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3题;共6分)
1.
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一匹脚踏飞燕、身姿矫健的骏马
,
凌空奔腾,骏马矫健的身影与基石上镌刻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几个金色大字交相辉映。
C.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
,
心情澎湃。
D.《东方红1949》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观众早已熟悉的历史,带着观众重新回忆了那段红色的
,
因此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B.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C.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的现象。
D.城镇化攸关到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它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在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意境与意象一样,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审美范畴,也是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因而具有共同点审美特征。___,___,___。___。
___,___,而是在为“情思”寻找和创造合适的载体。通过载体,所抒发的是情感,是心灵——作品发言人(如游子、思妇等)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
①在意象和意境中,当然要描绘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于人物形象
②当然,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即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主观,是主体的心灵
③或者干脆就是由心灵幻化出来的
④因而都是主客观的统一: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
⑤这就是,它们都是作家根据抒情传意的需要而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
⑥但这些都不是作家着意表现的中心,作家的目的不是为它们本身留影造像
( )
A.②①⑥⑤③④
B.⑤③④②①⑥
C.②①③④⑥⑤
D.⑤③①⑥④②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斯诺传略
王
铎
埃德加·斯诺,生于1905年的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他父亲开了一家不大的印刷厂。从小,他的父亲就要他“子承父业”,但是性格坚毅的斯诺,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20世纪享誉世界的著名记者。
多少年后,斯诺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九岁就开始帮人把包件从斯诺印刷公司送到报馆去,报馆那幢引人注目的建筑物的中心是一间宽大的生气蓬勃的记者工作室,在那里,我从远处深深地敬慕那些编辑们。”童年时代的这些见闻,在斯诺的幼小心灵里播下了种子。数年之后,他毅然从美国中西部的出生地远涉重洋,在中国这样一个遥远的国家,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年轻的新闻记者。
还在童年的暑假期间,他开始对旅行产生了兴趣。斯诺回忆说:“搭乘鲍勃的新型旅行车进行一次探险,我因为把随身所带的钱花光了,只得流浪回家。不过,要不是在那年夏天我亲眼看到了太平洋,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如此坚定地下决心要航海跨越这个大洋。要不是像流浪汉那样搭乘货车游荡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岸边,穿越过费瑟河峡谷和科罗拉多大峡谷,我也不会那么早就品尝到艰苦探险的乐趣,不会那么早就知道大自然和人生竟是如此丰富多彩。”
那年秋天,他回到学校之后,在《悲惨世界》一书中发现了某些外国人物,这使他想起那次夏季探险中遇到并产生好感的一些工人和失业者(体面人物心中的“流浪汉”)。斯诺说:“是雨果为我打开了一个思想意识和各种重大道德政治问题的陌生的新世界,并且把我卷进了一个遥远而又轰轰烈烈的历史时代中。只是到了现在,我才理解,读书可以代替旅行,是仅次于实践的人生第二最佳乐趣。我的早期游荡生涯及其影响,对于我的生活方式来说,可能比我所受的全部正规教育起到的作用还要大。”
斯诺的“生活方式”是全球性的。他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懂得许多国家的人民和思想,他也认识贫富之间、权势者和卑贱者之间的一些关系。中国和中国革命,对斯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1928年他到达中国之后,一留就是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间,他迷恋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传统。他为中国人民以及他们种种划时代的问题所吸引。当他认清了这场革命,并看到革命已经起来,即将成为历史上最不寻常、最具有深远意义的震撼世界的事件之一时,作为一个人和一名记者,他听到了召唤。
1928年,斯诺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第一次来到中国。7月初他到达上海,由人陪同用半年多的时间沿铁路线旅行采访。在南京,斯诺游览了明城墙和中山陵。正是这次旅行,使斯诺对当时中国的现状有了确切的了解,亲身体验了腐败与堕落,看到了许多地区的贫困与落后,看到了灾荒与饿殍。斯诺后来说,这次旅行是他关注中国命运的“觉醒点”。
1933至1938年间,斯诺担任了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他与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直到1941年,斯诺才离开生活了13年的中国,返回美国。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于1960年、1964年和1970年三次回中国访问,持续时间均较长。在中美关系长期紧张,两国互相敌视,几乎没有美国人能进入中国的那一段非常时期,斯诺能数次访华,确实是格外引人注目的礼遇,显然这是由于他与中共领导人在延安时期建立的特殊关系与友谊。这与《西行漫记》向世界介绍红军,宣传陕北根据地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而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于麦卡锡主义的盛行,斯诺也遭受到很大的压力。1951年,中国政府领导人就曾邀请斯诺旧地重游,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显然无法成行。直到1959年,他重访中国的愿望才于次年得以实现。
斯诺也是一位著名摄影家。1930年,斯诺在登临泰山时,就拍摄了不少风光照片。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有许多他自己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是红军根据地首次接受外国人拍摄的第一手资料,根据地以外的人能看到这些照片是很不容易的,今天看来也还是十分珍贵的。除了自己拍摄外,斯诺还获得允许,翻拍了经过长征残存下来的一些珍贵的资料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红军被迫从中国东南部的江西苏区撤退到陕西新根据地之前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西行漫记》因此集中收录了一大批延安根据地中共领导人的图片,以及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的照片,还有士兵、平民和儿童的一些留影。虽然当时和后来陕北根据地的其他摄影师也拍摄了一大批珍贵照片,但由斯诺拍摄的这些照片无疑更具有特殊历史意义。
斯诺一生共写了11部著作,大多是长篇纪实和新闻报道类的。内容多数是根据在中国采访而来。斯诺1972年2月15日在瑞士日内瓦郊区埃辛斯村去世,两天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斯诺病重时,中国派出医疗小组,专程飞赴日内瓦为他治疗。斯诺在临逝世前,曾收到了白宫邀请他作为“总统特使”到中国访问的信,他拒绝了。临终时,他还不忘中国。他说:“我热爱中国。”并留下遗嘱,要求把自己的一半骨灰安放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
斯诺去世后,他的夫人把他的一半骨灰带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个小花园中。斯诺以他的笔粉碎了“赤匪神话”,赢得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尊重。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斯诺为中国所做的一切,他说:“我们将永远记得他曾为中国做过一件巨大的工作。他是为建立(中美)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个人。”毛泽东在唁电中称:“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用了许多照片。这些照片有许多是他自己拍摄的,也有翻拍的长征残存下来的一些珍贵的资料照片,还有一大批延安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图片,还有士兵、平民和儿童的一些留影。
