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B.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C.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D.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B.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D.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B.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C.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D.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传统“中国式”家庭包括三代人:祖父母、父母和子女。在这种家庭单位里,家长把后代看成自己的私有物,孩子也把家看成最坚强的后盾。中国人家族血缘关系比较紧密,相对西方来说亲情更浓厚。传统中国家庭中个人与家庭是荣辱与共的。古代刑法中有“连坐”或“株连”制度,一人犯事,家属亲友甚至上下好几代都跟遭殃。社会将每个家长权下的集体看成一个整体,婚姻不是男女之间的私事,而是关系整个家庭或家族兴衰的大事。所以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历来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当自己的利益与家庭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保全家庭利益。
(摘编自《中国人的家庭观念》)
材料二:进入现代社会后,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样的家庭组合方式,比如三口之家可以和父母辈住在一起,也可以自立门户。单身青年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也可以到别的地方独立生活。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经济上的独立,对传统家庭观念也构成了冲击。在封建社会,女性经济上附属于家庭,不可能独立生活,而现在,很多的女性受到的教育足以使自己拥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不需要再依附于男人或者家庭,再加上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独身。
(摘编自《传统家庭观念在瓦解?》)
材料三:家庭核心化、小型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当然多数亲代和子女分开生活后仍保持着较密切的日常联系。不过,也应承认,中国城乡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初期,社会服务结构、水平尚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这将会给独居老人、有年幼子女的家庭带来困难。现在的独生子女,好多都是隔代抚养长大的,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护着。老人们都疼隔辈人,从小被宠坏的孩子,进入社会之后,极易形成巨大的心理失衡。
(摘编自《中国家庭结构变动与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但传统的家庭观念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应该继承并发扬。
B.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是我国三口之家、单身青年出现的最主要原因。
C.传统中国家庭中,子女个人利益应服从家庭利益;而每个家庭又被社会视为一个整体。
D.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个人和家庭荣辱与共,所以刑法中会有“连坐”或“株连”的制度。
(2)根据上述材料,对现代社会家庭小型化的利与弊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生子女的隔代抚养容易产生被宠坏的孩子,让他们进入社会后极易心理失衡,这是弊。
B.中国城乡的社会服务结构、水平尚难以满足所有民众的需求,这给独居老人、有年幼子女的家庭带来了困难,这是弊。
C.现代家庭小型化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满足了人们对相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这是利。
D.家长把后代看成自己的私有物,孩子也把家看成最坚强的后盾,过于依赖父母,这是弊。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拾穗者
曾冠华
秦风深深陶醉在土围村金色霞光中。秦风已连拿到了两届三年一度的省摄影大赛金奖,还在力争蝉联。
秦风一屁股坐在收割后的禾茬上,开心地望着飞翔的鸟儿群起群落,让风儿挤过热浪的空隙钻进他的衣服里送凉吸汗。秦风抿抿嘴,随着喉咙上下滑动,他拿过水瓶想饮水,跟前有几粒饱满而精致的金灿稻谷入了眼际,他毫不犹豫地捡起其中一粒稻谷,褪了壳放到嘴里,便嚼出浓郁的稻米芳香。秦风顾不住旅途劳顿,双臂摆出胜利的姿势,然后欢快地跳起来。
土围村背对三角寨,三角寨后面是连绵不断的瑶山山脉。在树荫间若隐若现的农舍,错落有致地呈现出天然的乡野之美。村前的这片开阔地,披着金色的霞光,耀眼、壮观而富丽。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秦风相信土围村会带给他好福气。
秦风设想着一个画面:庄稼人从村子走出,朝开阔地而来。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当然老少最好,尤其老妇儿童为妙。她们虔诚弯腰拾穗,低垂的长发随风摇曳,汗珠挂脸,勤快的纤手鸡啄米般拾起散落地上的谷粒。
第二天傍晚,秦风在湄江边五谷庙前摆好摄影装备。不一会,他盼着的情景出现了,一位老妇人背后紧随一群孩子,呈扇形散落在开阔地上。他们手提着小竹篮,弯下腰身拾稻穗。秦风没有急着按下快门,等待浓淡相宜的金色霞光从湄江这边出发,照向开阔地,照向他们,他要捕捉到令人心跳的、最完美的画面。
秦风是幸运的,大约半小时后,终于等到了他心中所想。秦风不再迟疑,快速按下快门,抓拍下一张张照片,这些作品任选一张都是一等一的干货,他喜悦满怀。
天色骤然由晴转阴起来,秦风收拾摄影家伙,隔着远远的开阔地,朝老妇人和孩子们跑去,他要跟他们说声谢谢。
近山多雨。雨,说下便要下了。秦风还没有跑出一半,老农妇便站起转身带领孩子们离开开阔地,向村子去。他们的行动轻松而愉快,秦风觉得他们是一群有趣的人。
秦风在一座朴素的院落找到了老妇人和孩子们,她在帮孩子们洗脸洗手。老妇人端庄慈祥,孩子们唤她“高家奶奶”。
老妇人把一个大西瓜切好,用盘子盛放在厅堂的长木桌上,让孩子们享用。秦风看见木桌两头还放着两篮黄沙梨,室内的布置跟学校一样,墙上的小黑板明显写着“今天作文:拾穗有感”一行醒目惹眼的文字,院里到处氤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时,老妇人热情地招呼秦风:“吃土围无籽西瓜,清甜、润喉、止渴、解暑。黄沙梨也是我们土围村的特产,它脆口、甜嫩、糖含量适中——”她知性的语言,透露着职业教师特有的优雅。
秦风对老妇人开辟的这个第二课堂深感兴趣。
老妇人猜出了秦风的心思,她说:“放暑假了,孩子们留守,得有人看护。”
秦风终于明白了大概,他问:“您老退休多年了吧?”
