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珠海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5 16:4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珠海市2022届第一学期高三摸底测试


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选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考生选出,填涂到答题卡上。
1.周武王先人古公的长子太伯到了江南后,遵从当地荆蛮习俗,“文身断发”,当了荆蛮的首领。其建立的吴圈在春秋时被排除在“华夏”之外。这体现了春秋时期
A.诸侯争霸激化民族矛盾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C.文化认同高于血缘认同
D.民族交融趋势逐步加强
2.
表l
时间
概况
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
举贤良能直言极谏,对策者百人,唯(晁)错为高第。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下诏举士,规定非治儒术者不取,董仲舒取为上第。
东汉光武帝(25—57年在位)
对选拔与提拔的对象,施行“授试以职”,即进行文字方面的测试,内容有策、经、笺奏(章奏文体)等。
表1说明汉代选官制度
A.确立完善的分科考试方法
B.扩大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C.突出儒学的正统官学地位
D.重视官员文化素养的考查
3.图l为南朝萧绎的《职贡图》、图2为唐朝韦贵妃墓壁画《双人献马图》,它们分别记录了西域使臣向南朝梁武帝和唐太宗进贡的场景。作品反映了
A.西域风情同中土文化的融合
B.西域政权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下
C.朝贡成中外交往的特殊纽带
D.边疆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
4.明朝后期,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初歪中国传教时四处碰壁,做了善事也会遭恶意猜测。后来,他专注于教理书籍的著述,受到明朝官员的好评。利玛窦因编译出版了十几种中文书籍而轰动士林,有工匠为了高价销售货物而托名是利玛窦的发明。这反映出
A.中国社会尊崇文化的传统
B.士民普遍接受基督教义
C.西方科技占据了优势地位
D.程朱理学受到猛烈冲击
5.某学者考证了康熙中期(1700年前后)中国社会不同群体年收入的分配概况(如表2所
示)。这可以说明当时
表2
非生产性群体(官僚、宗室、八旗兵丁)
生产性群体
商人
农、工等群体
户数占国家总户数比例(单位:%)
1.
09
2.31
96.6
户均财富分配额(单位:两白银)
201.
58
139.8
40.56
备注:当时全国户均人口数为7.
84人。以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为例,五口之家的普通农户每年户均生活消费支出为白银32.6两,其中76%为食物支出。
A.商品经济发达
B.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C.阶级矛盾激化
D.社会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6.在《南京条约》的谈判过程中,英使璞鼎查向清政府表示,如果中国允准其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断不阻止”。维多利亚女王在将《南京条约》送达国会的咨文内更明确地说:“我们的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的国家享受。”上述主张旨在
A.促成列强共治中圈局面
B.实践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C.实现殖民利益的最大化
D.敦促清廷扩大开放范围
7.据统计,在1922年到1924年的历次民意调查中,军阀得到了平均29.20%的支持性投票,在政治家、文人及武人三类调查对象中占了近1/3的比重。但在1926年《晨报副刊》关于“新中国柱石十人”的民意调查中,没有一位军阀人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洋军阀统治的瓦解
B.革命观念的深人传播
C.报刊政治立场的差异
D.民众参政意识的增强
8.1945年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通告:“查本边区尚无统一标准时间,甚为不便。兹决定以华西标准时间为边区的统一标准时间……望一律遵行,以资统一,而便于对外通讯联络。”该举措
A.有利于根据地秩序的稳定
B.保障了与外部交流的畅通
C.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兴起
D.适应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
9.图3是1950年11月张文元创作的漫画《一臂之助,义不容辞》,该漫画反映的战争
A.导致了朝鲜半岛分裂
B.致使美国深陷经济危机
C.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
D.重新确立中国大国地位
10.2001年前后,国内著名媒体《羊城晚报》先后刊载了《机遇轻叩广东人饭碗》、《跨国公司在想什么》、《“英语经济”应运而生》等多篇报道文章,引发深刻社会反响。这些报道的主题是基于关注
A.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创业大潮
B.中国经济全面步入世界轨道
C.国企改革带来社会深刻变化
D.亚洲金融危机产生持久影响
11.公元前8世纪中期,古希腊人对古墓突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许多不知名的古墓主人被当作某位知名的英雄而受到奉祀。到了晚期,许多城邦周围又出现了完全新建的英雄祠。古希腊人的这些行为意在
