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07 09:4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4
对对碰
3
知人论世
2
品读诗歌
1
拓展延伸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中秋节
登高、饮酒、赏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清明节
挂艾、佩香囊、赛龙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端午节
扫墓、踏青、放风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节
赏月、吃月饼、观花灯
一、对对碰
岑参,唐代诗人。南阳人,因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因做官期间常随军外出征战,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人民疾苦有着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诗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二、知人论世
行军:军营(介绍背景:在外征战)
九日:重阳节(介绍时间:为抒情做铺垫)
思:思念(表明情感:思念什么?)
长安故园:诗人的故乡(交代地点:故乡发生了什么事?园子里面有什么呢?诗人在“思”什么呢?)
三、品读诗歌
(一)解读题目
行军
九日

长安故园
军营(介绍背景:在外征战)
思念(表明情感:思念什么?)
重阳节(介绍时间:为抒情做铺垫)
诗人的故乡(交代地点:发生了什么事?)
(二)走进诗歌
1.初读诗歌
请同学们放声诵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诵读提示:强qiǎng
应yīnɡ
在诵读过程中思考:
诗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你是从哪几个词看出来的?
明确:
从“九日”、“登高”、“遥怜”、“故园”几个词中,我们
可以看出,诗人主要是写重阳节登高思乡这件事。
(二)走进诗歌
2.再读诗歌
再次诵读诗歌,在诵读过程中注意重音和停顿: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二)走进诗歌
2.再读诗歌
通过刚才的诵读,同学们找到诗中都写了哪些
具体的景和物呢?诗人单纯是写景和物吗?是否有
什么特定的含义呢?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饮酒、赏菊,
而此刻行军途中,诗人不禁想起陶
渊明那一句“王弘来了吗?”借用陶
渊明的典故,更加点明了行军的凄
凉萧瑟。此处的手法是用典。
重阳节本应赏菊,可菊花却远在故乡,
眼前无花,便也只能通过联想,想象着
故园中菊花不畏战火、顽强不屈的开放。
远在故乡的不只有菊花,还有亲人,更
有无数正在饱受战争迫害的百姓。写到
这,诗人不仅仅只是怜惜“故园菊”,而
更多的是怜惜“故乡人”,“故园”也实则
指代整个长安。此处的手法是以小见大、联想和想象。
明确:
(二)走进诗歌
3.精读诗歌
同学们仔细看这首诗,你能找到诗歌的诗眼吗?透过这个字你读懂了什么?
诗眼是“怜”字。
“怜”字意为“怜惜”,想到故乡,想到故乡的小园子,想到园子里的菊花正在战火纷飞中可怜的开放,层层递进,步步紧跟。诗人由怜菊→思乡→忧民→忧国→渴望和平。
一个“怜”字既撑起了前面“强于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的孤寂愁苦,又引出了“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的悲悯和怜惜。
(二)走进诗歌
4.品读诗歌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在这次诵读中,同学们要注意停顿、轻重音和语速,在此基础上,加上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假想此刻你就是诗人,带着你的情感大声地诵读。
(二)走进诗歌
4.品读诗歌
相信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时,一定对诗歌又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在诵读的过程中,你读出了诗人抒发的什么情感?又是从哪里看出的呢?
本诗表面写自己行军在外,远离故乡,抒发对菊花的怜惜、对故园的思念,实则点明“战场”,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悲欢离合的场景跃然纸上,借菊花想到百姓,更多的是抒发诗人期盼安史之乱早日平定,期盼战火早日终结,也期盼自己能尽快回到故园。委婉地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渴望和平的伟大情怀。
从“强欲”、“无人”、“遥怜”几处可以看出。
(三)诵写结合
想象微写作(50字左右)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写到“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此情此景并非在诗人眼前呈现。假如你是诗人,请结合你的联想和想象,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你学习这首诗的感悟,写出你当时登高可能想象到的故园景象:
四、拓展延伸
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请同学们静下心,回顾1分钟,回想我们刚刚在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都关注了哪些方面?都分析了哪些方面?根据表格的提示,让我们自己来总结一下,在学习诗歌时,我们都应该从哪里下手。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的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李益(唐代边塞诗人)
诗歌的
行军途中,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思念远在长安的故乡的园子
晚上在受降城听笛声
诗歌的
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随军出征,于重阳节登高有感而发。
诗人随家迁居洛阳,考上进士后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此诗为诗人深秋时节于灵武所做。
诗中的
酒、菊、战场
月、芦管
全诗的


写作的
用典、联想和想象、
以小见大
比喻、借景抒情
抒发的
思念家乡、忧国忧民、
渴望和平
戍边将士的思乡愁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的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李益(唐代边塞诗人)
诗歌的
行军途中,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思念远在长安的故乡的园子
晚上在受降城听笛声
诗歌的
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随军出征,于重阳节登高有感而发。
诗人随家迁居洛阳,考上进士后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此诗为诗人深秋时节于灵武所做。
诗中的
酒、菊、战场
月、芦管
全诗的


写作的
用典、联想和想象、
以小见大
比喻、借景抒情
抒发的
思念家乡、忧国忧民、
渴望和平
戍边将士的思乡愁情
姓名、朝代
标题
创作背景
特殊意象
诗眼
方法
情感
总结提炼:
在我们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要先关注诗歌的作者和朝代,解读诗歌的题目,在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的情况下,有代入感地精读诗歌。
精读过程中,我们要重点关注诗中的特殊意象,找准诗歌的核心字眼,这样才更能够感受到诗人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抒发的情感。同时不能忽略诗歌中所用到的写作手法,这对于我们自身平时的写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