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7 09:5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
,每题
2

,共计10分


1.
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觅食
轻捷
质扑
收敛
B.乘凉
蝉脱
啄食
缘由
C.书塾
消释
颠倒
鼎沸
D.绅士
蜡梅
渊博
恭敬
2.
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确凿(zuó)
觅食(mì)秕谷(bǐ)

人声鼎沸(dǐng)
B.菜畦(qí)

油蛉(líng)蝉蜕(tuō)风流倜傥(tì)
C.缠络(lào)
捕获(bǔ)锡箔(bó)
人头攒动(cuán)
D.盔甲(kuī)
宿儒(rú)斑蝥(máo)朝花夕拾(zhāo)
3.
下列句子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到物是人非的故园,他每每触目伤怀。
B.元旦晚会上,我班的舞蹈表演姿势优美,抑扬顿挫,赢得了观众的喝彩。
C.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只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苦难命运的缩影。
D.设计者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个不同。
4.
阅读下面一则通知,找出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




关于预防诺如病毒的通知
A.随着天气渐趋寒冷,诺如病毒的爆发呈上升趋势。B.它主要发生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集聚场所,学校防控形势越来越严重。C.为提前做好我校预防诺如病毒的各项工作,经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值日教师将在校门口对每位师生进行上午、下午各一次体温测量,如有发烧或感到不适者,请立即就医。D.望师生们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做好个人防控措施。
××学校
2020年11月20日
A.A
B.B
C.C
D.D
5.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明清时期,茶叶制法创新增多,开创了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
②斗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风。
③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④到了现代,福建茶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成了茶乡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A.④②③①
B.④③②①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二、
名著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分



6.(5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这段文字出自《藤野先生》,结合原著内容说说促使“我的意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包括10篇散文,除了《藤野先生》之外,你能再写出另外的任意三篇文章题目吗?
三、
综合读写
(本题共计
2
小题
,共计10分



7.
(4分)
有人把老师作过很多比喻,如“把老师比作蜡烛,因为它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把老师比作小草,因为它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你把老师比作什么呢?说说理由。
(1)我把老师比作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
(2)我把老师比作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

8.(6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新学期伊始,各教育部门按照省教育厅下发的通知,要求教育系统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广大师生要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从根本上杜绝学校食品浪费问题,使学校成为全社会节约粮食的榜样。为此,学校开展了主题为“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为杜绝浪费,请你向学校食堂管理者提两条建议。
(2)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有同学认为:我们学生只要搞好学习就可以了,开展这样的活动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意义。请说说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四、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计
2
小题
,共计29分



