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德州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2010德州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9-02 19: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9—2010学年度模块检测高 一 语 文
第Ⅰ卷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熨帖 yù?? 隽永 juàn??? 恪守 kè? 庇护 bì???
B.滂沱 pāng 戕灭qiāng 攘袂mèi 倔强 juè
C.毗邻 pì 阜盛 fù 溯流sù 盥洗 huàn
D.忖度 dù 绯色 fēi 炮烙 páo 纤歌 q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圭臬 寒喧  坍圮  辗转反侧
B.妃嫔  荸荠  沧桑  于心不忍
C.丰腴  纨绔  跫音  厉厉在目
D.锁碎  戊戌  邈远  陨身不恤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亚洲金融危机烙下的累累伤痕催人 ,发人深思。
②作为“鱼米之乡”和交通 的湖北,在历史上曾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 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
A.惊醒 要道? 踌躇满志??????? B.惊醒?? 要冲?? 自鸣得意
C.警醒? 要道? 自鸣得意???????? D.警醒?? 要冲?? 踌躇满志
4.下列句子加点的熟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位画家不管是画虾,还是画马,都画得栩栩如生,出神入化。
B.如果你能听从老中医的劝告,增强自信心,抓住一切可以锻炼的机会,坚持锻炼,不气馁,长此以往,口吃的毛病一定能得到矫治。
C.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员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D.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5.下列各句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他告诉我,近几年来,他时时刻刻不忘搜集日本鬼子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犯罪证据。
B.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
C.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D.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绿色技术发展现状
①我国污染末端处理技术即“深绿色技术”发展较早,技术水平也较高。而“浅绿色技术”即减少污染产生的清洁生产技术发展滞后。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世界各国通过不断增加投入,治理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以减小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但末端处理只能减轻部分环境污染,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原因很简单,一边治理,一边排放。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以末端处理为主的污染控制战略必须改变。于是,清洁生产的思想产生了。
②清洁生产其基本内涵是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采取预防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的产生,概括地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采用清洁的能源,少废或无废的清洁生产过程,以及对环境无害的清洁产品。我国的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是从处理“三废”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废水、废气、废渣是环境治理的重点。在废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工业废渣处理与利用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技术。
③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才引入清洁生产概念。清洁生产在我国推广至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我国的清洁生产技术的水平和推广程度都比较低。不少工厂企业至今仍沿用20世纪50—60年代的老工艺设备,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加上管理不善,布局不合理,物资利用率低,物耗、能耗、水耗很高,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而且还使生产成本增高,造成环境污染。在发展清洁生产方面我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需要开展以清洁生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培训,以改变单纯从生产的终端来考虑污染控制的传统观念;建立清洁生产技术指标体系和资源应用及排污总量控制指标,促进企业工业污染控制和企业技术进步;建立相应的资源运用和排污总量控制方法,促进企业应用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的合格评定与市场驱动机制,为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研究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模式、产品生态设计技术和方法等。我国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开展清洁生产并为此制定了要实施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表明了我国政府执行清洁生产的决心。
6.下列对清洁生产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洁生产是对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采取预防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的产生的生产。
B.治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以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就是清洁生产。
C.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是采用清洁的能源,生产过程少废或无废,以及对环境无害的清洁产品。
D.清洁生产即“浅绿色技术”,它是不同于“深绿色技术”的一种“生产技术”。
7.对原文最后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清洁生产技术的水平和推广程度,相当于国外50—60年代的水平和状态。
B.我国清洁生产落后的原因,是许多工厂企业至今仍用国外的一些落后设备。
C.我国发展清洁生产最重要的任务是进行宣传和培训,更新传统观念。
D.研究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模式、产品设计技术和方法等,是提高我国的清洁生产术水平的重要环节。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培训,我国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推广程度,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B.为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也不会放弃发展和推广“深绿色技术”。
