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战2022年中考巧夺高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
第八讲:写作手法分析
文言文写作手法分析题型要求考生在读懂、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特殊手法等进行辨析和欣赏。
这里的“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方法、布局谋篇等。常见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借景抒情、衬托、夸张、讽刺、白描、对比等;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手法揣摩主要考查对具体手法的辨识以及对不同手法效果、作用的鉴赏,多为问答题。常见出题形式有问答题、选择题、填空题
考点链接
例1(2019·云南) 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例2(2019·贵州毕节) 甲、乙两段文字(甲为“子曰:‘贤哉,回也!……’”,乙为《送东阳马生序》“当余之从师也”一段)都采用对比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方法指导】
手法揣摩,首先要有知识储备——清楚每种写作手法的特征与基本作用;其次,正确辨识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如,例1考查白描手法的作用,解题时需要分析这个句子哪些地方用了白描手法,写了哪些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的试题会在题干里点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只要求考生分析其作用。如,例2中点明两段文字都采用了对比写法。对比手法主要是为了更加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这是其一般作用;答题时,需要扣住文本具体分析是如何对比的,突出了主要人物的什么性格、精神或品性。甲文将别人“不堪其忧”与颜回“不改其乐”作对比,突出颜回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乙文把“同舍生”的华丽服饰和作者的“缊袍敝衣”作对比,突出作者求学生活的艰苦,进一步彰显作者求学意志之坚定。
参考答案:例1: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例2:甲文:突出颜回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乙文:突出作者“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就是学习是获得精神的满足,而不是追求享受的思想,突出作者求学生活的“勤且艰”。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记叙
①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记叙顺序
(1)顺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交代清楚明白。
⑵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⑶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⑸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二)描写
(1)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3)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4)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
(5)描写的作用:
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细节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体现人物心情\心理活动。⑥暗示影射。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工笔: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环境描写: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三)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四)议论: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2.文言文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2)联想、想象: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3)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4)照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5)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6)衬托或烘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7)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8)抑扬结合: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9)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10)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11)托物言志:借物说理能够把不容易讲清楚的抽象道理深入浅出的说明,使道理说得生动而具体,更有说服力
(12)动静结合:是一种“动”与“静”之间的衬托,用“动”衬“静”,或用“静”衬“动”。
3.修辞手法的基本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修辞手法的基本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7)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8)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9)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4.结构安排(谋篇布局)
(1)谋篇布局的作用
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2)常用到的词语: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详略得当,情节起伏,构思精巧,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匠心独运,深然天成,结构严谨,思维严密等。
5.语言运用
(1)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口语化、有地方色彩、符合人物身份等;
(2)语言特点:
①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②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③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④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⑤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⑥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⑦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⑧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⑨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有错综变化。
【中考体验】
【2018年中考安徽卷】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7.【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________。
18.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答案】
17.(1)对话(语言);
(2)对比
18.①鲁庄公任人唯贤
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解析】
17.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两篇文章都使用了人物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甲】文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技法。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把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据此理解,概括填写作答即可。
18.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在整体感知两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答。作答时,可从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身上的优点来分析。鲁庄公虽愚,但他最终能明白“取信于民”的道理,也能做到任人唯贤。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通过对话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在作战中又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这些是长勺之战最终取胜的原因。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018年中考山东枣庄卷】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②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③毳(cuì)衣:细毛皮衣。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12.【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答案】
12.角度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巯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13.横批:闲
痴
“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解析】1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可以从以下角度赏析:比喻的修辞,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