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
0
2
1
第三单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
一、聆听歌曲,导入新课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童年的时光是幸福难忘的。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告别童年,可是我们永远会记得这样一段美好的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
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拗
脑髓
秕谷
读一读
攒
倜傥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书塾:
宿儒:
倜傥:
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
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洒脱;不拘束。
拗:
弯曲,弯转。
攒:
凑在一块儿。
人声鼎沸:
人迹罕至:
高枕而卧:
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少有人来。
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默读的方法:
第一,默读要动眼不动嘴。
所谓“动眼不动嘴”,是指在默读过程中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第二,默读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笔记。
所谓“边读边思考”,就是在默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有速度地默读。
题目交代了哪些信息?
文章题目交代了两个地点,“从……到……”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变换为顺序记叙的,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中可推测出文章所写的两大部分内容,即百草园、三味书屋。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内容分别对应哪些段落?
百草园:第1~8段
三味书屋:第9~24段
文脉梳理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1):介绍百草园的情况。点出这里曾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第二层(2):写百草园的美丽景物和无限乐趣。
第三层(3~6):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第四层(7、8):写冬天在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事。
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景,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第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第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第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有趣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讨论:第9段到底应该归哪一部分?为什么?
第9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第二部分关系更紧密,归第二部分比较好。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文中哪句话表明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很高?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赏玩百草园
2.你认为“乐园”之“乐”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乐园”之“乐”:
“乐”在园内之景(乐景)——百草园的景象
“乐”在听到趣闻(乐闻)——美女蛇的故事
“乐”在玩耍趣事(乐事)——冬天雪地捕鸟
赏玩百草园
01
赏玩百草园
3.百草园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可见童年的鲁迅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好奇、天真幼稚的孩子。
01
走进三味书屋
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行拜师礼、问“怪哉”虫、大声读书等方面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三味书屋的生活具有怎样的特点?
(1)先生表面严厉实则和蔼。
(2)读书过程充满各种趣味:他们敬慕先生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偶尔偷跑出去玩儿,寻找读书之外的乐趣;趁着先生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01
走进三味书屋
3.作者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吗 为什么?
喜欢。在作者笔下,这是一个既有学习氛围又充满童趣的三味书屋。文字间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欢乐,也让读者忍不住为之欣然微笑。
4.你喜欢三味书屋中的先生吗
喜欢。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对先生是十分敬重的。然而先生对学生的课外问题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体现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四、自由选读,感受乐趣
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读,
尽量读出感情。
五、布置作业
1.精读课文第
2
段,尝试背诵。
2.写一个有趣的童年生活的片段,300字左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的景象
美女蛇的故事
冬天雪地捕鸟
自由、快乐
行拜师礼
问“怪哉”虫
大声读书
偷跑出去玩儿
游戏、画画儿
无奈、快乐
百
草
园
三味书屋(共22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
0
2
1
第三单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感受鲁迅先生
的童年时光
二、精读品析
品析第2段
1.自读课文第2段,圈画出作者写的景物。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2.第2段是通过什么样的句式串联起来的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才是强调的重点 把这几句话中的连接词换成“不但……而且……还有……也有……”,和原文相比哪个更好
“单是”后面的内容“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是本段强调的重点。换掉后不好,“不但……而且……还有……也有……”所列举的都是并列平行的对象,重点不够突出。
4.作者是怎么写景的
由低到高:不必说……(静态过程)
由高到低:也不必说……(动态过程)
感官
视觉: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斑蝥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绕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听觉: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味觉:覆盆子又酸又甜
修辞
拟人: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排比: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5.品味词句
(1)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作用。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非常悦耳。
(2)下面两句话中加颜色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 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无法准确表现这种情态。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窜”字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之快,又来得突然,“飞”字则无法体现这种效果。
01
品析第7段
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 为什么要写捕鸟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捕鸟时的愉快心情。
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实际上百草园很普通,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提道:“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三、把握主旨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表现出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讨论:本文通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雪地捕鸟”这段简短的文字,连用几个表示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赘余。试写一段文字,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
示例: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打着节拍。他的眼睛滴溜溜地转动,一直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他终于来到筐下,一个跃起,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2段写景的文字。
2.请你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字数不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菜畦、皂荚、桑椹
(植物、静态)——由低到高
也不必说:鸣蝉、黄蜂、叫天子
(动物、动态)——由高到低
单是:油蛉、蟋蟀、蜈蚣、斑蝥(动物、动态)
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植物、静态)
百
草
园景物
整体
局部
修辞:
比喻
拟人
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