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云南省昆明市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要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阐述教育和教学问题方面有何特点,那就是重学甚于重教甚至“以学论教”,即借助学习概念,通过论述学习来论述教育,教学问题。可以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一套有关“学”的话语体系。
中国最早的教育专论《学记》即以论学起首:“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里所说的“学”“教学”,意谓学校、学习,教与学,但实际上是说的教育、教化。而且,《学记》的主旨分明是讨论教育问题的,却名之曰“学”记,实际上表现了当时教育家的思维习惯。这在古代教育文献中寻常可见。如《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学的问题的,表明在孔子那里学的问题十分重要。又如,《荀子》第一篇是《劝学》,可见劝“学”在其整个教育思想乃至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尤其是,其所谓“劝学”无非是在论述教育问题。这是通过论学来论教育的典型一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已经大量引进了西方教育理念、理论和思想,甚至现代汉语的“教育”一词也已经出现,人们依旧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概念表述方式。如,维新变法期间,张之洞进呈慈禧太后专门论述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劝学篇》,实际上是一份阐述其国家教育改革主张的报告,并非是狭义地在劝人向学;清末正式成立的中央教育主管机构,称为“学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称为“劝学所”,都仍旧是在用“学”表达教育概念。
语词是表达概念的,概念是反映实际的。重学的话语体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重学的教育认识和教育实践状况。以先秦儒家为例,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再到《礼记》,几乎都将教育作为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起点,又将个人的学习作为教育的“细胞”。他们认为,学习是由诸多阶段连接而成的过程,是由学﹣﹣思﹣﹣行、或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组成。这些阶段依序而行,实现着“君子”的智慧和人格。而学习过程又成为一个更大过程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即是学习﹣﹣教育﹣﹣政治。这样的教育观念就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精神、人文取向和社会整体意识。正因为学习是进一步的道德践履、人伦践行,尤其是教化社会和从政理民的基础,所以,从纵向看,学习是人生活动的重要起点并伴随人生命的始终;从横向看,学习又成为形成社会善序良俗的重要起点。这是从教育的社会意义上考察。
从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考察,重学特征表现得尤其明显。宋代理学家讨论教育作用问题,谈到人在教育的影响下如何发生变化,提出了“变化气质”的学说。张载、二程到朱熹,都认为是“学以变化气质”,即通过个体的学习改变气质之性。如朱熹说:“人之为学,却是要变化气禀。”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他在教育问题上更多地讨论的是为学问题,尤其是如何读书。成为历代人们读书学习的通用法则的“朱子读书法”,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他说:“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探究,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十分肯定地讲明教学过程是学生动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去自行探究未知世界和道理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而作为教师,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话、示喻,感化,这些教学方法显然都不是“灌”的方法,而是以学生的自觉学习为前提的。
(选自杜成宪《中华民族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传承?》,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记》里讨论教育问题却名之为“学”,表现了当时教育家的思维习惯。
B.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借助学习概念,通过论述学习来论述教育教学。
C.在讨论教育的作用时,历代学者都认为通过个体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D.先秦儒家认为,学习﹣﹣教育﹣﹣政治这个过程比依序而行的学习过程更为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历史和现实为依据,具体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华民族可以传承的教育传统。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亮观点:中国传统教育重学,再多角度分析,最后总结。
C.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述方法,论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特点。
D.文章以《学而》《劝学》为例说明人们习惯于用传统的教育概念做为表述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之洞的《劝学篇》名为“劝学”,实际上阐述的是他对国家教育改革的主张,表明他仍是在用“学”来表达教育概念。
B.《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学的问题的,《荀子》第一篇是《劝学》,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重学甚于重教由此可见一斑。
C.朱熹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的过程,这说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相违背的。
D.先秦儒家认为学习是由诸多阶段连接而成的过程,从学习开始,依序而行,最终实现君子的智慧和人格,这就是学习的社会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科普界有一群“杂乱无章”的人,他们有的是院士,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教师,有的是营养师……但别小看他们,他们可是科普界的“正规军”,他们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创作,传播科学权威的科普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科学内容。无论是以最健康的方式诠释“吃货有道”的大学教授范志红,还是年事已高的“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抑或是用才情为科学代言的物理学家李淼,他们都激情创作、醉心科普。这些人都是“典赞”科学传播人物奖项的获得者,他们相信,只要将科普的“种子”种在每个人的心间,总有一天,这些新鲜的科学知识会“开花结果”,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中。