老妇人轻轻笑说:“工作退了休,心不敢退休。”
秦风的心儿突然颤了一下。
老妇人说:“感谢你到我们土围村来,把我们这里的自然风光带出去。”
看到老妇人气质不俗,秦风转而问:“您老,家人在城里吧?”
老妇人说:“我儿子在省城上班。他也是我值得骄傲的学生。”话间,她好似想起什么,幽上一默说:“他在外面种树,我留守村子育苗——”然后,她忍不住了自己掩嘴笑,像一位羞涩的童真孩子。
秦风告辞时发现,跟随老妇人欢送他的孩子们,紧依她身旁像结硕成垛的金灿谷穗,让人看得眼热。
秦风依依不舍离开土围,满怀信心踏上路程。
又一届省摄影大赛如期举行,秦风没有如愿获得金奖。颁奖大会上,省委高书记百忙中出席,他饱含深情地说:“一幅叫‘拾穗者’的作品这次虽然落选金奖,但它在对乡村的记录中,饱含坚守的意义及传递着充满希望的未来……”
细心的秦风发现高书记眼角泛起泪花。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在外面种树,我留守村子育苗”的话语,“掩嘴笑”的动作,表现了老妇人内心的欣慰与满足,同时也表现了她腼腆、羞涩的性情。
B.小说借助摄影家秦风的视角,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味觉相结合的描写手法,从色彩、光影等角度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壮观、秀丽的田野美景。
C.秦风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高家奶奶”关爱留守儿童的见证者,小说通过秦风参加摄影大赛拍摄照片这一事件,有条不紊地展开情节,塑造人物。
D.“高书记眼角泛起泪花”这一细节描写,既暗示了高书记的身份,又表现了党的干部不忘乡土、关注农村的真情,提升了小说的境界。
(2)文章为什么要用大篇幅描写乡村的美丽画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秦风“没有如愿获得金奖”,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聂政刺韩傀
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
至齐,齐人或言:“轵深井里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遂阴交于聂政,以意厚之。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久之,聂政母死,既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我虽不受,然是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
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所以
不许仲子者徒
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傀。傀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具车骑壮士,以为羽翼。”政曰:“韩与卫,中间不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也,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辞,独行仗剑至韩。
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韩取聂政尸暴于市,县购之千金。久之莫知谁子。
(节选自《战国策 韩策》)
【注】:①韩傀:韩相国。《史记》作侠累。②严遂:濮阳人,字仲子,韩臣。③轵深井里:轵,地名,今河南济源南部。深井里,轵地的里名。④嘿:同“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遂阴交于聂政阴:暗地里。
B.二人相害也害:忌恨。
C.终莫能就就:成功。
D.遂谢车骑人徒谢:感激。
(2)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
B.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
C.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
D.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聂政混迹在齐国的屠户中间,目的只是奉养老母,因此在母亲去世后,他才去找严遂并答应为他报仇。
B.韩傀与严遂都是韩国的重臣,两人因性格不同产生矛盾,以致在朝廷上拔剑相见,最后严遂决定找刺客报复韩傀。
C.严遂为了能够成功刺杀韩傀,多准备了些车马和壮士作为聂政的助手,聂政拒绝乘车,独自与助手徒步去了韩国。
D.聂政在成功刺杀韩傀和哀侯后,为了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身份,于是自己用剑划破脸皮,挖出眼珠,剖腹挑肠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
②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具车骑壮士,以为羽翼。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韩愈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注)①张十八助教:指张籍。助教,即国子助教。②薄:指日将落山。③偃:休息。④衣冠:指仕宦。⑤携手:指一同归隐。《诗·邶风·北风》有“携手同归”句。⑥淹:久,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上的景物与生活中的棉絮和镰刀联系在一起,富有生活气息。
B.开篇作者既描写了景物,又刻画了人物,一静一动之间足见诗人的闲适恬淡之态。
C.本首诗歌语言通俗易懂,不事雕琢,诗人在自然美景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浑然天成。
D.颈联写出诗人在赏完美景后放开怀抱、放浪形骸的情怀,不愿受世俗“衣冠”的约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攻打郑国原因的是“________,________。
”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在核武器领域逐渐高人一筹。为了增强自身的核武库实力,拖慢苏联导弹的研发速度,美国情报机构对苏联的核武专家进行了密集搜索,很快,他们锁定了几个目标,携带重金,许以______,策反苏联的核武人才。一段时间后,一些苏联专家没有经得住美国_______的攻击,叛逃到了美国,最著名的一位就是掌握苏联一半导弹资料的总设计师安德烈·库里诺夫。
