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word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晋中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word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5 14:4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西省晋中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形体在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的发展岁月中,大体上经历了从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三个阶段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是一个从难到易、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较规范的进步过程,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不断简化,不断规范化。
汉字之所以要简化,一方面是由于汉字自身的发展需要。汉字起源于图画,本身就存在着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难认难写的缺点;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汉字的使用者和使用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大,要求汉字能够认写迅速、运用方便,而汉字的复杂繁难却使各种抄写、印刷事务不能快捷。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下,汉字不能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趋速就简。所以,汉字简化是人们在使用汉字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诉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然,汉字的简化决不是随心所欲的简化,而是要根据汉字规律,逐步地科学地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汉字有规范可循,更利于汉字在全社会的流通。
汉字之所以要规范化,首先从文字的特性看,文字是代替语言的交际工具,为了适应人们相互交际的需要,必然要求文字使用的规范化。其次,从汉字字形演变和汉字使用看,汉字字形的演变是以产生变异为前提的,无变异就无全部汉字的发展史,而异体的产生是汉字使用者的群众性行为,汉字使用越普及,异体也就越多。但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为整理异体字繁乱的现象,使汉字的使用规范化,我国历史上继秦“书同文”以后,每隔几百年就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建国后,党和政府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汉字简化、规范化工作,并建立起了现代的汉字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频繁,尤其是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与社会的关系从未有过如此的密切;同时,伴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办,世界上出现了新一波“汉语热”,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规范简化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弃繁就简已成为现在和未来的大趋势。反观国内,社会上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意识仍然不太理想,在一些报刊、影视、商标、广告、牌匾上,滥用繁体字、异体字,生造简化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要求汉字简化的规范化、标准化,比任何时代都显得迫切。
(摘编自 邓雪琴《关于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形体不断演变,不断进步,让汉字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使用者最多的文字。
B.汉字始终在发展变化,每个汉字形体都有甲骨文、小篆、隶、草、楷的演变过程。
C.异体字在汉字的规范化过程中,总体表现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汉字的统一使用。
D.汉字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汉字要简易好用,汉字简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分析“汉字简化”的原因之后,又提出了汉字简化的要求,条理清晰。
B.文章善于从多角度展开论证分析,如分析论证“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原因。
C.文章尾段立足时代,又联系国内外具体背景,指出了规范简化汉字的迫切性。
D.文章论证“汉字规范化”的原因时,按照从内因到外因的顺序逐层推进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在使用过程中都有规范和变异两个方面,文字没有统一的规范,就会失去交际作用。
B.起源于图画的汉字,它的发展变化是必然的,从群众中产化字应该得到推广。
C.汉字的简化和规范化,两者互有联系,相互约束,共同推动着汉字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
D.我国每个时期都有汉字正字法,它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如秦朝“书同文”和现代汉字规范。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您,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
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很重要哩!
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二: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几十年如一日,一双胶鞋两腿泥,从田边到田里,从这块田到那块田。一辈子当“庄稼汉”研究玉米,当年做出这个决定,只是出于一个朴素的愿望:多打粮、吃饱饭。
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华莱士创造春玉米亩产2500斤的消息让他心里暗暗较上了劲儿。那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两三百斤。李登海说:“他是美国的农民,我是中国的农民,他能开创美国的高产纪录,我要开创中国的高产玉米纪录。”
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震惊世界。南方的口粮问题解决了,可北方呢?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李登海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各地拜师。在莱阳农学院,老师刘恩训被他的勤奋打动,送给他20粒从国外带回来的杂交玉米种子,这在当时真是比黄金还要珍贵。
在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于是从没有出过远门的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海南,把一年一次育种变成三次。他一次次从山东到海南,犹如大雁般迁徙。一年又一年,李登海的作息只有“玉米时间”,没有“北京时间”。太阳一出来就要下地,整天跟着玉米转。几十年,他没回家过过一次春节。
1988年,李登海率先育出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掖单13号,此后六次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但他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力争“在后半生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粮食”。
(摘编自邢斯嘉、王茂盛《李登海:一粒种子寄家国》)
材料三:
中国政府14日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用事实表明,14亿中国人非但没有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还创造出以有限资源确保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世界奇迹。
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白皮书介绍,目前中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粮食安全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其中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至关重要。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3%,其中,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单产达到每公顷近18.1吨,刷新了世界纪录。
当今世界依然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养活自己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但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还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白皮书宣示,积极与世界主要产粮国分享中国巨大的粮食市场,践行自由贸易理念,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中央广电总台国际评论《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登海和袁隆平在探索之路上有许多共同点,如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都充满艰辛,都勇于创新,不断突破自己创造的记录。
B.材料一作为一篇人物访谈,主持人详细介绍了袁隆平的成绩,从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以及探索之路等方面进行了采访。
C.中国在实现了粮食自给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情况下,还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D.材料三是一篇新闻评论,主要介绍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的内容,并结合数据说明中国在粮食生产上取得的成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杂交水稻和玉米的产量都已经非常高,这充分表明,单就粮食的产量而言,中国的粮食安全是非常牢固的。
B.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袁隆平、李登海都是粮食科技创新的践行者。
C.中国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积极分享粮食市场,表明中国是坚决反对国际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
D.《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展现了中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表明了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贡献的决心。
(3)请从文体角度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如何表现袁隆平、李登海二人优秀品质的。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暮 鼓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有一天,她的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她勉强笑着答应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真的成了奶奶?“奶奶”这个词让她觉得,如果不是她的孙女残忍,那只能是时光残忍。时间如刀。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作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
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她”是都市有钱有闲的暮年女性形象,与从农村走进大城市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起了一种作为都市人的优越感。
B.小说将画面定格在大城市里的一个富人住宅区,叙写一个都市暮年女人傍晚行走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去捕捉都市老龄女性心灵深处的感触,以及在这次超越旅途中的心灵启示。
C.小说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叙事语言中,呈现平凡无华的小人物和日常生活场景,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流淌着对希望的呼唤,富有艺术魅力。
D.本文多处使用比喻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具体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很有意味。
(2)小说中画线的文字所描写的母子吃胡萝卜情景,作者运用了动作、景物细节描写,请选择一句简析这种描写对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3)“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轼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___”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 ”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 ”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___”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___。
(选自《宋史 苏轼列传》)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徐州知:主持,管理
B.比冠,博通经史比:等到
C.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狱:监狱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轼能语其要其皆出于此乎
B.慨然太息輮使之然也
C.安石笑而不言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故为之文以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B.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C.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D.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7)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B.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C.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D.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的结局。
(2)《沁园春 长沙》中,词人用“________”一句,高度概括了大自然万事万物在美好秋景中的生存状态。
(3)《诗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原写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在《短歌行》中用来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望。
(4)《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________”和“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6)《归园田居》描写炊烟渐起、山村景色朦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8)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五、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刚刚结束的“2012——海上联合”中俄联合海上军演中,中国的“022”轻型隐身导弹艇的上佳表现,引发了世界的关注,它的隐身性能和机动灵活的打击能力,不但赶上了世界同类舰艇,而且大有的势头。
B.今年我国南方先是持续大旱,江河湖泊几乎见底,而现在又是大涝,一段时间以来,南方各省暴雨连连,江河满溢,,洪涝灾害频现。
C.今年,正在西瓜上市的季节,江苏却出现“瓜裂裂”现象,大面积的西瓜因为不恰当地使用了膨大剂,导致西瓜一个个的“爆炸”,这种“瓜裂裂”现象,不能不叫人。
D.我们还年轻,,应像伟人毛泽东一样树立远大目标,不要浪费自己的大好青春。

