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区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初二语文
2012.6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3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的答案均应书写在答题卷上,按照题号顺序答在相应的位置,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书写在试题卷上、草稿纸上的答案无效。
3.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保持答题纸卷面清洁。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桑zī( ▲ ) ②充pèi( ▲ ) ③派qiǎn( ▲ ) ④fěi( ▲ )翠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各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婉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绝荡,用血写出新中国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②面对他的夸夸其谈,有人洗耳恭听,有人交头结耳,有人忍俊不尽,而我却困乏不已,昏昏欲睡。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人生在世不称意, ▲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② ▲ , ▲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怀旧空吟闻笛赋, ▲ 。 ▲ ,病树前头万木春。
(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④蓬山此去无多路, ▲ 。 (李商隐《无题》)
⑤ ▲ ,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⑥君问归期未有期, ▲ 。 ▲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 》)
⑦无丝竹之乱耳, ▲ 。(刘禹锡《陋室铭》)
⑧又夹百千求救声, ▲ , ▲ , ▲ 。凡有应有,无所不有。
(林嗣环《口技》)
4.口语交际。(3分)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遭遇了历史上最强烈地震及最强烈海啸,并引起核电站泄漏,损失惨重。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后,“大陆首善”陈光标立即投入救援行动,除捐款100万元人民币外,发送近30吨的生活物资外,还于11日当日晚间赴日本投入救灾行动,两天救出了三名日本人。陈光标的救援行动,引发网民热议。
网友甲:去日本救援?真不值。有这份心有这些钱,为何不去帮助云南盈江的地震灾民呢?
网友乙:存善心,做善事,应该广为传播,国人都应该以此为榜样才对!支持陈先生,也希望他这次能带去更多的人类之间的关怀!同时,请注意安全。
两位网友争论的焦点是 ▲ (1分)
你的观点是: ▲ (1分)
理由是: ▲ (1分)
5.名著阅读。(5分)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倒:“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却装在车子内,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下去。
(1)这段话描述的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情节: ▲ ;
故事中涉及的主要人物有:(至少3个) ▲ (2分)
(2)这一事件的“计较”者(谋划者)是: ▲ ;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
写出一个有关他的其它故事情节: ▲ (3分)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6-9题。(12分)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6.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八分有奇( ▲ ) ②水波不兴( ▲ )
③中轩敞者为舱( ▲ ) ④矫首昂视( ▲ )
7.下面各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高可二黍许 B. 竖其左膝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中峨冠而多髯者 D. 珠可历历数也
有奇字素无备者(《活板》) 历历在目(《山市》)
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9.作者说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请根据文章,分别用两个词语(提倡用成语)概括出他们不同的特点来。(2分)
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完成10-12题。(8分)
①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後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於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麽可敬呢?为什麽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於各种职业,没有甚麽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於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0.请简要概括选文内容,并简要概述作者的论述过程。(4分)
11.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一段中“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的理解(3分)
12.请根据你的理解,给“天地间第一等人”补充一个事实论据。(1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8分)
植物“预测术”
(1)《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11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2)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3)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4)多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5) 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就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6)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1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1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等等。
(7)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8)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睛,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9)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10)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它的根系敏感地捕捉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变化。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13.通读全文,试分析文章题目“植物‘预测术”’的含义。(2分)
14.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而第①自然段主要运用了 ▲ 这一种表达方式。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目的。(2分)
15.第⑤自然段“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就是地震将要发生了。”这句话中的“很可能”能删去吗?为什么?(4分)
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16分)
看 海
李锐
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今年夏天总算是让她如愿以偿了。
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车上装满了水果、食品、罐装饮料,装满了各色名牌或非名牌的服装和鞋袜,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我不由得想,在这样一副装备里,看见的还是海吗?我有点替女儿感到遗憾。
久居闹市,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可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门对面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们的前面都得加一个“假”字。有时为了躲开这个“假”字,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才带女儿进公园。这种时候游人寥寥。草木之间有种难得的沉静,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去,听她讲些学校里的事情,或是什么忽发的奇想。有时我们都停下来,都不说话。然后,我问她:“你看藏经楼现在好看吗?”暮色中的藏经楼抹去了鲜艳的色彩,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看,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的命题作文中,女儿提到藏经楼,她写道:“傍晚的藏经楼很孤独。”但我知道,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仔细回想起来,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插队而来到吕梁山的腹地。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没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随便捡一条小路走下去,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有许多次,独自一人呆在葱茏的树林里,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株树,变成了一块石头,满心的孤独,如麻的惆怅,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极远的地方——那时候,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就觉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仿佛一股清风,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也有一辆汽车,也有满车的旅游者,那次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可是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的外面,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知被留在何处,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叹的灵魂。狰狞而又庄严的祁连山,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称作人类文明的那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河西走廊,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而上的大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再向前,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的沟通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终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当中,却一直麻木不仁;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然朝一片结了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却在刹那间领悟了宇宙。
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种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和大海的相遇。
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选自《读者》2009年第10期)
16.作者带女儿“看海”的目的是什么?(2分)
17.文中写了“我”与大自然的哪两次相遇,作者为什么说这两次相遇是“刻骨铭心”的?(4分)
18.下面的句子语言优美,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3分)
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
1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4分)
20.生活中你一定有过与大自然相遇的经历,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3分)
第三部分(60分)
21.作文。(60分)
请以“奖励自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记叙文;
(2)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3)600字左右;
(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