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部编版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部编版历史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5 21:4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设计者:
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者:
学习目标
1、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说出战国形势变化,识别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归纳总结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及时代特征。2、结合地图、史料、教材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归纳总结商鞅变法的意义。3、结合都江堰示意图、教材内容,说出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时期、地点、组成、功能,分析归纳都江堰修建的意义。
学习重点
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归纳总结商鞅变法的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逐渐完成了社会转型,确立了新的制度。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2、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3、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是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备注
教学导入《历史朝代歌》里第一句“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也说“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战国时期究竟乱到什么样的局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探究第一学程:学习任务:主问题: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指导学生结合教材文字表述,进行比较并思考:
  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七雄”分别在哪个方位,你能使用简短的语句进行记忆吗?
  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故事吗?
  通过对比地图,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明确自学目标任务。独立、专注、积极自学。初步理解自学内容并标注所发现的问题。自学时间5分钟。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学习小组采取两人对学、组内互学、组间帮学等形式,协同解决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做好展学分配任务。互学参与度高,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若出现每人次扣1分)。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展示分工明确,仪态大方,语言规范,声音洪亮。展示组展示时,非展示组认真倾听,小组之间有质疑有对抗,思维碰撞,及时矫正错误问题。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
通过解题,让学生明确战国时期最大的时代特征是“乱”和“变”。教师明确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诸侯国之间相互攻占,诸侯国内部也有争权斗争;北方遭受匈奴的侵扰,因此燕、秦、赵修筑长城来抵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和时空观念,检查学生课后的自学情况和知识面宽度;通过读图,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主问题1预设答案:吴、越、宋、鲁、卫等国家被吞并,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桂陵之战:齐魏(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诱敌);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
第二学程:学习任务:主问题2.(1)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材料一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材料二
昔我穆公……东平晋乱……西霸戎狄(dí),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三
(魏、楚等东方六国)皆以夷狄遇秦(大意:当作蛮夷来对待秦国),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2)使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的内容”的表格,引导学生理解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所产生的具体影响,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巨大作用。同时指出:(1)“确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秦始皇实施的郡县制就深受其影响。(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逐步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3)“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对旧贵族打击最大,因此秦孝公死后,商鞅也遭诬陷、车裂而死。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商鞅的死说明了什么”“商鞅虽死但新法未止说明了什么”两个问题。(3)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总结商鞅变法的成效。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佰,东雄诸侯。
——《汉书·地理志》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论衡》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4)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商鞅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了旧贵族的阻挠,请学生根据材料说说商鞅是怎样推行变法改革的,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旧贵族)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qíng)劓(yì)其傅。
  ──《战国策·秦策一》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1、明确自学目标任务。2、独立、专注、积极自学。3、初步理解自学内容并标注所发现的问题。4、自学时间5分钟。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1、学习小组成员分工明确。2、学习小组采取两人对学、组内互学、组间帮学等形式,协同解决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3、做好展学分配任务。4、互学参与度高,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若出现每人次扣1分)。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1、展示分工明确,仪态大方,语言规范,声音洪亮。2、展示组展示时,非展示组认真倾听,小组之间有质疑有对抗,思维碰撞,及时矫正错误问题。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史实材料学习、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通过理解商鞅变法成功推行的原因来培养敢于抗争、勇于创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价值观。主问题2预设答案:(1)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主要有: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②新兴地主阶级谋求政治权益;③东方六国歧视秦国,秦孝公深以为耻,决心改革图强。(2)
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人物秦孝公、商鞅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内容政治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大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旧贵族利益,商鞅被处死的原因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质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最能体现变法性质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富)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军队战斗力(兵强)特点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性质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影响积极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消极法律严苛,刑法残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3)成效: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逐渐拥有了统一中国的雄心和力量。(4)商鞅成功推行改革的原因有:取信于民,令行禁止;严厉执法、公平无私;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
  教师进一步明确商鞅变法能够取得成功,最主要是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也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同时离不开商鞅敢于与旧贵族势力抗争、勇于改革、行事果断的品质。第三学程:学习任务:主问题3.(1)使用多媒体展示秦蜀郡地图、地形图,让学生理解修建都江堰的必要性。
  
  (2)多媒体展示都江堰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李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发挥地势优势的巧妙设计,认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组成及作用,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积极意义。
  (3)理解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感悟李冰的杰出贡献。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1、明确自学目标任务。2、独立、专注、积极自学。3、初步理解自学内容并标注所发现的问题。4、自学时间5分钟。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1、学习小组成员分工明确。2、学习小组采取两人对学、组内互学、组间帮学等形式,协同解决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3、做好展学分配任务。4、互学参与度高,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若出现每人次扣1分)。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1、展示分工明确,仪态大方,语言规范,声音洪亮。2、展示组展示时,非展示组认真倾听,小组之间有质疑有对抗,思维碰撞,及时矫正错误问题。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学科素养。主问题3预设答案:都江堰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被称为“天府之国”。
第四学程:学习任务:主任务4.当堂练习(当堂检测)导学单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1、明确自学目标任务。2、独立、专注、积极自学。3、初步理解自学内容并标注所发现的问题。4、自学时间5分钟。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1、学习小组成员分工明确。2、学习小组采取两人对学、组内互学、组间帮学等形式,协同解决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3、做好展学分配任务。4、互学参与度高,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若出现每人次扣1分)。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1、展示分工明确,仪态大方,语言规范,声音洪亮。2、展示组展示时,非展示组认真倾听,小组之间有质疑有对抗,思维碰撞,及时矫正错误问题。主问题4预设答案:CCBC5.(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得到推广。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2)事件:商鞅变法。措施:政治方面,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3)原因:守旧贵族的诬害;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柱。
教学总结战国时期最大的两个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乱悠悠的局势,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由征服、称霸变为兼并、消灭。兼并战争加速了分裂局面的结束,使国家逐渐走向统一。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谋求在兼并战争中取胜而纷纷变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为秦国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