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溶液的形成(2课时)教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3.1溶液的形成(2课时)教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0-05 21:51:41

文档简介

化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


学期
九年级
总课时

课题
3-1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时间
课标要求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是常见的溶剂。2.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食盐的溶解过程,使学生认识溶解现象和溶液的特性,进一步体会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形成微粒观;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认识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3.了解乳化与溶解的区别以及溶液、浊液在生活、生产中重要应用,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关系2.难点: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判断
课前准备
导学单、课件以及烧杯、玻璃棒、镊子、药匙、鸡蛋一枚、食盐、硝酸铵、氢氧化钠、水、粘有糖渍、盐渍、碘酒、油渍的布条若干等实验用品。
学本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个人补充及备注
一、教学导入【兴趣实验导入】能否通过改变浮力的方法,让水中鸡蛋浮出水面。教师演示实验:向水中不断加入食盐至鸡蛋漂浮在水中。过渡:食盐的加入使杯中的液体已不是原来的蒸馏水,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现在液体属于哪一类物质。其实这液体除了是混合物外,不经意的操作一杯溶液就形成了。那什么是溶液,如何形成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3-1溶液的形成。二、学习探究【第一学程】学习任务:溶解的微观过程及溶液的组成及特征。主问题1.什么是溶液、溶质、溶剂,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复习回顾相关的物理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同时让学生知道溶液就在我们身边,初步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
导学问题:将蔗糖放到水中,蔗糖为什么消失,水尝起来却是甜的?继续添加食盐固体,食盐也消失,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中同时存在蔗糖和食盐,那么溶液的上部、中部、下部任一处的蔗糖和食盐含量都相同吗,若外界条件不变,放置一段时间会析出食盐、蔗糖颗粒吗?学生自学课本58-59页,独立思考,在导学单上简单填写导学问题的答案或解释。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教师给每个活动小组各准备4块被污染的布料,分别标记1-4号,其中1号上粘有糖渍,2号上粘有盐渍,3号上沾有碘酒,4号沾有油渍。请小组的同学团结协作,将1号和2号布料上的污渍清洁干净。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或方法,组长分工,动手实验。实验完成后组内交流,总结出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特征。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组长带领组员上台展示,提前做好分工,由易到难。4号同学回答除去污渍的具体方法,3号同学判断水是溶剂,糖渍、盐渍是溶质,2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构建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组长总结溶液的特征。同学们展示完毕,教师播放模拟氯化钠溶解的微观动画。主问题1预设答案: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运动到水分子的间隙中。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过渡: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溶液有很多,像饮料中的茶水、可乐,医疗上输液用的生理盐水、消毒用的碘酒,无土栽培中的营养液等等都是溶液,那么溶液是如何命名的,其中的溶质溶剂又是如何来判断的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学习。【第二学程】学习任务:溶液的组成及溶质、溶剂的判定。主问题2.如何区分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的命名与溶质和溶剂有什么规律?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教师出示食盐水、蔗糖水、碘酒、稀盐酸、白酒等溶液,初步判断其中的溶质、溶剂?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组内先交流导学单上的溶液谁做溶质谁做溶剂。引导问题:碘渍、油渍仅用水能不能清洗干净,用什么更容易洗掉?然后小组团结协作,商讨除去污渍的方法,动手将3号和4号布料上的污渍清洁干净。老师提出要求,请大家完成任务的同时,认真观察看到的现象。实验结束后,提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①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②在蔗糖水和食盐水中,溶质是固体,那么液体和气体可以做溶质吗?③溶剂只可以是水吗?水可以洗掉糖渍和盐渍,但是洗不掉油污和碘渍,这说明了什么?碘渍用水洗不掉,但是用酒精可以洗掉,这又说明了什么?④任何液体互相混合都能形成溶液吗?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组长分工,4号同学先展示自学活动中各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是谁,以及溶质在常温下的状态。解释问题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举例如碘酒或其他;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依据问题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加深了对溶液基本性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3号同学展示3、4号布料除污渍选用的物质,解决问题②,最终归纳总结出,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教师补充举例:稀盐酸中溶质是氯化氢气体。2号同学针对问题③总结出溶剂有多种,像水、汽油和酒精等,但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教师补充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如果两种液体混合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但如果有水的话,一般把水作为溶剂。组长针对问题④,引导同学们回忆刚才的实验,思考回答,像4号布料上的油污可以用汽油或洗洁精除去,原理可能解释不清,老师通过图片,从微观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洗涤剂的乳化油污的原理,从而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主问题2预设答案:有水时,水一定为溶剂(与数量无关)无水时,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均为液体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过渡:市场上有一种名叫“摇摇冰”的即用即冷的饮料,你知道它的冷却原理是什么吗?【第三学程】学习任务:物质溶于水的热效应。主问题3.物质溶于水会伴随能量变化吗?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省略自学环节。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组内合作完成分组实验。组长分工,2号同学动手实验,3号用温度计测加入物质前后的水温,4号同学做好记录,组长引导得出结论。教师结合物理上密闭容器内温度变化会引发压强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改进实验,设计创新实验。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4号同学投影展示实验记录;3号同学总结物质溶于水会伴随能量的变化,氢氧化钠会使温度升高,硝酸铵会导致温度降低,氯化钠温度变化不明显;2号同学总结物质溶于水时,存在扩散吸热和水合放热的过程,从而导致温度的变化;组长描述创新实验,引发下面学生的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摇摇冰”的原理:将饮料罐隔离层的物质与水混合即可,该物质可能是硝酸铵,回应导入问题。主问题3预设答案:有能量变化。温度升高:氢氧化钠和浓硫酸;温度降低:硝酸铵;温度变化不大:氯化钠三、教学总结四、达标测试1.1.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泥土
B.食盐
C.奶粉
D.花生油2.关于溶液和乳化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乳化现象
D.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泥土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B.
硝酸铵溶于水能使水温降低C.
升高温度可使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D.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洗洁精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
D.
糖水、汽水都是溶液5.如图所示,用石蜡将烧杯与小木块粘在一起,然后向烧杯中溶解氢氧化钠固体,再把烧杯提起,这样小木块会
A.
掉下来
B.
仍与烧杯粘在一起
C.
燃烧
D.
无任何现象
通过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溶液的特性——均一性。通过学生的展示,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老师播放模拟氯化钠溶解的微观动画,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让抽象的微观世界可视化,让复杂内容简单化,使学生对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有初步的理解。通过简单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分析,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知道溶液的命名规律。利用贴近生活的劳动,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主问题设置递进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类似现象的思考,并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为后续问题的解决做铺垫,使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这些递进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溶液基本性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对前面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动脑创新实验并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的肯定与适当的表扬。通过教学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通过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思考,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
板书设计
一、溶液
二、乳化与溶解
1.定义及特征2.组成及成分的判定3.热效应4.意义
作业设计
老师分别用白板笔和记号笔在白板上画了一笔,白板笔可以用棉布擦掉,但记号笔的笔迹不能擦掉,你能用什么方法来快速解决并说明原理。
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存在问题:整改措施:化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


