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近期脱口秀综艺的崛起,中国喜剧似乎面临着新一轮的变革。在一个碎片化文化消费时代,时长100分钟的喜剧电影几乎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严肃文学,而一度兴起的相声,则因囿于一些程式化表演近乎成为这个时代的传统戏曲。只有中国式脱口秀似乎恰逢其时。
为何源自西方的脱口秀,时至今日在中国突然备受关注?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逐渐习惯于短视频消费的年轻一代文化受众,正逐渐成长为今天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所关注的文化焦点占据了热搜榜的显要位置。而中国式脱口秀在线上的运作方式总是以十分钟、千余字为基础单位,以笑点堆积为主旨,这在本质上不过是搞笑短视频的一种变种,与这一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完全相符。其次,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脱口秀,都能以更为快速而便捷的方式触及当下年轻人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与其说是凸显了他们生活中的某些笑点,不如说是触碰到当代年轻人生活中诸多不可言说的痛点——奋斗的艰辛、没钱的困扰、情感的不确定性等等。这种切身性所带来的感同身受,催生出特定的群体认同,而群体认同的形成会再度推动这一新的喜剧形式的繁荣。
从深层说,脱口秀背后还有“梗”文化在起作用。“梗”文化已是今天中国喜剧的一个重要元素。网络化时代的笑点与传统笑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逗笑人的方式并非源于内容本身,而是源于同一内容被多次形式化重复。正如在脱口秀表演技巧上特别强调的call
back(扣题)方式,看似是一种内容创造上的自我复制,但却在复制中营造了一种特定氛围,并在这种包含着差异的重复中,将原本略带悖谬与荒诞的情景做了极致化的演绎。
例如被第三季《脱口秀大会》以call
back方式再次提及的综艺“梗”——“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就属于这一类。这一歌词原本不过是陶喆老歌中的一句说唱,后被《青春有你2》演绎,在被网络无数个版本重新翻拍、配图和再创造之后,却成为一个可以被不断call
back的“梗”。用“梗”所构筑的笑点虽然需要特定的语境才能被领会,但对于身处这一特定语境中的观众而言,却成了一条无须铺垫直接引爆全场的便捷途径。
于是今天被综艺化的脱口秀在本质上成为一个庞大的造“梗”运动的有效推手。这种创造不仅意味着它自身直接造“梗”,更包含着对已流行的“梗”文化的再度创造。因此,它呈现出诸多网络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内容可以短小而空洞,但却存在着固定形式的差异性重复。这种重复构筑特定人设、特定笑点,并最终在一代人的语言习惯当中沉淀。
在此我们一直强调目前脱口秀表演的中国特征,是因为我们很难将《吐槽大会》与《脱口秀大会》等当作是对西方传统脱口秀的一种继承。毕竟这个诞生于英国,并伴随着广播兴起而产生的谈话类型,不仅有其独特的文化生长土壤,而且至今保留着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的文化胎记:一种源发于时事政治的评论和访谈,包含着对社会现实事件的实时关注。换言之,脱口秀的属性与其说是喜剧性的,不如说是新闻性的;与其说是以已经完成了的稿子为底稿,以堆积笑点为己任,不如说是以生成性的思想交锋为主旨。
中国式脱口秀一开始就以综艺化形式被人们所熟知。“笑点优先”的创作手法,实际上消解了脱口秀原初的时评特质。尽管在今天脱口秀舞台上较为受人欢迎的演员仍然是一群有态度、立场和特定价值观的演员,但更被强化的是段子手特质。他们的创造与其说是围绕某种特定生活话题所展开的反讽,不如说是一场不自然的造“梗”运动。
正是依赖于这种造“梗”运动,中国式脱口秀将自身转变为一种新的喜剧形式。然而这个意外收获,却也带着隐忧:如果脱口秀仅仅成为一个造“梗”运动,那么它如何能与传统的单口相声区分开来,它又如何能避免自己因为形式单调、笑点雷同而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脱口秀的未来,还有没有引入公共讨论的可能,是强调时评化色彩还是继续强调综艺化走向?这些问题,其实正应该是在脱口秀最受关注时探讨的。
(选自夏莹《脱口秀为什么火了》,《光明日报》10月13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式脱口秀受到年轻人欢迎,主要是因为其触碰到他们生活中诸多不可言说的痛点。
B.在一个碎片化文化消费时代,相声艺术因囿于程式化表演而成为这个时代的传统戏曲。
C.某些成功的脱口秀演员已经不注重对某种特定生活话题的反讽,而只在乎段子手特质。
D.网络化时代的笑点与传统笑点最大的不同,是其笑点在于内容本身和多次形式化重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着重分析脱口秀在中国备受关注的原因,条分缕析,由浅入深,加深了读者的认知。
B.开头分析中国脱口秀的兴起,将它放在包括电影、相声在内的更大的艺术范畴中来考察。
C.作者在分析时具有较强的思辨意识,不仅关注中国式脱口秀的优点,还关心其长远发展。
D.文章引用陶喆歌词的例子,意在证明脱口秀借助内容上的复制可以达到很好的“笑”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式脱口秀更接近于演员们的语言狂欢,其结果往往是创造出独特的“梗”文化,因此,完全创新性是其明显特点。
B.每种艺术形式的诞生与消亡都和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是决定艺术形式命运的重要因素。
C.中国式脱口秀方兴未艾,具有自己的特色,如何避免昙花一现的结局,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值得所有从业者深思。
D.外国文化在异域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独立性和本土化的矛盾,如何保持精髓而又能因地制宜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
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
“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
“一个桔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
“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快吃桔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走去。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
“买一个桔子?”
