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鄂伦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鄂伦春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的一个少数民族,原以打猎为生,性格剽悍。歌曲由五声音阶,朴实、简洁的歌词表现了鄂伦春人雄健、剽悍的气质,四个方整的乐句与歌词风格统一,有一种亲切感,向人们诉说着鄂伦春人不惧严寒、不怕困难、日夜巡逻、守护山林,保卫国家财产的无私奉献精神。
学生情况
一年级的学生自制力还没有形成,要耐心正面引导,在鼓励中等待,讲求教育的智慧。针对这些特点,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孩子都绽放生命的精彩。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上,我使用了活泼有趣的各种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保持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用自豪、爽朗的声音熟练演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过程与方法
加入打击乐器及舞蹈,丰富歌曲的表现力,培养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和他们的音乐,感受鄂伦春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用渐强、渐弱力度变化表现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教学难点:前八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演唱的准确性()。
歌曲中最后一句连续八分音符的咬字、吐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学期歌曲《大鼓和小鼓》从而复习力度记号f、p。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要把难度提高了,想让你们听一段声音,你们在听的时候呢,注意这声音有什么特点(用双响筒敲击声音从小到大,声音从大到小)。
师:请同学们随老师敲击的声音,用“踢踏”声来模仿声音从小到大,声音从大到小。
师:教授渐强、渐弱记号。
师:请学生上来用双响筒敲击渐强、渐弱的声音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打击乐练习,帮他们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力度记号,又为渐强、减弱记号做铺垫,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聆听歌曲
1、初听歌曲的旋律。
(让学生听到马的“踢踏”声)
2、复听歌曲。
(播放视频,出示课题并介绍鄂伦春族)
3、再次聆听歌曲。
(聆听歌曲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歌曲、观看图文,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这首音乐,并且通过设置三个问题,让学生能够对歌曲有更好的理解,进一步的梳理了歌曲的内容,加深学生记忆。
三、学唱歌曲
1、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2、用“LU”随钢琴慢速哼唱歌曲旋律。
3、随钢琴和老师学唱歌曲。
4、师生接龙演唱。
5、随范唱演唱歌曲。
6、歌曲处理。
7、学生带着欢快、自豪、爽朗的感情,随伴奏演唱歌曲。
四、巩固练习《勇敢的鄂伦春》
学生背唱歌曲,并加上动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背唱歌曲,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为接下来的歌曲创编做好铺垫。
五、探究创编
通过“马蹄声”和“铃铛声”,引出打击乐双响筒(学生筷子代替)、碰铃,从而为歌曲伴奏。
【设计意图】让课堂气氛继续保持活跃状态,同时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个民族呀?
生:鄂伦春族。
师:他们居住在哪里呢?
生:大兴安岭。
师:大兴安岭素有“绿色宝库”之美誉。是我国的林业基地,对我们非常的重要。那你们想想,如果这里没有了人们的保护会怎样呢?
生:树木毁灭、动物生存受到威胁、水土流失。。。。
师:所以让我们也像鄂伦春人民一样,保护家乡、振兴家乡吧!最后让我们用唱、跳、奏多种形式共同表现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勇敢的鄂伦春》来结束本课。
七、板书设计
勇敢的鄂伦春
双响筒
碰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