学期
九年级
总课时

课题
3-1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时间
课标要求
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相互转化的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2.通过实验观察饱和现象和不饱和现象,知道物质的溶解受多种因素影响;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分组实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4.知道浓、稀溶液和饱和、不饱和溶液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学习重难点
1.重点: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相互转化的方法。2.难点:溶解和乳化的本质区别;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课前准备
导学单、课件及酒精灯、烧杯、试管、药匙、硝酸铵、水等器材。
学本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个人补充及备注
一、教学导入播放情景剧《洗衣服》,引入新课。
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参与活动的欲望。
二、学习探究【第一学程】学习任务:认识乳化现象。主问题1.用洗洁精除油渍和汽油除油渍的原理一样吗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自学课本60-61页,填充导学单。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分组实验,组长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一:组长取2只试管,分别倒入5ml的水和汽油,然后滴入3-5滴植物油,振荡后观察现象;然后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洗洁精,振荡,观察与另一支试管内液体的区别,讨论分析原理。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上台展示,4号同学描述实验过程,3号简述现象,2号解释原理不同之处。主问题1预设答案:洗洁精除油渍是乳化,形成乳浊液;汽油除油渍是溶解,形成溶液。【第二学程】学习任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主问题2.什么是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如何判断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方法?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自学课本62-63页。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分组实验,组长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二:每组同学取两只烧杯,标注1号、2号烧杯,各加入10毫升水,向两只烧杯中缓缓加入硝酸钾固体边加边振荡至不再溶解。组内交流,分析、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定义及如何判断饱和溶液。实验三:向烧杯1中加水,观察现象。硝酸钾在加水后又溶解了。分析溶液的状态变化。实验四:给烧杯2加热,观察现象。分析溶液的状态变化。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组长分工,2号同学根据实验二总结判断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的依据以及其定义。4号同学根据实验三总结出加水可以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3号同学根据实验四总结升高温度可以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组长总结。主问题2预设答案:硝酸铵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饱和溶液加水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还与温度有关。【第三学程】学习任务:区分浓、稀溶液和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主问题3.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自学要求)省略自学。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互学要求)分组对照实验,组长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五: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入1—2毫升的水(要求体积相同),然后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半匙KNO3晶体,振荡;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匙尖的熟石灰,振荡,观察现象。组内合作完成分组实验。组长分工,2号、3号同学动手实验,4号同学做好记录,组长引导得出结论。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展学要求)主问题3预设答案: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三、教学总结四、达标测试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B.和溶液的浓度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大C.医用酒是碘的水溶液D.添加溶质是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2.有一杯60℃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欲使其达到饱和,下列方法一定不可行的是(
)A.加一定量的水B.恒温蒸发部分水C.降低温度D.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固体3.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溶剂质量为100g的溶液B.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C.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可能不饱和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溶剂只能是水B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C.汽油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原理D.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5.下列有关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是包含其底部未溶解的溶质的混合物B.一定温度下,向饱和食盐水中加入白糖,白糖不会溶解C.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一定温度下,100g的饱和食盐溶液中加入3g食盐,充分搅拌后可得103g食盐溶液6.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和溶液就是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B.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浓C.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保持静止不动,所以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D.改变条件,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7.一杯10℃的硝酸钾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蒸发5g水有固体溶质析出B.加入少许硝酸钾晶体,晶体不减少C.把溶液降温至0℃有固体溶质析出D.上述三种方法都行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同一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所含溶质多B.同一温度下,任何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C.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D.在同一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通过对照实验使学生明白多种除油渍的方法,药品不同,利用原理不同。通过层层递进的实验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讨论自己总结得出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概念及转化的方法,记忆深刻,便于理解。 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溶液的浓稀与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之间的关系。通过练习使知识系统化,可以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一、乳化现象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相互转化方法三、浓、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存在问题: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