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
“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
“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
“孩子死了。”
然后他走到妻子的面前,将面包给她:
“你吃一口。”
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
“我不想吃。”
“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
“我不吃。”她还是摇头,她说:“你吃吧。”
他犹豫了一会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楣的。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德顺的遭遇承接前文对一家人遭遇的描写,使得命运的无常显得更为普遍,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不幸遭遇者无限的同情与悲悯。
B.“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满是胡子茬”说明丈夫无心也无时间去注意自己的形象。“框”字面意是镶嵌的意思,说明丈夫为孩子看病的事情身心俱疲,非常劳累。
C.文中反复提到孩子与母亲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的场景,快乐而富有生机,让人印象深刻。而最后孩子却死了,前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悲剧性。
D.小说从林德顺的视角展开叙述,写了一对年轻夫妻带活泼可爱的孩子去看病,最后痛失爱子的故事,并交待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林德顺目睹了这个三口之家在医院附近的活动,但是蹦蹦跳跳的小男孩才是小说的主人公。林德顺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本文的次要人物。
B.小男孩“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的“红色”象征蓬勃的生命,这与后文小男孩生命的逝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悲剧色彩。
C.第一段多次使用“有”字句,如“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小说通过物化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D.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通过对话来暗示人物心情,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3)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刻画孩子父亲的形象的。试举例分析。
(4)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网络文学日渐繁荣,彰显时代风采、洋溢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位、纵深化方向发展,极大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网络文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渊源,自其发轫,一些作品就是模仿文学经典而作,一些作者也是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众多典范之作既是文学创作技巧的取法宝库,也是作家灵感的不竭源泉。综观中国文学史,对经典作品的深度揣摩是成功创作的宝贵经验之一,如陆机等人的“拟古”作品就被《文选》列为经典。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莲青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这类清新雅丽、古意悠悠的作品,大都直接受益于经典的熏陶或名作的浸染。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当红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营造一种古雅、精致的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的追慕和认同。如《琅琊榜》《鹤唳华亭》等作品,从网络小说文本到影视改编都表现突出,其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就是原作者对《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中经典意境的巧妙借用和转化,让雅好此道的读者爱不释手。此外,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则着力发掘中国传统哲学、传统神话的现代价值,以全新网络文学形态进行演绎创新。本着古为今用的思路,一大批网络作家逐步建构出较有规模、较成系统的创作谱系。
网络文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方面优势,比如网络时代,在数据库帮助下,作家能够更快更便捷地调用旧体诗词、典章制度、文史资料等资源。除此之外,网络文学自身题材和类型的丰富,也使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掘更为全面。许多网络作家想方设法吸收传统文学创作经验,希望能更具中国风格地表现当下中国人的处世方式、生活理念和美学追求,更充分地展现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更深刻地容纳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可以说,网络文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文化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例如,在众多网络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得以更充分、更精彩、更接近青年读者阅读心理的阐发与呈现。另外,网络文学庞大的作家队伍和海量的读者群体可谓史无前例,作品数量之巨更是难以估算,这使其在传播上具有巨大优势,更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然,网络文学精品率不高依然是不争的事实。单就涉及传统文化的作品而言,仍然有很大的改进提升空间。例如,一些作品脱离现实或存在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一些作品对传统文化的展示尚停留在“标签”层面,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人文意蕴有待更深入地理解和阐释,这些都是网络文学在今后发展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足以为网络作家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充足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每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网络作家应当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摘编自陈定家《网络文学发展观察:根植优秀传统文化,开掘宝贵资源,打造精品力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小说《琅琊榜》等影视改编成功,主要原因是对经典意境的巧妙转化。
B.网络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模仿、再造文学经典,从而一步步走向成熟。
C.网络文学对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开掘比传统文学更全面、更充分。
D.网络作家能够在数据库的帮助下快捷地调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文学创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及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阐发与呈现,是为了论证网络文学自身题材和类型的丰富。
B.文章主要从网络文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优势”“不足”等方面进行论证。
C.文章既有总述也有分论,既有理论上的分析也有具体事例的佐证,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D.文章列举了网络文学在今后发展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若干问题,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为今用的创作思路有助于网络作家建构较有规模、较成系统的创作谱系,这也是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B.深度揣摩经典作品是成功创作的经验之一,由改造和转化经典而成的网络作品经过岁月洗礼有可能沉淀为新的经典。
C.网络作家有责任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为网络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贡献。
D.网络文学在传播方面具有更快更便捷的巨大优势,因此作品数量庞大,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极大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知杭州,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文字的断句,的一项是( )
A.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一项是( )