科普界还有一堆逸趣横生、耳熟能详的作品:从脍炙人口、圈粉无数的北斗导航风云史——《徐颖:来自星星的灯塔》,到近几年热播的科学实验类电视节目《加油!向未来》;从科普讲座《引力波,带人类倾听星辰大海的声音》,到优秀影视作品《重现化学》,在“典赞”活动的“推波助澜”下,这些优秀科普作品二次面世,引发了多次传播热潮,为大众了解重大科技进展提供了专业又通俗易懂的内容,再次让大众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节选自《科普的花儿为什么越来越红?》,人民网2018年12月27日)
材料二:
与生活类、实用类期刊相比,由于科普期刊的文章较为艰深的专业内容和表达形式的限制,造成读者面的狭窄;与学术期刊相比,科普期刊没有丰厚的经费保障,需要在市场中打拼,建立一定的信誉度后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读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传统媒体的读者流失严重,逐渐转向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科普期刊的转型之路显得更为迫切。
不同特点的期刊可以根据自己的服务内容和资源,提供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以扩大影响,提高用户黏性。如航天类期刊,在航天发射时可提供实时转播,聘请专家穿插专业解读;结合有关游学的规定,为广大学生读者和中小学校提供参观航天博物馆、纪念馆的服务,既扩大了宣传面,也取得了实效;举办航天技术专题讲座,让院士、专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再如美食类期刊可与特色餐厅合作,提供试吃券、抵用券等。各家可以有不同手段,但只要特色鮮明,结合有序,就会取得良好效果。另外,期刊的编辑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社交网站,与读者进行互动沟通,分享心得,倾诉感想,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节选自《明确定位内容为王
科普期刊转型发展需有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4月2日)
材料三:
3月16日,“我是科学家”第六期科学家科普能力培训班于果壳办公室成功举办。在本次培训班中,果壳编辑部内容总监谢默超向到场的科研工作人员及科普工作者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知识科普视频制作、分发经验:
“果壳自2014年起就开始进行视频内容的探索和制作。我们做了一档更好看、更好懂的互联网知识短视频——《果壳大百科》。节目有三大优势:内容选题新颖有趣,有果壳内容团队的全面支持;互联网MG形式的知识纪录片,视频形式更丰富,用可视化论述的形式讲述,并采用真人叙述以及实拍素材;固定叙事逻辑,栏目感强,容易培养用户黏性。
科学传播既需要科普工作者的努力,也离不开媒介平台的宣传与推广,其实科普也可以很‘抖’。从去年3月份开始,我们通过抖音账号‘酷炫实验室’,用新奇有趣的短视频进行知识科普,把复杂知识通俗化,把更多的科学内容传播给更广泛的用户。”
(节选自《如何打造科普爆款短视频,有必要把这个秘密抖出来了》,搜狐网2019年4月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典赞”科学传播人物的“推波助澜”,科普界的一堆逸趣横生的优秀作品难以引起传播热潮。
B.科普界有各行各业的人,他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创作,传播科普知识。
C.果壳利用抖音短视频进行科普,这就是利用媒介平台宣传推广科学知识的一种较好的形式。
D.传统科普期刊的读者面窄,又没有学术期刊那么丰厚的经费保障,生存和发展是比较困难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媒体必须转向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才能改变读者严重流失的现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
B.“典赞”科学传播人物奖活动推选出一批激情创作、醉心科普的人,打造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品。
C.《果壳大百科》是一档内容新颖有趣,形式丰富多彩,好看又好懂的互联网知识短视频节目。
D.一些科普期刊因为充分利用不同手段,建立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科普效果。
(3)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用户黏性”的含义,并概括说明材料中提供了哪些提髙科普“用户黏性”的方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刭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巳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B.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C.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D.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湾,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谤,吾顾不能为湾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势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碘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份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奋铺以出,筑东南长堤,雨口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口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 苏轼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B.“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只能与名的意思一致或相关。
C.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D.《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合称“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B.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C.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D.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②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被流放夜郎,流放途中经过汨罗江。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 苏武传》中出现雁足传信的说法,此后“鸿雁”常常借指书信。
B.诗人与李白相隔千里但不知道其确切消息,首联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
