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5 21:4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设计者:
单位:
审核者: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青铜器的制造;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甲骨文等。2.通过了解史实,知道青铜工艺的成就和甲骨文造字方法及影响。3.认识夏商周高度发达的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学习重点
青铜器的工艺、甲骨文。
学习难点
甲骨文造字特点。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本单元的主题: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夏商周时期,这节课就给我们介绍了这一时期所创造的灿烂文明。
备注
教学导入通过学生所熟知的中国的汉字,从而直接过渡到本节课,这样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自主探究的学习。
教学探究第一学程:学习任务:青铜器。主问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早期的国家——夏商周,这一时期的文明特征之一就是青铜文化,那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次问题:(1)我国在什么地方发现了距今5000——4000年的青铜器?青铜器的发展在夏商周时期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2)这一时期青铜工艺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表现?(3)青铜器是采用什么方法铸造而成?著名的青铜器有哪些?(4)随着历史的发展,青铜器的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1、自学课本。2、独立、专注、积极自学。3、自学时间5分钟。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1、学习小组成员分工明确。2、学习小组协同解决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展示分工明确,仪态大方,语言规范,声音洪亮。预设答案:1、发现和趋势发现:
黄河流域,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甘肃齐家文化遗址趋势:
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丰富,制作工艺高超,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2、特点及表现特点:工艺高超表现:①数量多、种类多
②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③采用“泥范铸造法”
④制造规模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工艺精湛3、方法、器物方法:泥范铸造法器物:四羊方尊、司母戊鼎4、功能影响功能:由最初的“食器”发展到“礼器”影响:青铜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挖掘、种类、制作方法、特点等,从而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过渡语:通过讲述、补充,我们了解了青铜文化,那么这一时期文明的第二个特征是什么?请看第二学程第二学程:学习任务:甲骨文主问题2、我国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什么?次问题:(1)什么是甲骨文?谁首次发现?(2)甲骨文书写的载体是什么?主要记载了哪些方面的内容?(3)甲骨文有什么历史地位?(4)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有哪些?研究甲骨文有何意义?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1、自学课本。2、独立、专注、积极自学。3、初步理解自学内容并标注所发现的问题。4、自学时间5分钟。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1、学习小组成员分工明确。2、学习小组协同解决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展示分工明确,仪态大方,语言规范,声音洪亮。主问题2预设答案:1、定义、人物定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人物:王懿荣
1899年2、载体、内容载体:龟甲、兽骨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3、地位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4、方法、意义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意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达标测试见导学单
教学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夏商周时期所创造的灿烂文明的两大特征:青铜器、甲骨文,我们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国、优秀的民族而自豪、骄傲。希望同学们为实现中国未来更大的辉煌而努力、拼搏!
板书设计
青铜器与甲骨文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