗人在描写事物的个体特征方面既能注重细节,深入事物的内在特质,在情感上充分理解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存在方式,又能够在事物存在的大环境中感知事物的运行规律,以及和外在环境的关系。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诗人在刻画事物时做到情真与格高。“情真”是优秀文学作品得以成立,得到读者承认的基础,“格高”则体现出作品的神采风韵。
王国维对文学作品“情真”与“格高”的审美判断,为我们今天的文艺作品创作提供了一种有益的镜鉴,即文艺作品应以社会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为基础,这既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凝练,又是对时代精神的一种表达。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不隔”就是作品在文字描写上自然不牵强,是与事物的直接观照和对话,它是作品达到情感真挚恳切的途径。
B.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情真”这一审美标准,也是判断文艺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情感真挚的文艺作品肯定是好作品。
C.所谓“格高”不单是格调之高,不单是外在优美的表现形式,更是品格之高,它是文艺作品创作的内涵底蕴。
D.所谓“情真”就是情感真挚,它既指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也包括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投入的情感和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批评姜夔,认为他的作品仅是文字高雅,用语的雅致、细密,但意境狭小,品格不高,缺少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B.好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吸引人,打动人,是因为作者本身在写作中投注了足够的情感,使作品情感真挚,描写自然恳切。
C.词作的精神状态与作者的精神状态紧密相连,展现着他们的胸怀气质,从作品所传达的精神状态着眼又可以对作品作审美判断。
D.只要作者对所创作的人、事、物有着亲切的情感,能做到从生活中来,又能够高于生活,就能创造出顺应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作品是否优秀,首先看其是否“情真”,这是作品是否得到读者认可的基本要求,当然,“格高”也不可或缺,它是对作品神采风韵方面的更高要求。
B.王国维赞成经由真情实感支配而不是流于表面的空泛形容以及辞藻的盲目堆砌下的自然的描写,这对今天的文艺创作同样有着指导性意义。
C.王国维提出的文艺作品“情真”与“格高”的评判标准,给当今的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文艺创作既要根植于社会生活,又要传达时代精神。
D.作者对所创作的对象有着亲切的情感,深切的熟悉度,能做到从生活中来,又能够高于生活,回归生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好作品。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鞋
匠
李培俊
鞋匠把钱递给我的时候,我认真看了他一眼。这是一张已经不再年轻的脸,上面的褶子一条摞着一条,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握钱的手,被柔韧的细绳勒出一道道嫩红的沟壑。
他说:“请给我一朵玫瑰。”
鞋匠的摊子摆在我们花店的窗下,坐北朝南,一年四季,鞋匠那张憨厚的、黝黑的方脸沐浴在灿烂的阳光里。在阳光里乒乒乓乓钉掌,在阳光里嗤嗤拉拉绱。没活的时候,鞋匠会舒服地伸个懒腰,点上一支烟,望着天边某处,不知想些什么。有时,那烟味会丝丝缕缕飘进花店,暖暖的,有些辛辣,有些刺鼻。那烟,显然是两元一包的低档货。
鞋匠的生意不错,摊子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家奔他而来的原因,当然是鞋匠为人活泛,活儿做得地道。鞋匠在花店窗下摆摊好几年了,没见和谁红过脸、生过口角。顾客付钱时,鞋匠满脸微笑,从马扎上欠欠身子,重重点点头。顿时,那张脸便显得生动起来。他说,“谢谢,您慢走,再来啊。”
鞋匠第一次来买花,很拘谨,站在收银台前,他狠劲搓手,粗糙的双掌磨擦出一串串沙啦沙啦的响声。我问:“有事吗?”鞋匠羞涩地点点头说:“我买一朵玫瑰。”
买玫瑰?我以为听错了,又问一声,“你要玫瑰?”他重重地点点头,说,“是的,我要一朵玫瑰。”说着,把钱递了过来。钱是一元一元的零票,折褶里带有微微的酸味。
我从新进的玫瑰花中选出一朵最大最艳的,用绢纸包上花枝,递给他。他双手捧着走出花店,快步跨过马路,消失在对面的小巷里。
我没问过这花买给谁,为什么每月要买一朵?他靠手艺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为什么要把汗水里捞出来的钱送进花店,换回一朵不能吃不能喝的玫瑰呢?也许鞋匠有一位他十分疼爱的妻子,每月为爱妻送上一朵鲜花;也许他的妻子有什么疾患,卧病在床,她的床头需要一朵鲜花陪伴;也许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他把玫瑰供在妻子遗像前,以示怀念……不管是哪种情况,鞋匠都是值得敬重的男人。
每次进货,我都要精心为他挑选一朵鲜艳的、最大的玫瑰为他留着,等着鞋匠来取。
情人节成了年轻人不可或缺的庆典。这天,少男少女们疯了一样涌向花店,你来我往。尽管我有所准备,进货量高于平时三倍,玫瑰仍然供不应求。下午五时,最后一朵玫瑰卖出,我吁了口气,准备清点当天不菲的收入。这时,一对恋人急如星火走进花店,男子问,“有玫瑰花吗?”我说,“对不起,你们来晚了,玫瑰刚刚卖完。”
女子眼尖,发现了那朵留给鞋匠的玫瑰,兴奋得大叫起来:“瞧,还有一朵!”她央求我说,“大姐,卖给我们吧。”我说,“抱歉,那花是别人预订的,过会儿要来取。”女子十分失望,两眼噙满泪水,说,“这是我俩过的头一个情人节,全市花店跑遍了,只剩下你这朵玫瑰了,你忍心让我们过个没有玫瑰的节日吗?”男子也说,“要不,我出双倍的价钱。”
我还是摇了摇头,说:“做生意要言而有信,你愿意让我做个失信的人吗?”
