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水分子变化(2课时)教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水分子变化(2课时)教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0-05 21:37:19

文档简介

化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


学期
九年级
总课时
5

课题
水分子的变化(一)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时间
课标要求
1.认识水的组成;2.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学基本类型。
学习目标
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实验探究,知道水会分解,并能够书写化学反应表达式,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对水的分解的微观分析,初步掌握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学习重难点
重点: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难点: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水电解器、水、稀硫酸、火柴等
学本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个人补充及备注
教学导入1.水的三态变化是什么变化?从分子微观角度分析水发生三态变化的原因?2.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结构发生改变了吗?3.水除了能够发生三态变化外,是否会发生其他变化?
问题导入,为本节课水分子的分解做铺垫。
二、学习探究【第一学程】学习任务: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主问题1.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会产生新的物质吗?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1.要求:阅读教材第31页实验探究2-2,认识水电解器的结构特点,初步完成导学单中“探究水实验的步骤”。水电解器的结构特点:
。2.水电解器使用需注意的事项:
。3.简述水通电分解实验的步骤:
。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要求:1.组长带领本组组员充分的讨论实验步骤,达成一致意见选出最优方案,然后相邻的异组之间相互交流实验方案,做到优点共享。2.组长做好分工,利用实验桌面摆放的仪器和药品,组员协同开始动手实验,并独立填写实验现象。3.探究实验结束后,本组内共同研讨,得出结论。
实验报告:通电后观察到现象是:
。验证正极获得的气体的方法:
。验证负极获得的气体的方法:
。水通电分解实验获得的实验结论是:
。写出水通电分解实验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分解反应的概念:
。反应特点:
,字母表达式:

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
要求:1.一个小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导学单内容,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作出评价或补充。2.评价记录委员对各组表现根据评价规定分别赋分并及时公布。
主问题1预设答案:1.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从而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实验的宏观结论)。
通电2.水
氢气+氧气
属于分解反应【第二学程】学习任务: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主问题2.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什么(通过水通电分解微观过程进行分析)?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要求:阅读教材第32页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示意图,认识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结构特点,并根据教师提供的水分子结构模型,分析、推理、演示出形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初步完成导学单设计的问题。
自学思考:(1)水通电分解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发生变化了吗?通过水分子结构模型,演示水分子是如何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
。水通电分解化学变化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水通电分解实验的微观结论是

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要求:1.组长带领本组组员充分的讨论演练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利用分子模型),然后相邻的异组之间相互交流实验方案,做到观点共享。2.组长做好分工,利用实验桌面摆放的分子模型,组员协同开始动手实验,并独立填写导学单。
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
要求:1.一个小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导学单内容,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作出评价或补充。2.评价记录委员对各组表现根据评价规定分别赋分并及时公布。
主问题2预设答案:1.水的分解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重新结合成1个氢分子,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2.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而原子本身不发生变化。3.变化后,如果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则发生了化学变化,如果变化后分子的种类未发生变化,则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三、教学总结
主问题1设计意图:直切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思考、动手探究、观察实验和获得结论。主问题2设计意图:通过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板书设计
水分子的变化(一)一、水通电分解
通电

氢气+氧气
属于分解反应二、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存在问题:整改措施:化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


学期
九年级
总课时
6

课题
水分子的变化(二)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时间
课标要求
1.认识水的组成;2.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学基本类型。
学习目标
通过“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探究,知道水合成方法,能够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气燃烧的实质,并能够书写化学反应表达式,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和特点。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能够对已知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初步形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学习重难点
重点:水的合成。难点:区别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锌、稀硫酸、火柴、制取装置、烧杯等
学本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个人补充及备注
教学导入水通电分解实验的宏观结论与微观结论分别是什么?
问题导入,巩固知识,为本节课水的合成做铺垫。
二、学习探究【第一学程】学习任务:水的合成主问题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会产生新的物质吗?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
要求: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探究2-3,初步完成导学单中“水合成实验的步骤”。
自学——自学要求:独立思考,把你的答案记录在探究单上。制取氢气装置的结构特点:
。制取氢气需注意的事项:
。简述氢气燃烧实验的步骤:
。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要求:1.组长带领本组组员充分的讨论实验步骤,达成一致意见选出最优方案,然后相邻的异组之间相互交流实验方案,做到优点共享。2.组长做好分工,利用实验桌面摆放的仪器和药品,组员协同开始动手实验,并独立填写实验现象。3.探究实验结束后,本组内共同研讨,得出结论。
实验报告:氢气燃烧观察到现象是:
。写出氢气燃烧实验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氢气作为新型能源的优点:
。化合反应的概念:
。反应特点:
,字母表达式:
。简述氢气燃烧发生的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

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
要求:1.一个小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导学单内容,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作出评价或补充。2.评价记录委员对各组表现根据评价规定分别赋分并及时公布。
主问题1预设答案:1.纯净的氢气会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点燃2.氢气+氧气

属于化合反应【第二学程】学习任务: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主问题2.什么是化学性质,什么是物理性质?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要求:阅读教材第34页,初步完成导学单设计的问题。(1)
什么是化学性质?
,举例说明:
。(2)
什么是物理性质?
,举例说明:
。酒精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在抗疫期间被广泛使用。下列有关酒精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具有可燃性
B.易挥发C.有特殊气味
D.易溶于水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要求:1.组长带领本组组员充分的讨论导学单问题。2.组长做好展示分工,各成员根据任务积极“备战”。
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
要求:1.一个小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导学单内容,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作出评价或补充。2.评价记录委员对各组表现根据评价规定分别赋分并及时公布。
主问题2预设答案: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水通电分解、氧化性、可燃性、腐蚀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延展性等。2.性质一般描述词:能够、会、可以。三、教学总结
主问题1设计意图:直切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思考、动手探究、观察实验和获得结论。主问题2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难度不大,让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展学环节可以把知识点理解,这也是学了化学变化后的一次知识深化,引导学生“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板书设计
水分子的变化(二)一、水的合成
点燃
氢气+氧气

属于化合反应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存在问题: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