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第一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回头练(一)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西周时期,大部分农官,尤其是高级农官,主要是父子相承,世族任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高级农官往往由诸侯亲自任命,或由代表他们的有关行政机构任命。至于基层农官,一些有实权的大臣和郡县长官都有权任命。这说明
A.血缘宗法关系已经消失
B.社会政治体制发生变动
C.西周王权势力不断衰微
D.井田制度逐步趋于瓦解
2.据史料记载,商王太甲德行有亏,大臣伊尹便将之囚禁在“桐宫”,待其悔过之后才恢复其王位。西周初年,成王年幼,周公旦“乃摄政当国”,待其成年后才将权力奉还。这反映出当时
A.宗法制度限制王权
B.礼乐秩序走向崩溃
C.君主集权程度有限
D.地方诸侯威胁王权
3.《乐记》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乐本篇》记载:“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由此可知,音乐
A.决定了政治是否清明
B.能够反映社会政治状况
C.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D.促进了等级制度的强化
4.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西周政治制度的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最准确的结论是
记述
出处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荀子·儒效》
“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殷周制度论》
A.强化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
B.体现了西周的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以血缘为纽带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D.西周利用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5.明朝皇帝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
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
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6.汉武帝提拔一些文人近臣,授予他们侍中、大司马一类头衔,让他们参与处理朝政。及至汉昭帝幼年即位时,内朝正式成为一个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的朝政决策机构;东汉时尚书台参与政事决策,微博橙子辅导到唐代成为外朝的执政官行宰相职权。以上现象说明
A.内朝官员职权的不断异化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C.官僚内部间矛盾非常尖锐
D.有效协调中枢各机构关系
7.中国历代王朝官与吏区分严格,胥吏常被鄙视。元朝统治者却认为官和吏之间“靡有轻贱贵重之殊,今之官即昔之吏,今之吏即昔之官”,胥吏出职之途大开,虽高级官员由勋贵垄断,但中、下级官员“出刀笔吏十九”。这种选官方式
A.体现自由平等政治观念
B.出于实用主义统治需要
C.极大降低官员文化素质
D.有效提升汉族儒生地位
8.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深刻地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外,他们没有抱定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似乎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此语旨在说明太平天国
A.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
B.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不能推进社会近代化
D.制度措施具有空想性
9.如表清代部分中外条约作准文本统计,侧面反映了
A.西方列强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B.清政府逐渐接受西方外交体系
C.近代国家主权和话语权的丧失
D.清政府逐步放弃传统华夷观念
10.“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苏维埃的建立,红军之创造与扩大,是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条件。抛弃城市斗争,沉溺于农村游击主义是错误的,但畏惧农民势力发展,以为超过工人的领导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主张意在说明
A.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是革命的关键
B.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性
C.党内存在革命道路选择上的矛盾
D.苏俄的革命经验完全不适合中国
11.1948年9月,全国范围的大决战已经开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多年局部执政的经验,第一次比较清晰地阐述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国号,明确了新中国的制度选择和发展方向。据此可知
A.解放战争由此进入反攻阶段
B.中共提前酝酿建国事宜
C.毛泽东思想正开始走向成熟
D.党的工作重心实现转移
12.古代罗马法律规定,对无主物实行“先占制度(谁先发现谁占有)”,但同时又规定“委弃物的原物主须有抛弃该物的意思和事实,故如漂流物、遗失物、沉没物,其所有人并无委弃之意思,均不能占有。”材料说明在古代罗马
A.支持人们冒险发现新事物
B.鼓励人们拾取遗失的物品
C.法律规定存着自相矛盾
D.注重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
13.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14.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上述举措
A.反映公社的无产阶级属性
B.保证公社政策的正确性
C.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原则
D.利于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15.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后,美国总统卡特声明:“这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侵犯,美国将采取包括武装力量在内的任何手段来反击。”但实际采取了谷物禁运、抵制奥运会、不批准《限制性战略核武器条约》等反击措施。此举
A.旨在维护阿富汗的国家主权
B.引发了美苏军事冲突
C.体现美苏之间的对峙与竞争
D.瓦解了社会主义阵营
16.有美国学者认为,今后国际制度的演变,美国将发挥比任何其他国家更大的影响,但它拥有的力量要比数十年来所曾拥有的要小。……随着其他国家在国际上越来越积极,将来的世界有更多的权力中心。这是指
A.两极格局形成
B.美国将建立单级世界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D.经济全球化趋势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自建国以来,一直有着很强的自由主义传统,从一开始它就是以反抗欧洲封建专制集权的面目登上历史舞台的。它现在的政党组织形式也可以从其自由主义的传统中找到存在的根据。从19世纪中期起,美国的政治基本上就是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控制。当前,大约2/3的美国人认为自己不是共和党人就是民主党人,并表现出相当高的党派忠诚。这两大政党的影响力还扩展到联邦和州一级的政府中,控制着总统职位、国会、各州州长以及州的立法机构。在野党和执政党之间的关系更凸显出监督与被监督、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了一种替代机制,减少了社会监督、制约、政权转移的社会成本和动荡。
——摘编自高新军《美国的政党政治及其运作规律和特点》
材料二
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原因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政党制度的不同。
18.(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遭受了多次战乱、天灾及瘟疫,境内人口锐减,耕地大量荒废。当时四川人口大约只有50万,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在此情况下,清政府实施“移民垦荒”政策。尤其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政府明确规定四川荒地归移民所有,全国掀起了移民入川的浪潮。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四川移民已达632万人。到嘉庆末年,四川人口更是达到2000多万,全国最多。这次移民中,湖北、湖南的最多,故称“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移民使四川农业生产力迅速恢复。“五方杂处”的环境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川移民文化,如川剧。同时湖广填四川改变了汉唐以来由北向南移民格局,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
