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梳理及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梳理及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6 20:0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跟踪训练
(
内容:
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地点,传达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体现了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的特点。




统领全篇
,是全诗的线索。
)
(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观沧海(东汉·曹操)
(
内容、手法:
描写海水和山岛,是
实景描写
。先描写海水和山岛,再写草木和洪波。
动静结合
,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
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通过两个



字可以看出)。借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情感:
表现出诗人
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
附文,为合乐而加,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其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善诗歌,代表作《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名篇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为主调,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作品赏析】《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所写景的十句中,前8句是实写,后4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奋发进取的精神,表现了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洗练的笔法,奇特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
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首句点明闻讯的时节是暮春,

杨花

给人飘忽不定之感,暗喻诗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

不如归去

,借此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闻道

,听说,可见诗人得知挚友被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

过五溪

表明友人的远去,为下文的

寄愁心

作衬笔,体现出龙标的偏远。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
(
手法、情感:借景抒情


愁心

传达出忧郁之情。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明月人格化
,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
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同情、关切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作品赏析】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诗作。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主旨】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
内容:对偶点题


客路

即驿道,是诗人在船上的想象,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与尾联的

乡书
”“
归雁

遥相呼应。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
(
炼字: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正”和“悬”的对应,写出了江
风的和缓与行船的平稳。“潮平”一语为“江春”一语做铺垫。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象征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其心情乐观昂扬。
画面: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
)
(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
(
修辞、炼字:
“生”“入”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哲理:
通过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
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

画面: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
(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
(
情感:
运用
设问
,在自问自答中用

雁足传书

的故事寄托
思乡之情
,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
乡思愁绪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当数《次北固山下》。
【作品赏析】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王湾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此诗描写了冬末春初时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颔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主旨】诗人通过描写冬末春初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
内容:
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
秋郊夕照图
。其中

古道西风瘦马

勾勒了一幅
秋风萧瑟、苍凉凄苦
的意境图,透露令人哀愁的情调。
画面: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
(
枯藤老树昏,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
手法:

夕阳西下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将前九种独立的意象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使全曲
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为末句

断肠人

做铺垫。
情感:

断肠

是全曲之眼,

断肠人在天涯

是全曲的
主旨句
,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
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
(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被尊称为“曲状元”。有散曲120多首,《汉宫秋》是其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作品赏析】古代叙述秋思的作品数不胜数,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是此类作品中的杰作,被称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静景与动景相映衬,景色情思相融,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主旨】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郊夕照图,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
跟踪训练
【古诗文默写】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曹操登山望海,一句“水何澹澹,
”,壮阔之景跃然眼前。
(5)王湾《次北固山下》“

”一句,于自然之景中蕴含着新旧更替的哲理。
(6)《天净沙·秋思》中“
”一句,让人在肃杀的秋景中看到一抹暖色。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文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曹操登临碣石,发出了“水何澹澹,
的感叹;王湾看到涨潮时宽阔的水面和顺风而行的帆船感悟到了“

”的人生哲理;听说王昌龄左迁龙标,他又写下了“我寄愁心与明月,
”的诗句,表达对友人的担忧和思念
【古诗词鉴赏】
(一)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五言律诗主要抒写了作者
的情感。(2分)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3.下列对《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第一联押韵的字是“前”,是平声韵。
B.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两句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
颔联中的“潮平两岸阔”一句,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其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D.
颈联诗人从炼意着手,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4.下列对《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首联以对偶发端,点明题意:诗人从北向南外出游历已有多时,途中路过满目青翠的北固山。这里还不是目的地,他还要乘船继续前行。
B.
颔联写了江面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的景象。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C.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那江上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寒冬,蕴含新旧交替、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
D.
尾联运用设问,在自问自答中借“雁足传书”的故事,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一联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5.请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的表达效果。(3分)
(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面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字相呼应。
C.这首小令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小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2
分)(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下列对《天净沙
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前三句描写了九种事物,由“夕阳西下”一句,将这九个独立事物巧妙地统一到一幅画面中,不但毫无堆砌痕迹,而且格外显得文思流畅、音节铿锵、色调鲜明。
B.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其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该句以哀景衬托乐情,抒发了作者归乡似箭的愉悦之情。
C.“古道西风瘦马”是羁旅他乡的游子当时的真实写照,与归巢的昏鸦和团聚的人家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表达了天涯游子的凄苦之情。
D.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之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2分)
5.“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温馨恬静、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请联系全诗,说说这一句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深表同情和关心,于是写下这首诗,遥寄给友人,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
B.
首句写景。其中“杨花落尽”和“子规啼”不但点明时令,烘托一种凄凉悲惋的气氛,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还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C.
第二句由写景转入言事。从“闻道”二字可以看出诗人得知友人遭贬时的惊愕痛惜之情;“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
后两句紧扣题目中的“遥有此寄”,由写景言事转为抒情寄慨。这里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当成友好的使者,表达了对友人的忧愁、无奈以及关切之情。
2.题目中的“左迁”的意思是
;第一句中由“杨花落尽”看出这是
时节。(2分)
3.诗歌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2分)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句历来被人们所传颂,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3分)
(四)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首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起笔气势不凡。
B.
诗人把登上碣石山,观望沧海所见到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壮阔、宏观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萧瑟”一词营造了一种宏大、壮阔的氛围;“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洪波连天的形态,还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
这首诗场面宏大,气象壮阔、宏伟,通篇以写实的手法表达了一种壮美、豪迈的情感。它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本诗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
”,前三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3分)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展现的画面。(2分)
4.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分)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乙】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注橙黄橘绿时。
注:〔最是〕一作“正是”。
韩愈盛赞“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苏轼感慨“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人胡仔以此评价“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这两首诗究竟妙在哪里?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简析。(4分)
答案
(一)
1.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意对即可)(2分)
2.C(2分)
3.(2分)D 【解析】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D项中“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赏析有误。
4.(2分)B 【解析】“风正”“帆悬”表明江风和缓,行船平稳而快速。B项中“江风劲吹,船行快速”赏析有误。5.示例:“生”“入”采用拟人手法(1分),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1分),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1分)。(意到即可,共3分)
(二)
1.C(2分)
2.C(2分)
3.(2分)B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应为“以乐景衬哀情”,反映出作者羁旅他乡的凄凉孤独及思乡之情。
4.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2分)
5.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反衬)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分)
(三)
1.(2分)D 【解析】“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通过诗人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中“夸张的修辞手法”赏析有误。
2.降职; 暮春(共2分)
3.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点明时令,渲染了凄凉、感伤的氛围。(2分)
4.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手法1分,分析1分,情感1分,共3分)
(四)
1.(2分)D 【解析】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D项中“通篇以写实的手法”赏析有误。
2.
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
(五)
这两首诗都极力赞叹当下时节,生机盎然。“最是一年春好处”妙在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传神地抓取了早春的特点:细雨如酥,草色若有若无,饱含生命的张力,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一年好景君须记”妙在另辟蹊径,细致地写出了别样的深秋:荷叶凋零的萧瑟中,孕育了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呈现出“橙黄橘绿”的一派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应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