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基本史实,识记两汉时期医学成就及地位,掌握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基本史实,知道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依据张仲景、华佗和司马迁的生平及著作,分析其人物的成就和著作的影响;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两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的体现。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的成就;佛教和道教。
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有哪些突出的成就呢?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二、探究新知
(一)造纸术的发明
1.教师讲解:说到科技成就,我们不得不提中国的四大发明,四大发明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变化,这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中造纸术的发明,让各国的文化有了传承的载体,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世界上各国的造纸术大多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那造纸术被发明之前,古代人类使用的书写材料有哪些呢?
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纸出现之前,人类的书写材料有哪些?以上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
提示:书写材料:甲骨、青铜器、简帛等。
缺点: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青铜、帛的价钱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2.展示材料:
右图所示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绘有地图的纸,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纸。
教师讲解:通过阅读以上图文资料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造纸。但这种麻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
3.教师讲述:早期的纸张制作的成本是比较高的,质量上也有点欠缺,为了制造出更好、更便宜的纸张,有一个历史人物改进了造纸术,这位历史人物是谁?他是以什么为原料造纸的?
提示:蔡伦。
教师补充: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古代人民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把这种纸又叫做“蔡侯纸。”
4.教师引导:观察教材第73页《造纸工艺流程图》,了解造纸流程。
教师总结:蔡伦造的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5.教师补充:古法造纸的技术目前大多流失,但也有少数人保存了这门技术,有新闻报道,江西省某农民世世代代以古法造纸谋生,有机会在美国展示了一番,当时一张纸拍卖价为8
367美元,古法手艺值千金啊!我们对待古代文化要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我们要重视中国文化,珍惜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的技术,好好学习,传承并且发扬中国古代的文化技术,让中国的文化流芳百世。
教师过渡:除此之外,中医学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几千年发展而来的中医理论也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文化瑰宝——中医学。
(二)张仲景和华佗
展示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教师讲解:中医学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传播中医药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两汉时期的中医学有怎样的发展呢?两汉时期的中医学代表是谁?他们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4~75页回答。
提示:发展: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代表:张仲景;成就:①撰写《伤寒杂病论》,发展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②提出要“对症治疗”;③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代表:华佗;成就:①擅长用针灸、汤药治病;②发明外科手术;③发明“麻沸散”;④创编“五禽戏”。
教师过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
000多年。这样的文化被持续传承下来,离不开我们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们用智慧把它们写在了史书上,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本历史巨著,了解古代史学家的经历。
(三)历史巨著《史记》
1.展示材料: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5~76页正文内容,了解司马迁的著书过程,总结《史记》的重要贡献和文学地位。
提示:《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2.展示材料:
材料一 司马迁因仗义执言入狱,又受到酷刑,《史记》这本著作是司马迁在狱中创作的。
材料二 《史记》中记录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了功绩也揭露他们的腐朽,辨证地分析事件。司马迁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这是史无前例的……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思考:司马迁的著书过程以及书中内容体现了他哪些精神品质?
提示:司马迁拥有严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身处逆境而坚韧不拔的毅力,敢说真话,追求公正、真理等优秀的品质。
教师过渡: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从未中断,是什么让中华文化延绵流传?答案就是一颗能够包涵世界万物宽广的心。文化交融是传承的必然趋势。两汉时期的宗教文化也是大放光彩!
(四)道教和佛教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76~77页正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是谁?道教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2)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佛教为什么会在我国古代得以传播和发展?
(3)佛教的传播有什么影响呢?
提示:(1)道教起源于我国。东汉末年在民间兴起。创始人是张角、张陵。兴起的背景:道教的兴起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东汉末年,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人民苦难,渴望解脱,张角、张陵分别创立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神仙方术,宣传平均思想,对贫苦民众有很大吸引力,受到民众的信奉。青城山是中国道教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2)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原因:佛教的主张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所以,得到统治者的扶植和支持,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3)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派人求佛法,并建立白马寺。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师总结: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具有聪明才智的民族。古代科学家那种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骄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根本要坚持的就是文化自信!希望我们作为一位当代中学生能认真学习中国知识,把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别多,包含的范围也比较广,学生对于朝代文化的内容大多也比较熟悉。所以,如何处理庞大的知识内容,如何利用学生对内容较熟悉的这一条件,把整节课上得有新意成为备课时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节课设计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起到引导作用。本节课教师的引导太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被充分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