A.苏轼政治才能卓著,屡立功绩。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堤,苏轼带领全城军民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B.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很赏识他,表示自己的文章都比苏轼逊色一大截。
C.苏轼直面疫情,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请求上交供米的三分之一来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B.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C.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D.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六、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里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
(2)《师说》里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的骈句: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君子需要反省自我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6)《劝学》中,君子和常人的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七、选择题
下面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富有现实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堪称绝世名作。
B.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产生、发展与音乐有关,最初称为“曲子词”,又称诗余、长短句等,内容一般分为上下两片,又称上下阕。
C.韩愈,又称“韩吏部”、“韩文公”,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苏轼谓之“文起八代之衰”。《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原则的论说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关联性。
D.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风格清丽明快;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情调感伤。《声声慢》就是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下面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B.而今安在哉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其身也,则师焉
A.鱼虾而麋鹿
B.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C.假舟楫者,非能也
D.顺流而也
八、选择题组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华为今日正式发布自有操作系统:鸿蒙!消息甫出,_____燃爆舆论场。
不仅是“鸿蒙”系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且是“鸿蒙”这个名字所具有的深刻隐喻,人们都看到了华为的抱负,华为的隐忍与坚守。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不_____,不下“先手棋”,不抓住创新主动权,如何避免“卡脖子”?怎能化危为机?不必妄自菲薄,也无需妄自尊大。鸿蒙一开,并不等于_____,用任正非此前的话,就是“我们仍然缺乏良好的应用程序生态系统”。整个系统建立良好生态,需要时间,也需要机会。更何况,面对“群狼”环伺,(
)鸿蒙一开天地宽!华为加油,中国加油,_____中华当有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猝然
谋深计远
万事亨通
谨记
B.猝然
深思熟虑
万事亨通
切记
C.顿时
谋深计远
万事大吉
切记
D.顿时
深思熟虑
万事大吉
谨记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是“鸿蒙”这个名字所具有的深刻隐喻,还是“鸿蒙”系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都让人看到了华为的抱负,华为的隐忍与坚守。
B.不仅是“鸿蒙”系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且是“鸿蒙”这个名字所具有的深刻隐喻,都让人看到了华为的抱负,华为的隐忍与坚守
C.无论是“鸿蒙”系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还是“鸿蒙”这个名字所具有的深刻隐喻,都让人看到了华为的隐忍与坚守,华为的抱负。
D.不仅是“鸿蒙”系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且是“鸿蒙”这个名字所具有的深刻隐喻,人们都从中看到了华为的隐忍,华为的坚守与抱负。
(3)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百倍的努力,不断的超越,才能帮助我们实现突围
B.百倍的努力,不断的超越,才能实现突围
C.我们要实现突围,只有百倍努力,不断超越
D.我们要实现突围,更需百倍努力,不断超越
九、语言表达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意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然界中水结冰等相变现象非常普遍。近日,《自然》发表了一项关于自然界中相变成核现象的研究成果。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王健君表示,这项研究在理论上加深了对水结冰机理、相变现象乃至统计物理中宏观和微观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同时,在细胞和组织的低温冻存、维持疫苗在生产和输运过程中的高活性以及飞机等交通工具的防冰涂层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十、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片曾经丰饶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许多动物陆续离开了这里。
小鸟对蚯蚓说:“我也要走了,你不走吗?”蚯蚓说:“我还是想留在这里。”小鸟拍拍翅膀,依依不舍地飞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
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起来。
几年之后,小鸟回来了,带着一群伙伴,它们嘴里衔着各种各样的种子。小鸟惊讶地发现,这片土地已经变得松软,还长出了小草。蚯蚓说:“你离开的这段时间,甲虫和我一起翻土堆肥,这里渐渐变好了。”
小鸟和伙伴们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上。大地上开满了鲜花,蝴蝶和蜜蜂也来了。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河北省唐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社表科抛类
筛选明整轮信息
分析水因结构
分析评水正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理解验强,身括归备要点(小说)
艺术特水(小说)
分析人物常么(小说)
赏析水都安排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信息正知与概括
分析水因结构
分析评水正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四、文言文阅读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文验极译
文水因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五、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炼句(古较诗轻鉴赏)
理解内验,概括归河要轻(古代诗察鉴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六、情景默写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名篇较句默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七、选择题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古代验乙常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文都指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词使活爱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八、选择题组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综三读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九、语言表达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提取关键体或省要信息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十、材料作文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材正知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