9.(15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家的味道
尤今
①父亲是广东人,广东人特别喜欢喝汤,因为他们相信,煲得久、熬得够的汤水,能润喉、润肺、润心、润肠。一个人在生活中纵使拼得焦头烂额,但是,一回到家,只要能够喝上一碗好汤,所有透支的精力都得到了弥补,五脏六腑也美美地得到了滋补。
②曾经,母亲用炭炉煲汤。朱褐色的圆肚瓦锅,稳稳地坐在小小的炭炉上,烧得通红的炭块,像是守护神的眼睛,忠心耿耿地守着那一锅“水的精华”。母亲坐在小凳子上,拿着蒲葵扇,耐心地扇着。那炭,愈烧愈红,愈红愈旺,有时烟灰飞出来,便沾了母亲一头一脸。可是,好整洁的母亲,竟然一点儿也不嫌脏。她的心思,全都缠在那一锅好汤里。汤的香味,是一点一点慢慢地溢出来的。初而朦朦胧胧、缥缥缈缈,好像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笛子声,笛声清越悠扬,但又带着些许隐晦的神秘感。渐渐地,笛子声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类似锣鼓的喧闹声,大鸣大放。那种香味,浓郁稠厚,非常跋扈、嚣张,带有很强的侵略性。
③母亲把瓦锅小心翼翼地捧到桌子上,瓦盖一掀,一阵一阵白白的烟雾,便像久别重逢的亲人,热情万分地扑了过来。我们是以近乎虔诚的心,一口一口地捧喝手里那一碗汤的。我们相信,汤喝下肚,便能像魔术豌豆一般飞快地向上蹿长。
④母亲熬煮的汤,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
⑤绿幽幽像液状森林的,是西洋菜蜜枣猪肺汤;红艳艳像液体宝石的,是莲藕鸡爪花生汤;红白分明像调色板的,是番茄萝卜牛肉汤;百味杂陈又酸又咸又鲜又辣的,是咸菜豆腐鱼头辣椒汤;温柔敦厚暖心暖肺的,是老黄瓜红枣八爪鱼汤;风味独特雅俗共赏的,是榨菜蘑菇汤……我们兄弟姐妹就在一锅锅好汤的滋润下,慢慢地长大成人。各自成家之后,我们也欢欢喜喜地为我们亲爱的孩子炖汤。
⑥汤的文化,就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了。
⑦婆母的汤,和我家相较,有着完全不同的风味。婆母最为拿手的,是熬煮高汤。几只老母鸡,去皮、去油,加上几个大洋葱,慢火让它们在瓦锅里浮浮沉沉三四个小时,之后,将所有的杂质过滤掉,那一锅澄清明净的汤,甘美鲜甜,达于极致,是天下之最。婆母把高汤搁在冰箱里,煮粥、炒菜,都用它。我家孩子常说:“妈妈,我要吃奶奶熬的那种白白的粥。”他们不知道,那锅白白的粥,其实是用千锤百炼的高汤熬成的。表面上云淡风轻,实际上功夫盖世,我想,这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吧!
⑧曾有一个时期,新上市的慢锅成为主妇的新宠。把要煮的东西一股脑儿地丢进去,不管三七二十一,煮它一个天翻地覆。对职场女性来说,慢锅当然是“时代的恩物”。试想想,上班之前,锅子里,肉是肉,菜是莱,泾渭分明;可是,下班回来,掀开锅盖,肉和菜,早已“你侬我侬”地融进汤里了。想到不必像母亲一样为了煮一锅好汤而蓬头垢面,我心里充满了感谢,感谢现代科技方便了我的生活。
⑨然而,我错了。
⑩在慢锅里“自生自灭”的汤和水,并没有“患难与共”地融合在一起,反之,两者像是君子之交,淡淡地保持着距离。
当机立断,弃用慢锅。
然而,坦白地说,我又没有耐心和那灰烬四飞的炭炉耳鬓厮磨,所以,改用中庸的煤气炉。
把汤放进瓦钵里,在煤气炉上“咕嘟咕嘟”地熬上三四个小时,其间不时去看看、搅搅,那一钵汤,充分地感受到煮汤人的诚意,煮好之后,总会“投桃报李”地显示出一个汤的样子和味道。
我家孩子百喝不厌的是鱼翅瓜熬汤。鱼翅瓜,看起来活脱脱就像是冬瓜的雏形,然而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却又具有鱼翅所没有的清甜,十分可口。我常用老母鸡、干贝、红枣、枸杞、墨鱼干和鱼翅瓜同煮,熬好的汤,那种鲜味啊,会化成千万只馋虫,直往你心里钻!女儿负笈英伦之后,更是对鱼翅瓜汤魂牵梦萦。
我以汤的味道去装饰孩子的成长岁月,孩子长大后,离家万里,汤的浓香,依然是一根细细长长、坚坚韧韧的线,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
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有删改)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2)根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作者这样描写的妙处。
汤的香味,是一点一点慢慢地溢出来的。初而朦朦胧胧、缥缥缈缈,好像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笛子声,笛声清越悠扬,但又带着些许隐晦的神秘感。渐渐地,笛子声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类似锣鼓的喧闹声,大鸣大放。(多感觉互通)
(3)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认为删去⑧至 段有关“慢锅”的内容可以使情节更加紧凑。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理由。
(4)作者尤今谈到写作时曾说:“小品文的语言应当凝练简洁、干净明快。”请以第⑦段为例,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在文中体现的。