A.淡化宗教观念
B.凝聚共同精神
C.强化个人崇拜
D.化解城邦冲突
12.图4描绘了欧洲航海家到达美洲犬陆时,宣称将“福音”带到美洲,并通过新旧世界对比的方式,描绘了文明欧洲与原始美洲相遇的场景。作品旨在
A.掩盖自由资本主义的罪恶
B.推动新教在美洲大陆传播
C.宣扬欧洲殖民扩张正当性
D.说明工业文明传播到美洲
13.18世纪术,秘鲁教育家门多萨提出教育改革,主张将我里士多德(指亚里士多德哲学)
赶出课堂,要求将自然史、文学、冶金学、自然法等课程列入课堂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据此可知,该教育改革主张
A.体现了对自由民主的追求
B.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
C.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D.注重于对人权意识的培养
14.19世纪末,德国建筑学家诺姆堡表达了深深的忧虑:“祖国正在变成荒凉寂寞之地,城市和乡村很快就会变成毫无差别的无产者聚居区,其建筑风格将像监狱一样,再也不会有让人愉悦畅叙的花园和小桥流水。”这折射出
A.浪漫主义为文学主流形式
B.城乡贫富差距迅速缩小
C.人们复苏乡村经济的要求
D.工业化导致价值观冲突
15.1921年,苏维埃政府在讨论粮食税税额标准时,把“根据农户收获量、人口和牲口数量,从农户产品中按百分比扣除”的预定方案修改成“根据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确定”。苏维埃政府此举意在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追求粮食亩产量的最大化
C.降低粮食税的税额标准
D.平衡农民贫富不均的矛盾
16.1946年美国颁布了《富尔赖特法案》,其核心内容就是把美国的海外剩余资产(主要是
欧洲国家二战中对美国的债务)用作美国教师和学生去海外学习和研究的基金,同时也
为外国学者和学生来美国学习和研究提供活动基金。这一做法旨在
A.与苏联争夺人才资源
B.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扩大美国海外影响力
D.助力西欧迅速实现复兴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为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0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载,汉武帝为了追求西方的良马,使者往来西域络绎不绝。他在获取西域宝马之后,曾经兴致勃勃地作《天马歌》,欢呼这一盛事。“天马”远来的汉武帝时代,正是当政者积极开拓中西交通、取得空前成功的历史时期。“天马”实际上已经成为象征这一时代中西交通取得历史性进步的一种文化符号。
——摘编自王子今《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材料二
在长安,西域进贡的珍稀野驼、风脚驼被圈养在皇家苑囿中;皇家禁军之飞龙驼偶尔担负漕路粮米的运载任务;使者骑乘白骆驼或者明驼驰赴京师来报军情;公主出嫁和下葬的队伍中有骆驼负重而行;皇家子弟狩猎也带着骆驼出行:胡商牵引着骆驼满载西域珍宝进入西市,而骆驼本身也可能是此行的交易物品。
——摘编自杜远东《唐代骆驼研究》
材料三
随着国力的逐渐恢复,以明朝为核心的新的朝贡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麒麟在中国只是一种活在传说里的动物,一直被视为祥瑞的象征。永乐十二年(1414)“榜葛刺国王赛弗丁遣使奉表,献麒麒,并贡马及方物”,举国欢腾,被认为是祥瑞之兆。此后,海外诸国对华输出的动物随之增多。过于频繁的动物交流,也使明朝喂养所需的人力、物力不断加大。
——摘编自赵凯莉《明朝时期海外诸国对华输出动物考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马”“骆驼”成为汉唐时代文化符号
的共同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朝时期以“麒麟”为代表的异域动物传人中国的现象。(8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0年2月25日,英格兰什罗普郡马奇文洛克的乡村医生布鲁克斯成立“奥林匹亚班”,以推动当地人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户外体育活动,决定每年举办一次运动会,10月,在他的组织下,第一届运动会以“奥林匹亚运动会”的名义顺利举行。文洛克奥运会以英国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为主要比赛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此后,在布鲁克斯的推动下,全英格兰的奥林匹克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862—1867年,利物浦竞技俱乐部举办了六次利物浦大奥林匹克节。1866—1883年间,英国举办了六次全国奥运会。1890卑,法国人顾拜旦来到文洛克小镇拜访布鲁克斯,探讨举办现代奥运会的设想,随后说服希腊人举行了世界范围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
——摘编自郭红卫《布鲁克斯和文洛克奥林匹亚运动会对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思想形成的影响》等
材料二
l959年5月,日本成功争取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主办权。日本举办东京奥运会的主要目的,在于借这一“盛会”实现其未竟的都市振兴之梦。日本政府认为,东京都的城市整备,成为日本在奥运会期间展示日本战后复兴形象的关键。为筹备好奥运会,东京都的都政几乎实现了“奥运会事务局化”。1958—1964年阀,东京都为奥运会相关首都整备事业投入2456亿日元,其中大会运营以及运动设施建设仅占2,2%,东京都为中心的都市整备占97.
