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
第
一
学期
九年级
总课时
节
课题
原子的构成(第三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时间
课标要求
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归纳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知道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学习重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和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难点:离子的形成。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本;老师:准备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
学本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个人补充及备注
一、教学导入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运动的呢?同学们可以进行猜想与假设。在原子中,电子是体积小、质量轻的一种小粒子。不同的原子含有的电子数目不同。例如:1个碳原子含有6个电子,1个氧原子含有8个电子。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层排布。
引出原子中的电子的分层排布
二、学习探究【过渡】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第一学程】学习任务:原子结构示意图主问题1.
如何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任务1.预习课本41页,自主思考、填空;用
可以方便简明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表示
,圈内的数字表示
,弧线表示
,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
。任务2.预习课本47页“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规律: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第一层最多容纳几个电子?
第二层最多容纳几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几个电子?任务3.化学上把最外层是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预习课本41页“多识一点”,自主思考,完成导学案。(1)稀有气体一般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原因是它们的原子最外层有
个(氦是2个)电子,这样的结构被认为是稳定结构。(2)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在化学反应中易
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从而达到稳定结构。(3)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在化学反应中易
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
通过观察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代表的意义,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的规律,以及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的规律。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分小组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主问题1预设答案:1.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方便简明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否容易得失电子,与其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金属原子:最外层一般小于4,易失去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最外层一般大于或等于4,易得到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过渡】在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变的,发生变化的只是原子核外的电子。
【第二学程】学习任务:离子的概念及分类,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区别与联系。主问题2.什么叫做离子?离子的分类?它与分子、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预习课本42页,自主思考。任务1.
叫阳离子,
叫阴离子。离子分为
和
。任务2.
叫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任务3.离子的表示方法:
如写出一个钠离子
;两个镁离子
;任务4: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请思考原子、分子、离子有哪些区别与联系?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
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说出离子的概念和分类;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小组代表展示,合理分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主问题2预设答案: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2.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3.
分子
构成原子
物质得失电子离子【第三学程】学习任务:主问题3.当堂检测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1.下列有关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B.分子是可分的,它是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
C.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离子一定是阳离子D.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一定获得电子变为阴离子2.关于钠离子和钠原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B.它们的电子层数不同Na比Na+少一个电子
D.Na+的最外层是稳定结构3.
对下面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者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B.三者的结构都为稳定结构
C.三者分别表示阴离子、阳离子、原子
D.三者都显电性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小组内交流,形成统
一的答案
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
请1—2个小组到讲台汇报
三、教学总结这节课我学到的新知识是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
,但我的疑惑还有
。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在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只要求学生能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能说出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即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注意控制深广度,防止学生造成学习上得困难。学生真正自学,充分讨论,在交流中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教师讲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强调在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变的,发生变化的只是原子核外的电子。
教师应着重从原子中质子、电子的数量关系分析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与该原子形成离子后所带电荷数目的关系,为今后理解元素的化合价打基础。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独立完成检测反馈,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加以巩固,并检测出掌握还不牢固的地方,可以查缺补漏。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反思的好习惯.
把第四节(课本47页)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提前预习,一是找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二是分析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最外层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三课时)一、原子结构示意图二、离子1.离子的概念:2.分类: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3.离子的表示方法:
作业设计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B.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C.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粒子2.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第二层电子数是第一层与第三层电子数之和,则该原子属于(
)A.金属原子
B.非金属原子
C.稀有气体原子
D.不能确定3.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1)X=
(2)A、B、C、D属于同种原子的粒子是
(填序号);(3)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序号);(4)电子层排布相同的是
(填序号)。(5)A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
_(得到/失去)电子,形成_____(阴离子/阳离子),其离子符号为_______,该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存在问题:整改措施:化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
第
一
学期
九年级
总课时
节
课题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时间
课标要求
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原子很小,由此就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出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本课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明白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可以通过一定量的简单计算让学生对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实际质量和原子相对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运算。2.学习用碳
12
原子的1/12来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了解此方法的科学性和精确范围。
学习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实际质量和原子相对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运算。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本;老师:准备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
学本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个人补充及备注
一、教学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什么是原子 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原子有哪些性质
回顾上节课知识,在学生普遍建立原子很小这样的思维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探究原子质量的问题。
学习探究【第一学程】学习任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主问题1.什么叫做相对原子质量?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预习课本39页,自主思考;任务1: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任务2: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任务3: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间的关系?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能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准确的说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正确说出并书写其计算公式。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描述清楚,理解计算公式,会计算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主问题1预设答案: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6)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公式1
:
相对原子质量=
补充说明:相对原子质量是一比值,有单位,单位是1或一,常省略不写。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过渡】我们学习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怎样运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呢?【第二学程】学习任务:(当堂练习)主问题2.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x10-26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2g
B.1/12
C.12
D.1.993x10-26/122.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akg,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则一个R原子的实际质量(
)A.12b/a
kg
B.