——摘编自陈世松《大变迁:“湖广填四川”影响解读》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伴随美国领土的扩张,兴起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大批移民争相跨过阿巴拉契亚山脉,涌入“老西部”地区。到1830年,北部大湖平原成为美国的“小麦王国”。而南部的海湾平原则号称“棉花王国”。加州黄金热的出现,则使采矿业迅速推向整个西部。随着铁路运输的大发展,1870年,中央大平原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牧牛王国”。西进运动扩大了美国的生产基地和市场,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工农业生产,使它从一个地处一隅的小邦,变成一个泱泱大国。美国西进运动和西部开发的历史也有阴暗的一面,这就是对印第安人的掠夺和屠杀。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种族灭绝暴行,是美国历史上永远洗刷不了的污点。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湖广填四川”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湖广填四川”相比,美国西进运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这种不同出现的原因。(13分)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据题意可知,农官由父子相承发展到诸侯或长官任命,说明农官的选拔方式发生变化,这是社会政治体制发生变动的表现,B项正确;血缘宗法关系不可能消失,排除A项;仅根据农官的选拔方式不能说明西周王权势力不断衰微,排除C项;材料内容和井田制的是否瓦解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商王太甲因德行有亏而遭受因禁,周成王因年幼而不能亲政,这反映出当时君主的权力尚未集中,C项正确;商王太甲遭受因禁和周成王不能亲政都不是由宗法制度所致,排除A项;西周时期是礼乐制度形成和发展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诸侯对王权的威胁,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
根据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可以看出,音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B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其构建和谐社会及推动等级制度的作用,排除CD。
4.C
【详解】
从材料中的“皆举亲也”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是以血缘为纽带、政权与族权相结合,故答案为C项;通过实行分封制,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有所强化,但A项没有反映宗法制体现的血缘关系的作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神权,排除B项;西周时期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排除D项。
5.B
【详解】
根据材料“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明朝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用科举制打压南方或是北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设问的目的应该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去思考,所以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目的是为了均衡政治势力,维护皇权统治,而非维护区域公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6.A
【详解】
据题意可知,内朝官员的职权从参与处理朝到成为朝政决策机构,尚书台也从参与政事决策到行使宰相职权,说明内朝官员的职权在不断异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中枢机构职能的变化不能说明官僚内部矛盾尖锐,更不能体现是协调中枢各机构的关系,排除CD项。故选A项。
7.B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选官方式较之前有所改革,提升了吏的地位,主要是出于现实政治统治的需要,可以缓和矛盾,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自由平等,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官员的地位,并没有体现文化素养,排除C项;材料没有针对儒生,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
根据材料“他们的全部使命,似乎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可得出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没有起到作用,C项正确;材料表达的是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没有涉及领导层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要意思是表达太平天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没有涉及群众基础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制度措施如何,排除D项。
9.C
【详解】
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签订的条约,汉文本从有一定的权威性到完全以外文文本为准,说明中国的国家主权和话语权在不断丧失,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列强之间实力的变化,而非列强内部实力的变化,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话语权的丧失,而非清政府逐渐接受西方外交体系,排除B;D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
10.C
【详解】
根据“抛弃城市斗争,沉溺于农村游击主义是错误的,但畏惧农民势力发展,以为超过工人的领导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党内存在革命道路选择上的矛盾,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没有反映这种矛盾,故排除ABD。
11.B
【详解】
根据“第一次比较清晰地阐述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国号,明确了新中国的制度选择和发展方向”可知中共开始筹划新中国成立的事宜,而且此时全国范围的大决战已经开始,都说明中共提前酝酿建国事宜,故选B;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标志着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排除A;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已经走向成熟,排除C;党的工作重心实现转移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以后,排除D。
12.D
【详解】
依据题干“先占制度(谁先发现谁占有)”可知,强调的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支持人们冒险发现新事物,排除A项;鼓励人们拾取遗失的物品没有体现“其所有人并无委弃之意思,均不能占有”,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律规定存着自相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
从“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到“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可以看出,1787年宪法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使其有能力应对国内出现的暴乱,B项正确;联邦制的建立并没有背离革命原则,排除A项;“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利益,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
