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中考巧夺高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第三讲词语解释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2年中考巧夺高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第三讲词语解释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6 09:5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战2022年中考巧夺高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
第三讲:词语解释
近年中考语文文言词类考点主要分为:古今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命题方式主要为:具体释义,选择题。翻译题实际上是考查对于几个关键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是对词语综合运用的考查。即对课文中重点实词含义的考查,这部分内容一般都出自每篇文章的课下注释。,注重一些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以书下注释为准,分门别类归纳。要记忆准确、书写规范。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五注意”】
1.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一些同学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以词的含义去理解古义,这就会闹出笑话。要注意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1)词义的缩小。就是古义反映事物的范围大,而今义反映的事物范围变小。
(2)词义的扩大。就是古义所反映事物的范围小,而今义反映事物的范围变大。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而今天的“江”、“河”泛指河流。
(3)词义的转移。就是在古文中是这个意思,而今义却是另一个意思,词义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2.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要注意实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的不同意义。
3.注意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文言文中的名词可用作动词,形容词可用作名词,还有使动、意动等用法。
4.注意词的感彩变化。即古贬今褒,或古褒今贬,或中性向两极转化。
5.注意字词的通假特征。“通假”也叫“通借”,“通”是通用,“假”是借用。两个字的形体不同,意义也不同,由于读音一样或相近,古人就常用甲字来代替乙字,被借作乙字的甲字,就叫“通假字”。其基本类型有:(1)同音通假。如:满坐(通座)寂然,无敢哗者。(2)近音通假。如:河曲智叟亡(wáng,通无,读wú)以应。(《愚公移山》)(3)异音通假。(如果探讨它们的古音,也相同或相近。现代的读音不同是古今语音演变的结果)如:将军被(通披,音pī)坚执锐。(《陈涉世家》
【考点链接】
例(2019天津中考)
况守时,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自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业,水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 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节选自《智囊》)
[注释]①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好:小石,碎石。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文卷悉烬
悉:
⑵喝使归舍
舍:
【解题点拨】“悉”可以联系《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中的“悉”字;“舍”可以联系《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句中的“舍”字。
【答案】(1)全,都(2)房舍,住宅
【方法指导】
通假字:
解释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辨析通假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①依据字音,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一句中的“唱”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音同和音近方面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倡”字就讲通了。
②凭借字形,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字形相似和相近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披”字就讲通了。注意事项:在解释通假字的时候,要先写出其本字,然后再解释其语境义。例如: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现象
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指由于语言的变迁,相同的一个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现代白话文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这些词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变化了意思便是今义。
词义扩大
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词义缩小
左佩刀右备容臭臭:古义:气味,今义:气味难闻
感彩变化
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中性)今义:言行十分恶劣(贬义)
词义转移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
特别注意
区分古今词义变化,还要特别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防止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跟现代汉语中形式上相似的双音词混同。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另外,平时要多积累、多比较,仔细分辨,不要把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
3.词类活用
A名词的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解释: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举例:“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名词作状语:
一般名词作状语: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B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C表示动作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D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方位名词做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3)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B动词和形容词的词类活用
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4.一词多义现象
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有些多义词常用的义项往往多达五六个甚至十几个。然而无论多少,在一个句子里某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例如:公问其故(原因,缘由)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
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
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同一词语表示的不同意思。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
特备注意:比喻义,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面产生的新义。
例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手足情深,焉能或忘”中的“手足”本义是指“手和脚”,比喻义为“兄弟”“党羽”。
课外文言文词语解释答题技巧
深度联系课内,巩固课内之事
课外文言文考查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词语是课内文言篇目中出现过的,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确定合适的义项。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联系语境,确定词义
一个词语,往往有多个义项,然而一旦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它就只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判断它最适合的意义。
【体验中考】
(2021 四川省德阳市)
(一)文言文阅读(共17分)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②乎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
其母曰:“何不亦求之 ”对曰:“尤③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能母曰:“亦使知之,如何 ”对曰:“言身之文④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如是乎 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⑤为之田⑥,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有改动)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继位前长期在国外流亡,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国平定叛乱,当上国君。下文中的介之推,晋国贵族,曾跟随晋文公流亡国外。②诬:欺骗。③尤:过错。④文:文饰。⑤绵上:晋地名,在今山西介休东南。⑥田:祭田。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晋侯赏从亡者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B.禄亦弗及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故人不独亲其亲
D.以志吾过
寻向所志
答案:D
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判断。
A.相同,两个“从”都是“跟随、跟从”的意思;
B.相同,两个“弗”都是“不”的意思;
C.相同,两个“亲”都是“亲人”的意思;
D.不相同,前一个“志”是“记录”的意思,后一个“志”是“标记”的意思。
故选:D。
(2021 湖北十堰市)
阅读文言文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9.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右备容臭
臭:香气
B.
缀公卿之后
缀:跟随
C.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遗留
D.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穿着
答案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D.正确;
C.有误,句意: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遗:赠送。
故选:C。
(2021 湖南邵阳
市)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注①桑: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音yàn,饱,满足。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蹴尔而与之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苟为后义而先利
5.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万乘之国
A.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解答】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激。
②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用脚踢。
③句意: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好处。
④句意: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苟:如果。
5.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例句中“之”的用法是:的。
A.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之:的;
C.之:往,到……去;
D.之:的。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