下列与例句划线字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小学而大遗
A.是故圣益圣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
B.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C.句读,句末的停顿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古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的,所以要学习句读。
D.阡陌,指纵横交错的小路。其中“阡”指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陌”指南北走向的田间小路。

下列加点字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暮去朝来故
B.君子而日参省乎己
C.彼之师
D.无之利筋骨之强

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自言本是京城女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何以解忧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六、语言表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①________”,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②________。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读厚”的过程,其实就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架构知识网的过程。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③________,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七、命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就是一场场美丽的遇见。在必修上册语文教材的学习中,我们曾遇见独立在橘子洲头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毛泽东,遇见行走在乡野间“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袁隆平,遇见站立在柜台后“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张秉贵,遇见屹立在高原上“立心天地厚”的钟扬,我们还穿越千年与曹操、陶渊明、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等诗意地相逢。这一次次的相遇,必会激起情感的浪花,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或崇敬他们的精神……
请以“____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从材料中自选一位人物,写在标题中,将题目补充完整。展开想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山西省晋中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社表科抛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概括内验,归纳要家
筛选明整轮信息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环境描根方法及盖用
人物描因方法末作用
记叙明标织作用
记叙因标题印义
记叙文内体理克与分析
记叙文验极节的作用
小根阅迹
祝福(鲁迅)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文言文阅读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内容较括与害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理解内验,概括归河要轻(古代诗察鉴赏)
把握验家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四、情景默写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名篇较句默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五、选择题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成体的硫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词使活爱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古代验乙常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古三异臂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文都指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六、语言表达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续常补换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七、命题作文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标验乙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