12a/b
kg
C.12ab
kg
D.ab/12kg3.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x10-26kg,则相对原子质量为24
的镁原子的质量为______kg,一个质量为2.235x10-26kg的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表,可得出这是______原子。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通过学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自主思考以上题目,独立完成;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
小组间有序交流,订正答案。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全班展示讲解,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主问题2预设答案:1.
D
2.
D3.
3.986x10-26,
14,
氮。三、教学总结1.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计算出来的相对质量。2.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3.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让学生参与,共同探究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问题有更多的跟踪,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这在化学学习中是尤为关键。讲解我国科学家对相对原子质量表的贡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豪感,体会测定科学数据的不易。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一、相对原子质量1.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2.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二、相对原子质量表
作业设计
1.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是m
Kg,而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n
Kg,则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2.下列原子各1克,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 A.氧原子B.铁原子C.氢原子D.氯原子3.磷原子的原子序数是15,核内中子数为16,则该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原子核外电子数是________。
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存在问题:整改措施:化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
第
一
学期
九年级
总课时
节
课题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时间
课标要求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学习目标
1.熟悉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会客观、理性地评价科学家的贡献价值。2.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难点:分子、原子的异同点及相互关系。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本;老师:准备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
学本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个人补充及备注
一、教学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提出问题:(1)分子具有哪些特性 (2)写出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3)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原子。原子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粒子,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却不能再分,是不是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
温故而知新,分子、原子类比学习,初步形成“微粒观”。
二、学习探究【第一学程】学习任务:科学家在原子的构成方面做出的贡献。主问题1.原子能不能再分?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预习课本36页,自主思考;1897年,
等人认真分析了高压放电管的阴极射线,发现它是由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形成的粒子流,这种粒子就是
。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原子能不能再分?主问题1预设答案:1897年,汤姆森等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后,发现了电子。【过渡】一切的客观规律都是可以被认识的,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认识也会逐步深入。那么,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第二学程】学习任务:原子的内部结构。主问题2.原子究竟如何再分呢?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预习课本36-37页,自主思考,完成导学案。任务1:为什么绝大多数的ɑ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为什么只有一小部分发生偏转?为什么极少数的ɑ粒子反弹了回来?
任务2:原子的构成?各种粒子的带电情况?任务3:对原子来说,各粒子间有哪些等量关系?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通过预习和观看“ɑ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用规范的语言描述理由和结论。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实验现象描述清楚,分析与推断合理。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主问题2预设答案:2.原子(不显电性):①原子核(带正电)由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和中子(不带电)构成
②核外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3.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第三学程】学习任务:原子的概念和性质。主问题3.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原子有哪些性质?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预习课本38页,自主思考,完成导学案。任务1:你知道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任务2:原子具有哪些性质?
任务3: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类比分子的性质,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原子的性质。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小组内同学合理分工,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质疑。主问题3预设答案: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单质:铁、铜、铝等;固态非金属单质:碳、硫、磷、硅等;稀有气体:氦气、氖气等。原子的性质: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之间存在间隔和相互作用;总在不停的运动。3.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联系: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也能先构成分子,分子再构成物质。三、教学总结1.汤姆森的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α粒子撞击实验。2.原子可以再分,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3.原子不显电性,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一个正电荷。4.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故而有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5.原子核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氢无中子)6.不同原子的质子数不同,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学生初步认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应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家对相同问题的思考,指出知识点,互动点评。从对经典反应的学习中找出科学家探究问题的独特思路。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与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分子的性质比较学习。微观上:分子
构成构成
物质
构成原子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2.带电性。3.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二、原子的性质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原子之间存在间隔和相互作用;3.原子总在不停的运动。
作业设计
1.我国已发射一颗绕月球探测卫星,其任务之一是寻找一种新能源---氦。氦原子核是由一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其核外电子数为
(
)
A.
1
B.2
C.3
D.6
2.从分子、原子、质子、电子、中子等几种微粒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名称,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1)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_;(2)带正电荷的是________________;(3)带负电荷的是_________;(4)质量最小的是_________;(5)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__________;(6)不显电性的是____
_____;(7)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是_________.3.写科普小品:“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
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存在问题: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