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战2022年中考巧夺高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
第十一讲:比较探究类
初中文言文是同学们学习中的难点,而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又是近年来中考的热门考点,掌握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答题技巧对考生的成绩提升有重要的影响。
从命题方面看,这类考题以注重考察课内知识与能力迁移为原则,要求考生能调动课内的积累,在新的语境里进行灵活运用;从选文方面看,中考课外文言文的篇幅大多不长,多选择一些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人物故事、著名典籍中的精彩片段等,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考点链接】
例1(
2021 辽宁省阜新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宣子①忧贫,叔向②贺之。宣子曰:“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③无一卒之田④,宣其德行,顺其宪则,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郤昭子⑤,其富半公室⑥,其家半三军,侍其富宠以泰⑦于国其宗灭于绛⑧,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选自《国语·叔向贺贫》)
【注释】①宣子:即韩宣子,晋国上卿,又名韩起。②叔向:晋国大夫。③栾武子:栾书,晋国上卿。④一卒之田:即百顷土地。上卿享受的待遇应该是五百顷田地。⑤郤(xì)昭子:郤至,晋国卿。⑥公室:国库。⑦泰:骄横。⑧绛:晋国的国都。
11.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中作者与同舍生求学条件相差悬殊,他却能保持内心充实和强大,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将栾、郤两个家族的兴衰作对比,用“_________________”道出郤昭子家族衰败的原因。(请分别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案】
11.
①.
以中有足乐者(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可)
②.
唯无德也(答“侍其富宠,以泰于国”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提炼。题空一:根据“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提炼:以中有足乐者;题空二:根据“侍其富宠,以泰于国,其宗灭于绛,唯无德也”提炼:侍其富宠,以泰于国或唯无德也。
【方法指导】
1.文言文比较探究的出题类型及答题角度
类型
答题角度
求异型
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
求同型
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
互解型
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
综合型
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2.文言文比较探究的步骤
步骤
解释
1.首先要把握文意,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
进行比较阅读,首先要把握文意,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这是对选文进行比较、对照、鉴别的基础。由于用来比较阅读的选文之间存在着联系,把握文意时要注意发挥迁移思维能力,根据对一篇选文的理解来加深对另一篇选文的理解,相互启发,使理解更准确,更深刻。
2.看清题目要求,明确比较的角度
答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明确比较的角度,看看是文章内容的比较,还是写作特色的比较,是要求“求同”,还是要求“求异”。只有找准思考方向,才能够避免答题的失误。
3.“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进行比较阅读,还要注意“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是对选文之间的不同点要能够辨析,“异中求同”是对选文的共同点要能够概括,这正是比较阅读题突出的特点。
3.文言文比较探究常见角度及应对策略
(1)比较文章内容异同
常考题型
应对策略
1.甲文写于××期间,抒发了××的思想感情;乙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情怀。2.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美文,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1.正确地翻译句子,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得出启示或总结道理。3.把结论与相关的内容结合起来写成答案。
(2)比较人物形象异同
常考题型
应对策略
1.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和××的性格特点。2.甲文表现了××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作者××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从正面描写入手:人物的具体事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文段中简洁的人物特征概括语句。从侧面描写入手:第三者的语言(评价);作者的评论等。
(3)比较写作手法异同
常考题型
应对策略
1.甲、乙两文都用了××手法,试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2.甲、乙两文都采用了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其次要明确常见的写人叙事的手法。答题的基本形式是:使用了……,形象地写出了……,突出了……的主旨。也就是从“写法”“好处”“内容”“主旨”四个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4)比较探究启示异同
常考题型
应对策略
1.结合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2.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哪些启发。
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作者的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中考体验】
(2021 山东省滨州市)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2佚乐:使……安乐。3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6.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2)“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
(3)甲文中的什么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4分)
【解析】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甲文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其所强调的“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从乙文中的“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可知,“从其四欲”就可以赢得民心。甲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而要做到“人和”,就要实施“仁政”,这也正是孟子的思想。
答案:
16.人和
从其四欲
实施“仁政”(得道)
(2021 辽宁省本溪铁岭辽阳市)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3题。(12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1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3.【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
▲
;【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
▲
。(2分)
▲
▲
【解析】13本题考查文本表达情感。甲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据此得出答案:家国之思(故国之思等)。乙文通过描写雪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据此得出答案:自然之乐。
答案:
13①家国之思;②自然之乐。
(2021 辽宁省抚顺、葫芦岛)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3题。(12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既:即。便。②脰(dò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⑤倍:通“背”,背坂。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13.【甲】文孟子用“_____________”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名的理解。孟子用了类比说理的方法来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在他的眼中这二人行的是“妾妇之道”,缺少自己的主见,凡事“以顺为正”。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也就是他认识到了这是一个“有道之士”。
答案:
13.妾妇之道(也)
有道之士(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