C.第三联以“憎”“喜”对比,传达了杜甫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和感慨。
D.风波险阻,秋水寒凉,诗人借此传达了对于李白流放前途的关切和担忧。
(2)杜甫为什么要在怀念李白的诗歌中联想到“投诗赠汨罗”?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景德镇是唯一凭借自己的特产_____的。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普遍采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荡釉等技艺制作瓷坯,再采用匣钵仰烧、垫钵覆烧、支圈覆烧等技法进行装烧。到元代,又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绘技术。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业进一步发展,制瓷手工技艺体系_____,采矿、淘洗、制不(dǔn)、练泥、陈腐、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烧窑,画红、烧炉、选瓷、包装等工序______,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各方面都有_____的能工巧匠,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至此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工业文化生态的独特性、唯一性。建立在生产协作关系之上的人文信息,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蕴含了中国人敬畏天地、天人合一、与自然世界和谐共生的伟大哲学思想。同时它也承载了窑工的生产和生活,是瓷都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位列其中日臻完善环环相扣身怀绝技
B.位列其中渐入佳境循序渐进一花独放
C.忝列其中渐入佳境循序渐进身怀绝技
D.忝列其中日臻完善环环相扣一花独放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具有建立在生产协作关系之上的人文信息,承受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蕴含了中国人敬畏天地、天人合一、与自然世界和谐共生的伟大哲学思想。
B.它的人文信息建立在生产协作关系之上,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蕴含了中国人敬畏天地、天人合一、与自然世界和谐共生的伟大哲学思想。
C.它具有建立在生产协作关系之上的人文信息,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蕴含了中国人敬畏天地、天人合一、与自然世界和谐共生的伟大哲学思想。
D.建立在生产协作关系之上的人文信息,承受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蕴含了中国人敬畏天地、天人合一,与自然世界和谐共生的伟大哲学思想。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的引号用法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事别问张飞,他是个大“好人”,不会直接给你答案。
B.广场有一块草坪,边上竖着“禁止入内”的牌子。
C.海伦凯勒虽然双目失明,但是她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D.到了青海,就离“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不远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学者研究,传统的丝绸之路全长近七千公里,①________: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到达地中海及沿岸国家,以罗马为终点。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之中,②________,当然还有瓷器、茶叶及其他物品。游牧民族或部落的商旅沿着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活动,各国士兵、政要、外交家等沿着丝绸之路进行政治活动。随着时代发展,后来的丝绸之路③________,它还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当前,中国已有11个新冠疫苗开展临床试验,其中4个新冠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中国一直持续加强疫苗在研发、生产、分配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中国疫苗企业与多个国家的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共同实施Ⅲ期临床试验。这是中国为全球抗疫做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彰显兼济天下、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情怀,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称赞。
四、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中说:“学问之道,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注疏如枢阆,类书如橱柜,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园,可以娱神。”提倡读书应广读博,力避偏废。
郑板桥在《板桥家书》中则说:“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之神。
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在理智中学高一年级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有同学对此产生疑惑。请联系自身课外阅读体验,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作为在学校社团学习交流会上的发言稿。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云南省昆明市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社表科抛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筛选明整轮信息
概括内验,归纳要家
理解概表、弹子含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小根阅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文言射开较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古诗于比较氨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名篇较句默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综三读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表验他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一句都接括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四、写作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材正知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