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人教版(word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人教版(word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5 15:1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们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作“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的娃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徙,人户要迁移户籍。须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度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封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的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的人口,显然又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周天子是管不着的;同样道理,各大夫封邑上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编自吴钩《户籍上的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只是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
B.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来禁止百姓擅自迁徙,百姓若不得已外出,需要持介绍信住店,如果店家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C.在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D.“编户齐民”尽管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中解放出来,但造成了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所以也是一个历史的陷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重点谈论秦国户籍管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引经据典进行论证,而且摆事实进行论证。
B.文章谈及秦国、汉代的户籍管理,并与西周封建制进行对比,西周没必要也不可能进行全民户口登记。
C.文章第二、三段论述汉代的户口登记制度,内容翔实,户籍每年进行核查,而且登记的信息包括户主的姓名、性别等。
D.文章末尾对社会结构进行探讨,从深层挖掘先秦贵族阶层消失、社会瓦解、贵族和私民都成为公民等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获得了全民动员的能力和丰厚的财力,其中商鞅变法功不可没。
B.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率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口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登记,出生要及时注册,死亡要及时销户。
C.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朝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汉代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
D.西周封建社会是一个区别于秦汉扁平化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塔状社会,比如:各诸侯国的人口受诸侯节制,不受周天子管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据国家汉办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包括6000
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以及4000
多万各国主流社会的学习和使用者。2016年参加HSK
(新汉语水平考试)
等国际汉语考试的全球各类者生达到600万人次。
汉语也愈发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普遍提高,也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在很多欧美国家,出生于精英家庭的小孩,从小学习中文已成为当地一种流行趋势,这使得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更受欢迎。不少家庭纷纷开出高薪聘请华人保姆,帮助子女更好地学习中文。近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公布了一项对上千名英国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文被英国家长选为“未来最有用”的语言,
51%的家长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习中文。过去10年间,学习汉语的法国中小学生翻了四番,汉语现已是法国初、中等教育里位列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9.15,有删改)
材料二:
“各国汉语教学正在由普及型、兴趣型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组织机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国家汉办负责人马箭飞告诉记者,“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教育机构迅速增加,学员规模持续扩大;
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民众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活动进入社区、植入草根,形成了校内校外互动,各职业、各年龄段、各种身份学员广泛参与的热烈氛围。”
目前,学历教育、学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基本成型。