10.(14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落在父亲头顶的雪
宋小铭
①从我记事起,父亲的白发都多于黑发,母亲说父亲是少白头,是家族遗传。其实父亲的白头,并非遗传,而是他长期操心劳累所致。父亲幼年丧母,初中未念完便辍学跟着祖父下地劳作,十三四岁已成家中的主要劳动力。
②为了生计,父亲去矿区砸矿石。父亲头脑灵活,又肯吃苦,一进入矿山,就深得包工头喜欢。这得归功于父亲当年在部队里学会的精湛的爆破技术。经他开凿的炮眼,装上炸药引爆后,不仅振动幅度大,且能恰到好处地将巨大岩石分裂成开,便于锤打。别人一炮下来,最多能锤打个三五吨原矿石,而父亲一炮下来,少说七八吨,多则十来吨。可这爆破却是一项极危险的工作,稍有不慎,轻则受伤,重则危及生命。我和母亲都极力劝阻,父亲却笑着说这个活儿轻松,还有额外补贴。我明白父亲,只要能够多赚钱,哪怕是再多几分危险,也是无所畏惧的。
③初二时,我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家长会后,我惴惴不安地跟在父亲身后,既赧颜又羞愧。初夏的风,吹在他单薄的身躯上,越发佝偻弯曲。一头醒目的白发在阳光下根根直立,像是一根根尖锐的刺扎向天空,扎向我灵魂的荒原。回到家中,父亲一句责怪的话都没说,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明天跟我去矿上吧。”
④第二天听到父亲起床的声响,我赶紧起床。父子俩摸黑走进矿区,父亲从工具房借来一把五磅重的铁锤,让我也跟着学砸矿石。不就是砸个石头嘛?这不用学?我依着父亲的样子,一锤下去,坚硬的石头只是冷哼了一声,现出一个极淡的白点,反倒是我的虎口,被震得生疼。咬咬牙,再一锤下去,蹿出几颗闪亮的火星,仍是一个浅浅的白印。而这些矿石似乎跟我耗上劲儿了,一个个坚硬如铁。不到半小时,我的掌心已被磨出许多澄亮的水疱。太阳从云层里探出来,悄悄地笑了。
⑤水疱破后,每一锤下去都是钻心的疼痛,泪水和汗水如雨点般滚落下来。父亲望着我,伸手拂去我额头的汗珠:“锤把别握得那么紧,放轻松些……”说完,他给我示范。父亲瘦弱的胳膊,一次次抡起笨重的铁锤,“呛呛”的声音像是从他喉结中发出,花白的头发在烈日下格外刺眼……
⑥高考过后,父亲的白发堪比地里的春草,一天比一天茂盛。我常常看见他坐在屋旁的核桃树下一个人抽烟。青色的烟霾一圈圈荡开,漫过父亲的白头,漫过高大的核桃树,飘向遥远的天边。望着暮色中的父亲,头发花白,眉头紧皱,面容消瘦,像一尊雕像般静止。我鼻子一酸,轻轻地走过去,说:“爸,我想外出打工……”
⑦父亲吃惊地抬起头,望着我,似乎很生气:“瞎说些什么?就是砸锅卖铁,我也要供你上学。”他神情严肃,说得斩钉截铁,我却听得异常荒凉。家里是什么光阴,我再清楚不过了,拿什么来砸锅卖铁?父亲站起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轻声道:“别胡思乱想,等通知书来了,我们就去报名。钱的事,我自有办法。”父亲的办法就是卖掉老屋。这怎么可以?没有了老屋,他们住哪里?我坚决反对,父亲却笑了:“又不是全部卖掉,留下一间偏房我们住。等你毕业参加工作了,什么样的大房子没有。”
⑧父亲说得轻松,只有我懂得他的苦涩和艰难。祖屋在父亲的眼里,犹如山一般地厚重,但跟他儿子的前程相比,却比鸿毛还轻。录取通知书终于来了。父亲捧着它,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开心地哼起了小曲儿,晚餐还破天荒地酌了一小杯包谷酒。灯光下,父亲的头发似乎全白了,一根根,像一粒粒晶莹的雪,覆满了他的头顶,我的泪再压抑不住地淌了出来。
⑨那些年里,父亲为了供我上学,没日没夜的劳作,将一生的心血都花费在我的身上。后来,我们在乡村建了新房。每个周末,我都会带着妻儿回到乡下,静静地陪在父母身边。山脚的矿区早已停产,恢复成林业保护区。每次路过,我都会想起那个夏天,和父亲在烈日挥汗如雨的夏天,一次次抡起命运的铁锤,重重地敲打着,生活的疼痛、成长的艰难,就这样被打磨成光滑圆润的日子,变得美丽而丰盈。
⑩如今的父亲,已过花甲之年,满头银丝,像是覆盖在父亲头顶的一片雪。它们穿过村庄,穿过四季,穿过成长路上呼啸的风雨,像是一道永恒的闪电,定格在我的生命深处,熠熠闪亮。
(1)文章主要写了我和父亲之间的哪两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文章在塑造父亲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品读③~⑥段,任选两种方法并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3)请分析以“落在父亲头顶的雪”为题目的妙处。
(4)作者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全文,请指出并做简单分析。
五、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2分


