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6 06:5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明初,朱元璋在中央设立通政司,使四方奏疏可不经中书省而上达,后来又命奏事不经过中书省,最后干脆借故废除了中书省,提高了六部官秩职权,又将大都督府散为五军都督府,均直属皇帝。这反映了明初
A.中央集权程度得到提高
B.中枢权力出现异化
C.专制统治效能空前加强
D.君相矛盾空前激化
2.战国时期,县统于郡的制度最初行于三晋。例如,魏的上郡有十五县;赵的上党郡有二十四县。秦、楚、燕的郡县制度是效法三晋的。只有齐国始终没有设郡,却有类似郡的都的设置。一郡首长叫做守,也尊称为“太守”,都以武官充任。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A.分封制度走向瓦解
B.对地方的控制力度趋于弱化
C.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D.军事与行政组织渐趋于合一
3.秦朝设立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体现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B.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君主专制的需要
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官职发生了变化,平行的三卿变成了单个的主导官员,称为“执政”,齐国为相,晋国为元帅,楚国为令尹等。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贵族政治的彻底解体
B.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化
C.士阶层崛起和权力下移
D.世卿世禄官制的颠覆
5.根据1875年宪法,法国参众两院均有权通过法律,其中,众议院在财政立法方面处于优先地位,而且有权推翻内阁;而参议院则有权组成高等法院,以起诉和审判犯了罪的总统。这一制度安排表明法国
A.吸收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B.践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实际上成为了议会制共和国
D.照搬了美国总统制做法
6.在雅典的陪审法庭上,被告人及其朋友为了驳斥原告人的讼词,可以作有力的、慷慨激昂的申辩,以求得陪审员的怜悯。这种申辩往往能奏效,因为它们总是在最后才提出来,接着便宣布倾向于被告人的审判结果。这表明雅典陪审法庭
A.保障了被告人的合法申诉权
B.存在着非理性判决的弊端
C.体现了原告与被告权利平等
D.司法程序具有较高的弹性
7.光荣革命后,威廉国王把过多权力交给枢密院,给议会的权力很少。他四次运用王室否决权推翻议会议案。之后下议院对他的“粗暴态度”最终改变了他的做法。这说明英国(  )
A.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激化
B.王权成为立法权的附庸
C.民主宪政之路较为艰难
D.近代民主体制徒有其表
8.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这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英国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材料中的“革命”是指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国王丧失行政大权
C.议会内阁制的确立
D.君主制在英国结束
9.1911年年底,清政府公布了严复作词的“国歌”:“……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的国歌:“亚东开发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这反映了
A.严复属于封建保守派
B.中华民国采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
C.清政府已经名存实亡
D.辛亥革命推动了历史的新旧递嬗
10.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原则是从政权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的,是立足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这凸显了该政策的
A.灵活性和创造性
B.武装斗争的精神
C.原则性和国际性
D.社会主义革命性
11.有学者指出:
“国民党在改组以前,基本上是一个以知识精英为主的政治集团,非常有限的一点群众基础,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孙中山本人周旋于南北各派军阀之间,迷恋于单纯军事斗争。”这表明
A.国民党醉心政治斗争忽视民主
B.同盟会以海外华侨为阶级基础
C.组织涣散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源
D.民主革命的发展存在明显缺陷
12.胡乔木在回忆某次会议时说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大智大勇,虐怀大座,既能提出完整正确的建国方案,又能虚心听取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平等协商国家大事。”这次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3.清末日、俄都曾是中国学习的对象,舆论论有“自小而大者,俄罗斯;自弱而强者,日本”的说法。但1905年日俄战争后,朝野上下都认为日本战胜,“非日本之胜,乃世界立宠政体之胜。”而“朝廷推求俄、日胜败之故,乃悟专制政治之结果,国虽大无当也这一舆论转变
A.加快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到来
B.推动了中国政治机构现代化转型
C.导致清政府的统治日益孤立
D.为预备立宪的开展做了思想动员
14.史学家黄仁宇说:“他(王安石)的设计主旨在使财政部分商业化。可是如果他不能在下端造成各种财物统能公平而自由交换的局面,基本的数字就加不起来,而上端的法令也只靠高级权威强迫指示执行,既不自然,也迟早必会破裂。”这说明王安石变法败于
A.法律手段
B.商业自由
C.行政强制
D.体制腐败
15.据《戊戌变法史》统计,在开始变法后的103天内,先后发布的诏令谕旨就有184条之多,涉及到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变革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等各个方面,这些措施之间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材料表明
A.变法内容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
B.维新变法准备不足没有远见
C.光绪帝和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
D.变法措施脱离国情无法实践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分封制的分封对象以及分封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之处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是道道地地的英国的。
——钱乘旦《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二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虞崇圣《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其对英国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参考答案
1.C2.A3.D4.B5.C6.B7.C8.A9.D10.A11.D12.B13.D14.C15.C
16.(1)对象:功臣、王室子弟、先代贵族。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但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统治的长期稳定。
(2)不同点:官员产生方式不同:分封制是世袭产生,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地方权力不同: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较大独立性;郡县听从中央,权力较小。影响不同: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强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郡县制有助于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
17.(1)特点;渐进性、持续性、创新性;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统而不治”首相握有实权;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积极影响: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英国社会的稳定;推动英国的民主化进程;英国从人治走向法治。
(2)三权分立,分权制衡;联邦权与州权,体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实行两党制,保持彼此制衡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