B.文章第二、三、四段通过对传主的语言描写,揭示了斯诺成为20世纪享誉世界的著名记者的思想基础,对后文叙述他与中国的关系起到烘托作用。
C.中国和中国革命促进了斯诺的成长和发展,斯诺也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和中国革命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D.传记结尾引用毛泽东的话,高度概括了斯诺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不可或缺。
(2)从斯诺的生活经历来看,形成他的全球性的“生活方式”的基础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在对斯诺与中国的关系的叙述中,表现出了他对中国怎样的情感态度?请全面归纳。
(4)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请你就这两种精神中的一种,结合这篇传记,阐明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现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海星
陆蠡
孩子手中捧着一个贝壳,
一心要摘取满贝的星星,
一半给他亲爱的哥哥,
一半给他慈蔼的母亲。
他看见星星在对面的小丘上,
便兴高采烈地跑到小丘的高顶。
原来星星不在这儿,
还要跑路一程。
于是孩子又跑到另一山巅,
星星又好像近在海边。
孩子爱他的哥哥,
爱他的母亲,
他一心要摘取满贝的星星,
献给他的哥哥,
献给他的母亲。
海边的风有点峭冷。
海的外面无路可以追寻。
孩子捧着空的贝壳,
眼泪点点滴入海中。
第二天,
人们发现了手中捧着贝壳的孩子的冰冷的身体。
第二夜,
人们看见海中无数的星星。
1933年8月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星星”代表着理想,“摘星”则是追求理想的过程,而“眼泪”代表理想不得实现的伤心。
B.本诗借用孩子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方式以及追求自己愿望的行动方式歌颂了美丽的爱心。
C.从山丘到山巅,从山野至海边,诗人借助空间的转换,意在表达人们无力抵抗命运的捉弄。
D.“一心要摘取满贝的星星”中的“一心”表明孩子的执着精神,“满”字体现出爱心的炽热。
(2)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一句“人们看见海中无数的星星”的含意?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B.君焦、瑕
许:答应
C.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D.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公从之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夫晋,何厌之有
(3)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的“传”意为注释,《左传》是一部给儒家经典《春秋》作注解的史书。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左传》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烛之武退秦师”是编者加上的。对于古代一些原本没有题目的文章,编者一般会将其首句或中心事件作为标题。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B.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C.晋君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四、情景默写(共1题;共4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2)“________,________”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再别康桥”,反倒行船要到更深的青草中找寻梦。
(3)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________,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七绝·改诗赠父亲》。
(4)《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颔联选取白云、春草、静渚、闲门等意象,动中有静,营造出凄清死寂的氛围。
B.全诗围绕诗题中的“寻”字展开,情与景交融,写景富有层次,结构严密紧凑。
C.本诗结尾处的“相对亦忘言”写出了和陶渊明“欲辨已忘言”相似的哲理意趣。
D.颈联炼字工稳,仅用一个“过”字就生动描绘出雨霁云收之后翠绿如新的松色。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6分)
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
·
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左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
·
公冶长》。清代朱彝尊认为左氏为复姓(《经义考》)。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
·
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8
.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发展青少年冰雪运动。指导意见要求,切实加强冰雪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青少年冰雪运动场地建设和经费投入,做好冰雪进校园之前的一切资源统筹工作。重点面向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遴选冰雪运动特色学校,设立校园冰雪改革试验区。到2020年计划遴选2000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2025年达到5000所。各地要贯彻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冰雪运动纳入体育课教学。
七、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写作:
秋天是一个引发哲思、引发回忆、引发情愫的季节,请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写一篇以“秋天的
”为标题的记叙文。
要求:1、请将标题补充完整;2、不得抄袭、套作;3、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湖北省荆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3题;共6分)
1.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成体的硫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病句正率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表三准疫
都江堰(余秋雨)
书愤(陆游)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4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赏析射初表达
分表手镜
理解概表、弹子含意
鉴水表层由巧(文学类)
传因归读
体会语句验置(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赏析射初表达
理解概表、弹子含意
鉴水表层由巧(文学类)
体会语句验置(小说)
分析射构,把握象路与色树意图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3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文验极译
理解内使,概括方纳要刻(文学总)
其他都北实词
文于凸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四、情景默写(共1题;共4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名篇较句默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理解内验,概括归河要轻(古代诗察鉴赏)
把握验家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6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表三准疫
烛之因剩秦延(安左传》)
郑伯因顿缓故(《左传》)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其他(水根语段)
提取关键体或省要信息
装在较虑张的使(契诃夫)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七、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材正知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