女子脸色变得越发难看,埋怨男子说,“都怨你,都怨你,我说早些来,你偏不听,现在可好……”男子脸上讪讪的,嗫嗫嚅嚅地说:“明年,明年我送你一大抱玫瑰。”
鞋匠早进来了,他把钱递给我,我把玫瑰交给了鞋匠。鞋匠脸上绽开一抹笑意,把玫瑰举到鼻子下,深深地嗅闻一阵,然后心满意足地走了。
这次鞋匠没有跨过马路,也没有走进那条小巷,他微笑着,把玫瑰花交给小伙子,说,“还不快点送给姑娘。”天降之喜把小伙子弄懵了,接过玫瑰,朝鞋匠深深地鞠了三躬,连声说,“谢谢大爷,谢谢大爷!”
这对情侣走时,鞋匠在他们身后喊了一声,“祝你们幸福啊!”那喊声很快淹没在寒风中,不知道小情侣听没听到。
(选自《小说选刊》,有改动)
【注】①绱鞋:把鞋帮和鞋底缝在一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的视角来讲述鞋匠的故事,真实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其中“我”是花店老板,热情友好,很讲信用,颇有心计。
B.“我”知道鞋匠的玫瑰是买给他妻子的,“我”很敬重他重情重义,每次进了货,都要精心为他留一朵鲜艳的、最大的玫瑰。
C.作者采用直接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鞋匠。直接描写了他的外貌、言行、心理,又借“我”的感受以及小伙子的反应来间接写鞋匠。
D.情人节是年轻人的庆典。花店的玫瑰供不应求,鞋匠把“我”特意留给他的那支玫瑰交给小伙子。作者这样写能烘托鞋匠这一形象。
(2)小说中鞋匠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3)小说的标题是“鞋匠”,有人说可以换成“玫瑰”,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用哪一个题目好。
二、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上海拥有的咖啡店_______________,但这一家无疑是其中_______________的。它只供应4种咖啡,且一天只营业4个小时。门口告示里提醒:非经营场所,不对外营业。“这里不是普通的咖啡店,是‘自闭症实践基地’。”咖啡馆创始人曹小夏说,“做咖啡不是目的,跟人交流才是目的。”
自闭症患者被称为“冰箱里的孩子”,有语言及社会交往行为刻板、智能障碍等特征,而教育和训练干预是_______________的治疗方法,这家“自闭症实践基地”便是通过卖咖啡、服务于顾客的形式,帮助年轻的自闭症患者进行职业锻炼,学着独立跟陌生人打交道,进而融入社会。这个过程是漫长艰难的,非常简单的微笑鞠躬说“欢迎光临”,老师就要用80分钟,且要每天重复训练以免忘记,但老师和“顾客”们都_______________。为了帮助这些患者走出自己孤独的世界,慈善人士及相关部门不遗余力,一起用爱心、耐心和宽容为这些孩子营造出仿真的温馨世界。
然而,仅有爱心和宽容是不够的,( )。走出这间咖啡店,他们要面对的真实世界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的训练,更长久的等待,以及更多力量的支撑。因此,要唤起更多的社会主体长期关注自闭症患者,帮助他们改善病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一而足
别具一格
行之有效
不胜其烦
B.不胜枚举
别具一格
行之有效
不厌其烦
C.不胜枚举
独辟蹊径
立竿见影
不胜其烦
D.不一而足
独辟蹊径
立竿见影
不厌其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特殊对待会让他们更加受到歧视
B.这会导致他们沉溺于这个特殊环境
C.过分宽容会让整个探索失去意义
D.还要培养他们走向真实世界的能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B.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C.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D.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对下面这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被赋予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与弟辙师父洵,习属文之法,耽于佳句而自成一格。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B.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C.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D.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礼部主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B.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C.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D.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上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②轼与弟辙师父洵,习属文之法,耽于佳句而自成一格。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四、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B.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晚秋夜坐
王
绩
园亭物候奇,舒啸乐无为。
芰荷高出岸,杨柳下欹池。
蝉噪黏远举,鱼惊钩暂移。
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
【注】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初唐诗人。性简傲,嗜酒,一生三仕三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点明写作时间是晚秋,但园中物候却不是晚秋的,这是让作者感到“奇”的地方。
B.首联是总写,引出后面对园亭的景物的描写,一个“奇”字写出了园亭中物候的特点。
C.诗歌是作者晚上坐在园中,观赏着园中景致有感而作,前三联都是写景,最后一联议论抒情。
D.颔联和颈联,对园中的“荷”“柳”“蝉”“鱼”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园亭中的清幽和生机。
(2)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五、默写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常见声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批评。
(5)《赤壁赋》中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喜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人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为什么要寻找?因为我们缺少。我们寻找面包,寻找一种人,寻找一种环境,寻找一种生活甚至一种境界,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在寻找,我们在寻找中成长。
那么,你又在寻找什么呢?请以此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符合文体要求;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广西桂林市高一(上)12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信息正知与概括
分析评水正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理解验强,身括归备要点(小说)
艺术特水(小说)
分析人物常么(小说)
个根化冬意传读(小信)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综合读写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成体的硫用
语于虫句
病句正率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选用使求换句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文水因句
古验热职
科因优育
内容较括与害析
文验极译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四、古诗词鉴赏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理解内验,概括归河要轻(古代诗察鉴赏)
表现较腾(古代蛋歌鉴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理解内验,概括归河要轻(古代诗察鉴赏)
把握验家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五、默写题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名篇较句默绕
氓(根股经》)
离骚(节使)(屈种)
归园三居(其一)(陶州明)
兰亭集明(轮羲之)
赤壁使(苏轼)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六、写作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材正知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