14.C
【详解】
根据材料“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俱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原则,C项正确;材料与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属性无关﹐排除A项;任何措施都无法保证公社政策的正确性,排除B项;巴黎公社没有实现工农联盟,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
根据“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后,美国总统卡特声明:‘这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侵犯,美国将采取包括武装力量在内的任何手段来反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材料反映了体现美苏之间的对峙与竞争,C项正确;美国所作所为不是为了维护阿富汗的国家主权,排除A项;材料措施没有引发了美苏军事冲突,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瓦解社会主义阵营,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但随着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兴起和壮大,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A项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B项内容与“随着其他国家在国际上越来越积极,将来的世界有更多的权力中心”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经济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原因:自由主义传统的影响;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多元化的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作用:有利于政治局势的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发展;有利于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利于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与制约。
(2)不同: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轮流执政,相互竞争,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目的都是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是全体中国人民利益的纯粹代表。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美国自建国以来,一直有着很强的自由主义传统,从一开始它就是以反抗欧洲封建专制集权的面目登上历史舞台的”可知,受自由主义传统的影响;根据材料“从19世纪中期起,美国的政治基本上就是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控制。当前,大约2/3的美国人认为自己不是共和党人就是民主党人,并表现出相当高的党派忠诚。这两大政党的影响力还扩展到联邦和州一级的政府中,控制着总统职位、国会、各州州长以及州的立法机构。”可知,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多元化的推动;根据材料“在野党和执政党之间的关系更凸显出监督与被监督、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形成这种政党制度。
作用:根据材料“在野党和执政党之间的关系更凸显出监督与被监督、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了一种替代机制,减少了社会监督、制约、政权转移的社会成本和动荡”可知,美国政党制度形成有利于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与制约,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使得政治局势保持稳定以及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根据材料“从19世纪中期起,美国的政治基本上就是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控制”、“在野党和执政党之间的关系更凸显出监督与被监督、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和“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轮流执政,相互竞争,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目的都是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根据材料“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是全体中国人民利益的纯粹代表。
18、【答案】
(1)特点:持续时间长;移民规模大;来源集中于湖南、湖北;政府主导鼓励性移民。(6分)
影响:促进四川地区经济的恢复发展;文化融合,影响到四川文化生活方式;开创了自东向西移民先例;助推康乾盛世的到来。(6分)
(2)不同:移民与领土扩张相结合;范围更广;以自发移民为主;采用大农场资本主义生产;伴随种族屠杀。(7分)
原因:经过独立战争,美国建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美国的领土迅速扩张;交通技术的迅速发展。(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首先明确“湖广填四川”是清政府施行的政策性移民活动,可以从移民政策、时间、空间转移、目的等方面去分析。据材料一“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遭受了多次战乱、天灾及瘟疫,境内人口锐减,耕地大量荒废。当时四川人口大约只有50万,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在此情况下,清政府实施‘移民垦荒’政策。尤其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政府明确规定四川荒地归移民所有,全国掀起了移民入川的浪潮”可知移民活动由政府主导进行,施行鼓励政策,目的为保证四川区域发展;据材料“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四川移民已达632万人。到嘉庆末年,四川人口更是达到2000多万,全国最多”可知移民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据材料“这次移民中,湖北、湖南的最多”可知移民主要自湖南、湖北地区至四川。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大规模的移民使四川农业生产力迅速恢复。‘五方杂处’的环境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川移民文化,如川剧。同时湖广填四川改变了汉唐以来由北向南移民格局,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从农业经济发展、文化交融、开创新移民格局方面来论述即可,同时,移民促进四川地区发展,缓解人地矛盾,能够助推康乾盛世的到来。
(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结合“湖广填四川”的特点对比分析即可。据材料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伴随美国领土的扩张,兴起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可知美国西进运动与领土扩张相结合;据材料二“大批移民争相跨过阿巴拉契亚山脉,涌入‘老西部’地区”可知西进运动范围更广,且是自发性移民;据材料二,西进运动中形成“小麦王国”、“棉花王国”、“牧牛王国”等;据材料二“西进运动扩大了美国的生产基地和市场,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工农业生产,使它从一个地处一隅的小邦,变成一个泱泱大国”说明西进运动下的农业开发采用大农场资本主义生产;据材料二“美国西进运动和西部开发的历史也有阴暗的一面,这就是对印第安人的掠夺和屠杀。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种族灭绝暴行,是美国历史上永远洗刷不了的污点”说明西进运动伴随种族屠杀。第二小问原因,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方面全面分析。从经济层面来看,此时工业革命在美国开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技术促进交通运输发展,为西部大规模开发提供条件,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延伸到农业开发方面;从政治来看,经独立战争美国建国,为西部开发提供政治保证;从文化传统来看,美洲殖民文化浓厚,美国宪法未解决民族歧视和压迫问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