8%。都市整备中,东海道新干线建设占40%,地铁整备占20%,道路整备占18.4%,奠定了当今东京都交通的基础。各类通信设施渐趋完善,现代化的酒店如雨后春笋遍布东京,东京成为日本最大的“消费都市”。这次奥运会在美国的协助下,第一次实现了全球卫星直播比赛盛况。
——摘编自牟伦海《战后日本高速经济增长中的国家形象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近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64年日本举办东京奥运会的背景及影响。(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表3
名称
主要范围
汉唐时期的
“西域”
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本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
宋明时期的
“西洋”
最早见于五代,元代广为流布,明代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
明末清初的“西方”
与“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等同义词广泛流行。指称欧洲。
——摘编自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
表3为古代中国关于“西方”名称变迁的主要历程。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共12分。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12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建立后,儒家传统礼仪备受文帝的重视。礼部也因此屡次颁布律令,继承和发展汉代礼仪,使之更加细致,也更加系统化。隋文帝认为,道教思想中追求一体的理念和佛教一不可分的思想与儒家大一统的观念相吻合,因此下诏提倡和保护佛道两教。他摈弃了北周武帝用暴力武断压制宗教文化发展的做法,赢得了广大宗教信徒的支持,最大限度地争取到各阶层、各方面人们的拥护。隋炀帝担任扬州总管时,团结和招徕在南方有广泛影响的儒、道、佛三教代表人物,修订编纂因战乱散佚损坏的佛教经籍凡四藏,经卷近10万轴。此外,杨广的身边还聚集了大量南方著名文人,称为王府学士,竭力修撰书籍,凡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等,内容包罗万象。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文化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文化改革产生的影响。(6分)
21.(12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人民用了10年时间、牺牲了12万人修建成的,但运河一直被英法控制。1954年,埃及与英国签订《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规定英军在签约后20个月内分批撤出埃及领土。1955年运河利润为l亿美元,埃及只分得300万美元。1956年,埃及政府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英法对此大为恼怒。1956年10月31日,英法对埃及进行大规模轰炸,无比愤怒的埃及人民在纳赛尔领导下坚持战斗。阿拉伯国家纷纷与英法断交,中苏也用实际行动支援埃及人民。美国企图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地位,以实施经济制裁威胁英法,英法被迫宣布停火。1957年,埃及人民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斗争取得完全胜利。
——摘编自彭树智《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埃及能够收回苏伊士运河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意义。(6分)
22.(12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钱伟长(1912~2010),被誉为“中国力学之父”,同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称为“三钱”。1931年,他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累的第二天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物理只考了5分的他为了造飞机大炮,经过艰苦努力转入了物理系。1940年,他远赴加拿大留学,后又到美国从事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工作。1946年,他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教授。1954年起,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为院士),是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还参与了《1956~~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强规划》的制定。他的研究领域广泛,被称为“万能科学家”,他曾多次表示:“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有许多开创性的成就,其中一些学术理论被国际学术界以其姓名来命名。改革开放以后,钱伟长曾先后担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和上海大学校长,同时先后出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为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祖国的和平统一四处奔走。
——据《一切为了国家——“万能科学家”钱伟长访谈录》等
(1)根据材料,概括钱伟长的主要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含所学知识,简析钱伟长取褥成就的原因。(6分)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D
A
D
C
B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B
C
C
D
D
C
17.(14分)
(1)国力强盛;文化包容;中西交通发达,中外交往增多;民族交流频繁。(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2)是朝贡体系下中外交往的重要表现;加强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增加了明王朝对海外世界的了解;不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每点2分,共8分)
18.(14分)
(1)因素:古希腊体育精神的影响;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后民众生活水
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医疗卫生体育事业的进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逐步形成;杰出
人物的贡献。(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2)背景:日本政府的支持;战后日本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两极格局下,
美国对日本的支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每点2分,共4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影响:推动了日本经济和基础建设事业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了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国家面貌;
扩大了日本的国际影响力。(每点2分,共4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19.(12分)
示例1:
观点:关于“西方”的名称变迁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3分)
阐述:自张骞通西域后,“西域”成为汉唐王朝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而用“西天”指称印度则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外交流范围的扩大。(3分)“西洋”这一称呼的出现,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西亚、东非及印度洋周围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3分)明末,“西洋”范围的变化和“西方”“泰西”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欧洲的联系加强。(3分)
示例2:
观点:从“西域”到“西洋”,反映了对外交流路线的变迁。(3分)
阐述:汉唐时期,经济和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期作为政治中心,沟通“西域”
的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对外交流的主要路线。(4分)唐宋以后,由于经济和文化重心的
南移,长安、洛阳失去政治中心地位,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沟通与东南亚、西亚、
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等“西洋”区域联系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对外交流的一条重要
路线,“西洋”的称呼日渐流行。(5分)
20.(12分)
(1)特点:以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为基点;开放、多元、包容;继承前代文化遗产并
加以发展创新;方式温和;兼顾各阶层、各种政治集团利益。(每点2分,共6分,任答3
点即可)
(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了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保存和整理
了传统文化遗产;推动了隋唐文化的繁荣。(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21.(12分)
(1)原因: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埃及人民的英勇斗争;美国与英法之间的矛
盾;世界人民的支持。(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2)意义:捍卫国家主权;增加财政收入;鼓舞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每点2分,共6
分)
22.(12分)
(1)贡献:奠定中国力学的发展基础,推动多个学科的进步;参与科研机构的创建和科学
发展计划的制定;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培养科研人才;争取港澳回归和祖国和平统一。(每
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2)原因:服从国家需要的爱国主义精神;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和科学精神;祖国的日益
强大和政府的支持。(每点2分,共6分)
备注:学生作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