洲别
汉语教学机构数量
汉语学习人数
机构数(个)
全球占比(%)
人数
(万

全球占比(%)
亚洲
5483
81.4
1734
84.8
欧洲
6483
9.0
103
5.0
美洲
4957
6.9
135
6.6
大洋洲
1235
1.7
49
2.4
非洲
703
1.0
24
1.2
总计
71861
100
2045
100
图表来源:国家汉办
(《光明日报》2017.10.28
日,有删改)
材料三:
汉语为什么这么热?其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各国渴望更多地借鉴中国经验,而汉语无疑是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其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学好汉语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正如一些荷兰家长指出的那样“掌握汉语能让孩子站在更好的起点”。其三,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彰显出大国的气质和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使得更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加强交往与合作,也使得汉语逐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
(《南方网》2018.3.29
日,有删改)
材料四:
具体来看,“汉语热”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数据显示,近年来,欧美各国高中生学习中文的比例跟其他外语比起来并不高,中文仍是小语种的一种存在。此外,从学习汉语的阶层来看。多集中在中上阶层,外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仍然缺乏直接接触,对中文的应用也相对较少。“汉语热”其实质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这一过程将不可避免的遭遇到文化差异的挑战,“汉语国际传播”要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尽量在不失汉语独立品格的前提下做到与差异文化完美结合。其实,“汉语热”也并非新现象,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北京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节点前后,国外都一度出现过学习汉语的热潮,随着中国的发展,汉语学习的规模有了显著提升,但地位仍不高,国际官方场合使用汉语的比例仍不高。
(《中新网》2017.12.30日,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洲地区虽然汉语教学机构数量全球占比比欧洲低,但汉语学习人数却比欧洲多,占到了其人口总数的6.6%。
B.欧美很多国家的出身于精英家族中的孩子从小学习中文的流行趋势,是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受欢迎的原因。
C.“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会给国外懂汉语的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D.作为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肯定会遭遇到文化差异的挑战,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相对而言,材料二既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又采用权威机构的图表数据,专业性最强,而其他三则材料只是概述,略逊一筹。
B.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状况,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准确,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的发展趋势。
C.“汉语热”不仅体现出外国对汉语的关注,也体现出其对蓬勃发展的中国的关注,还折射出中国的大国担当和日益加强的对外交流合作的影响力。
D.材料四夹叙夹议,没有把报道与评论分开,将客观事实与个人观点混杂在一起,会让读者无法客观了解“汉语热”的现状。
E.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汉语教学成为第二外语事实,反映出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有了提高。
(3)综合四则材料,简要概括目前海外汉语学习的特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①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②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③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④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⑤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⑥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⑦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⑧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⑨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⑩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B.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C.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D.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2)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3)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魏侍中则之九世孙也。累世二千石。父协,武功郡守。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太祖饯于东都门外。临别,谓让曰:“卿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太祖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太祖未深知之。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至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太祖称善,谓惠达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之才。太祖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属太祖与公卿往昆明池观渔,行至城西汉故仓地,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太祖乃召绰。具以状对。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太祖益喜。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太祖卧而听之。绰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太祖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也,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绰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太祖同。遂并力拒窦泰,擒之于潼关。封美阳县子。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太祖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太祖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之而已。绰尝谓治国之道,当爱民如慈父,训民如严师。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周书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清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
B.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
C.后太祖与仆射惠达沦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
D.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和“左丞”是两种官职,属中央部门,“左丞”的官阶高于“郎中”。相当于部门的副
主管。
B.“累世二千石”说明苏绰家世显赫,“二千石”原指汉代郡守级别的官员,后来泛指地方重臣和朝中高品阶的官员。
C.“条式”在文中是法律条文的意思,苏绰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对典故非常熟悉,所以代为拟定相关制度和法令。
D.“朱出墨入”本指用红色的字记录支出,用黑色的字记录收入。苏绰提出的这一区分出入情况的记账方法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红头文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绰为人俭朴、家无余财,以天下为己任,太祖也是诚心委任他。有些事情,苏绰甚至可以先行处理,随后上报。
B.苏绰之所以能做官,是因为他的堂兄苏让推荐。但他本人很有才干,被周惠达认为堪当辅佐君王的大任,也久被皇帝耳闻。
C.苏绰用兵有远见卓识。大统三年,齐兵袭扰,诸将都主张分兵抵挡,只有苏绰的想法和太祖的相同,结果证明苏绰是正确的。
D,苏绰对政治和历史有独到的见解,在皇帝与公卿前往昆明池。询问旧事的时候,苏绰委婉地劝谏皇帝不要享乐误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在官岁余,太祖未深知之。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
②绰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太祖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诗人例作水曹。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
【注】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都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朱代的孟宾于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曹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诗人曾自注:“捡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颈联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是夸张愤怼之语。
B.诗以自嘲的口吻开头,说只能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又含有几分牢骚。
C.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地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D.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2)请赏析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李清照《夏日绝句》中怀念项羽、针砭南宋朝廷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易水送别”时,面对太子及宾客一行的垂泪涕泣,荆轲唱出的慷慨悲壮的心声是“_____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认为“真的猛士”应当具有的品格是“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借酒抒怀,寄情江月,排解心中的苦闷。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夜幕突然降临时出现的可怕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7)陶渊明《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集中描写诗人做官时难以自由舒展的心情。
(8)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落叶和江水抒发诗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意境阔大悲凉。
(9)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10)《短歌行》中比喻人生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1)《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周瑜从容迎战,指挥若定。
(13)《登高》一诗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4)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开篇点明老师的职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5)荀子在《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16)《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只有每天省察自己,才会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关于环境保护的网站上,我们可以轻易找到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图片:若干海鸟误入触礁沉没的油轮留下的油污里带,浑身沾满粘稠的石油而不能再飞翔;大洋深处的信天翁因为误食塑料垃圾而死亡,在逐渐腐朽的尸身里,露出若干_____的塑料碎块;海龟在幼年时被塑料拉环套住,终其一生也不能挣脱,只能带着葫芦形的身躯_____;(
),使它们因为难以浮出水面换气而身亡……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已经在不经意间影响了许许多多海洋生物的生活乃至命运。最终,人类也将_____.举例而言,传统的塑料难以自然降解,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汇总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而在漂浮的过程中,一部分塑料垃圾会因为碰撞而破碎,形成极小的甚至肉眼都难以看到的微粒,进入海洋动物的身体,并且随着食物链传递给人。人类随意地将污染物排放到海洋里,如今也只能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五颜六色
苟且偷安
祸从天降
自食其果
B.五颜六色
苟延残喘
在劫难逃
自作自受
C.五光十色
苟且偷安
在劫难逃
自食其果
D.五光十色
苟延残喘
祸从天降
自作自受
(2)下列在文种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渔民废弃的渔网,将不幸与其相遇的海豹或海豚裹挟其中
B.与其相遇的海豹或海豚,不幸被渔民废弃的渔网裹挟其中
C.海豹或海豚不幸与其相遇,被渔民废弃的渔网裹挟其中
D.渔民废弃的渔网不幸与其相遇,将海豹或海豚裹挟其中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塑料垃圾在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会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
B.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会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
C.塑料垃圾在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
D.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

下面是一段生日答谢辞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感谢各位参加令尊的生日晚会。敝人看见桌上大家送来的生日礼物,如烟的往事历历在目。我想起了父亲的好友张小波,他是一个多好的小肥猫啊!为了鼎力相助我学习数学,他竟然放弃了辅导他女儿奥赛的赛前训练。如今,我在数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他玉成此事深感冒昧。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很多人认为,吸烟仅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但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烟草制品中的尼古丁可导致烟草依赖,①________。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治疗成功需要一个过程,许多吸烟者知道吸烟的危害,并有意戒烟,②________。部分烟草依赖者甚至在罹患吸烟相关疾病后仍不能戒烟。有些人为此选吸“低焦油卷烟”“中草药卷烟”等,③________,因为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只要吸烟就有害健康。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社表科抛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科常阅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小根阅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文言射开较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理解内验,概括归河要轻(古代诗察鉴赏)
炼句(古较诗轻鉴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名篇较句默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综三读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表验他体
小根阅迹
表三准疫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表验他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四、写作(60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材正知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