这位总设计师叛逃到美国之后,(
)苏联得知这一________的变故,果断销毁了所有的RP35C洲际导弹,财产损失十分巨大。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再次出现,苏联立即派遣特工,对于叛逃美国的科学家进行处理。很快,这位总设计师就在一个商场被人刺杀。虽然美国派了多重警卫袒护,但是,这位总设计师却依然难逃被杀的厄运。事后,美国警方的调查也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这件事告诉我们,不论你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普通公民,都要保持对于自己祖国的赤胆忠心;反之,必将落得______的可耻下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达官显宦
糖衣炮弹
猝不及防
臭名远扬
B.高官厚禄
甜言蜜语
猝不及防
身败名裂
C.高官厚禄
糖衣炮弹
突如其来
身败名裂
D.达官显宦
甜言蜜语
突如其来
臭名远扬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美国虽然派了多重警卫保护,但是,这位总设计师却依然难逃被杀的厄运。
B.虽然美国派了多重警卫保护,但是,这位总设计师却依然难逃被杀的厄运。
C.虽然美国派了多重警卫保护,但是,这位总设计师却依然难逃被杀的情况。
D.美国虽然派了多重警卫保护,但是,难逃被杀厄运的依然是这位总设计师。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很快就交出了苏联许多机密的武器资料
B.很快就把苏联许多机密的武器资料交出
C.苏联许多机密武器的资料很快就被交出
D.苏联许多机密武器的资料被交出,很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谚语有云:“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然而,①_______________,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给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对健康的好处超过你的想象。给予不仅能让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正面情绪,而且还能保护心脏,提高免疫力,降低抑郁和自杀风险,延长寿命等,总之,②_______________。其实,只要愿意,③_______________,你可以做慈善,帮助困难之人,你可以常怀感恩之心,谅解和尊重别人,你还可以绽放一个动人的微笑,说出一句由衷的赞美。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出现了一个新亮点﹣﹣“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大会主办方有关负责人说:“在历届分论坛、领先科技成果发布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的基础上,今年新增了这一重头戏,形成了‘1+3’的办会新格局。”
创业创新是互联网发展的不竭动力。“世界互联网大会举办五届以来,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的顶级盛会。每一年,各个国家在这里探讨互联网治理和发展,全球各大知名互联网企业在这里共话合作和机遇。今年大会又为互联网初创企业和成长企业提供了展示舞台。”该负责人对记者说。
作为本届大会重要板块和创新板块之一,“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是一个贯穿全年的国际性赛事,而即将与世界互联网大会一同开启的是大赛的半决赛与总决赛。
六、命题作文
13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太平凡,幸福很遥远。其实,点点滴滴的幸福在你的生活中俯拾即是。只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你就能收获许多幸福的印记。同学们,用心捡拾生活中的幸福吧,把它装入行囊,伴你快乐成长!
请以“捡拾幸福”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要求: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分析水因结构
分析评水正者态度
社表科抛类
信息正知与概括
谈中国体(板钟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材料射长与分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理解验强,身括归备要点(小说)
环境根股的作用
赏析水都安排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文言文阅读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分析表价思病、联点、煤度
荆轲因末王(杆战轨策》)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把握验家情感
鉴验热达落巧(古滴词)
师说(韩愈)
理解内验,概括归河要轻(古代诗察鉴赏)
文都指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四、情景默写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名篇较句默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五、语言表达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成体的硫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语于虫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一句都接括内容
与妻书(林觉民)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六、命题作文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命验立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