11.(12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







者。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者:_______________

好:_______________
②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_______
③切问而近思






切: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子夏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六、
古诗词鉴赏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4分



12.(4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2)有人说,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的含义“一语三关”,你认为有哪三层意思?
七、
写作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50分



13.请以“你因_______________而美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请补全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C
2.D
3.B
4.B
5.D
6.
(1)原因是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我”决定弃医从文。
(2)《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琐记》《范爱农》《父亲的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常》。(写出其中的三篇即可)
7.
我把老师比作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发光放热
我把老师比作星星,因为它默默奉献,照亮众人
8.
(1)示例:在各个窗口张贴有关节约内容的标语;推出小份菜、半份菜;光盘赠送水果。
(2)示例: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国家后备军的中学生要继承传统;勤俭节约是培养个人良好品质的需要。
9.
(1)本文以“汤的味道”为线索。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将母亲为我们熬的汤、婆母为孩子们熬的汤、“我”给孩子们熬的汤等材料组织在一起,使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集中;同时也写出了“汤的味道”牵动着一代代孩子们的心,是孩子们心中家的味道。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2)这是运用通感(移觉)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和听觉互通。汤的香味本是嗅觉感受,而作者笔下的香味却是“清越悠扬”的笛子声和“锣鼓的喧闹声”,是可听见的听觉感受。通过感觉的转移描绘了汤的香味从朦朦胧胧到浓郁稠厚的过程,写出了作者闻到汤的香味后虔诚愉悦的心情。
(3)不同意。①这一部分叙述了“我”用慢锅熬汤虽然方便快捷但却失去了汤的样子和味道,而上文叙述了母亲用灰烬四飞的炭炉耐心地熬煮一锅好汤,前后形成对比,表明了汤的香味来源于煮汤人的耐心和诚意,来源于母亲对家人深沉的爱。②同时为下文“我”用煤气炉给孩子熬他们最爱的鱼翅瓜汤作铺垫,点明了汤文化的传承其实是家庭亲情的传承,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4)①文章大量使用短句,极少使用修饰词语。如“几只老母鸡,去皮、去油,加上几个大洋葱”等,概述了婆母熬煮高汤的准备过程,语言简洁、干净,节奏明快。
②大量使用四字词语。如“千锤百炼”"云淡风轻”“功夫盖世”等词语,既精练描述了高汤熬煮的过程和给人的感受,又暗含了人生哲理,言简意赅,意蕴丰富。
10.
父亲去矿区砸矿石。父亲供我上学卖掉祖屋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
比喻修辞,写出了父亲头发的颜色,暗含对父亲的心疼。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文章内容。线索,贯穿文章等。
明线:父亲的白发。题目用比喻暗示。暗线:我对父亲的感情。
11.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①代词,……的人,喜爱,爱好,②坚定,③恳切
(3)①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②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平民百姓不可以改变志向。
(4)示例:子夏认为广泛学习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这样便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了。
12.
(1)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念。
(2)自然的景色;国家的衰败;作者和李龟年的颠沛流离。
13.略。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