C.在废水处理、大气污染、工业废渣处理与利用等方面成功发明了许多技术,说明我国清洁生产技术有一定的基础。
D.21世纪,我国绿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积极推行“浅绿色技术”即清洁生产技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人名)恶曾班已上,尝怏快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至与曾言,则白:“余不敢以戏也。”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它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宋史?王曾传》)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寇准奇之 奇:认为……是奇才
B.出知应天府 知:主持、掌管
C.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怏不悦 班:排列、位次
D.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解:解释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B.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 独夫之心
D.余不敢以戏也 少以父任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侧面表现王曾的才华和为政才能的一项是( )
①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
②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③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④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⑤仲淹服其言。
⑥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宰相寇准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认为他是奇才。
B.陕西转运使以地方特产醋来谋利并且请求朝廷在全国推行这一办法的行为,被王曾上奏废止,表现了王曾的爱民思想。
C.大臣曹利用与王曾有嫌隙,王曾对他的专横跋扈也常常加以抵制,但是关键时刻却没有落井下石,表明了他的不畏权势和胸怀坦荡。
D.王曾之所以赢得朝廷内外、黎民百姓甚至外族使者的尊敬,除了他的文章才华、为政能力之外,还因为他稳重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爱民、勤俭的品质。
第Ⅱ卷 (共114分)
四、(28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3分)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 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4分)
15、默写。(10分)
(1)人生如梦, 。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
(4)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5) ,秋水共长天一色。
(6)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
(7)潦水尽而寒谭清, 。
(8)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五、语言运用。(8分)
16、把下面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4分)
①山更具风情,水增添灵秀。
②原先两岸山峰之间的江岸,多有世俗的败笔:农舍、堤坝、田径。
③漓江风光最美处在阳朔到桂林之间,在这一段天然美景中,最美的是江岸的凤尾竹。
④于是,山光水色间,烟雨朦胧中,有了一带婆娑起舞的竹影。
⑤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建议,在两岸种凤尾竹。
17、仿照下面的诗句,要求以“生命”为话题,写一段话,字数可稍有不同。(4分)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老海棠树
史铁生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么感觉,都能看见什么。
但她只是望着我吗?她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已经腰弯背驼。“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份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这话让她独自愁叹。这话让她几十年的苦熬忽然间变成屈辱。她要补偿这罪孽。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所以冬天,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
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
“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注:“帽子”,指地主、右派、反革命之类的名称,一个人通过努力能免去这些称号,就叫“摘帽”)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原文有删改)
19.文章写了奶奶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2分)
20.文章反复写了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的情形,奶奶的“张望”代表的是什么?(5分)
21.在组织文章内容上,本文除了时间顺序还有着怎样的内在顺序?请具体说明。(5分)
22.从全文来看,“老海棠树”这一意象在文中有着怎样的作用?(6分)
七、作文 (60分)
因为生命之中不能缺少爱,所以我们要带着爱上路;因为勇气可以克服在生命道路上遇到的重重困难,所以我们要带着勇气上路;因为梦想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色彩斑斓,所以我们要带着梦想上路……
请以“带着 上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答案
一、1.A 2.B 3.D 4.A 5.A
二、6.B(治理“三废”属传统的“深绿色技术”)
7.D(A原文中说的是“不少工厂企业至今仍沿用20世纪50—60年代的老工艺设备”,并没有说“我国清洁生产技术的水平和推广程度,相当于50—60年代的水平和状态”,更没有说“相当于国外” B太片面,注意第③节中的“加上”“而且”的内容。 C原文中说的是“首先”,这不等于就是“最重要”)
8.D(A“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无依据 B“不会放弃发展和推广‘深绿色技术’”与原文不符 C处理“三废”技术不属于“清洁生产技术”)
三、9.D(此处意为“开脱’’)
10.B (B顺接连词,就;A介词,到、向/介词,被;C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这;D连词,相当于“而”/动词,认为)
11.B(①③⑥属于直接描写,分别写了他的行为、语言、神情,表现王曾的威严)
12.A(慨叹是大臣王亿发出的)
四、13. ⑴老百姓对他的施政很满意,为他画像并为他立生祠供奉他。
⑵⑶略
14. (1)①“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②化静为动,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15.略
五、16. ③②⑤④①
17. 假如生命是树,就不要停止生长,也不要随意摇摆!我将长长地伸展树梢,向着未有人到过的高峰。
六、19.糊纸袋,补花,扫院子、扫街,识字、读报纸。
20.奶奶的“张望”就是她的期盼。被人说成是吃过剥削饭的地主,她感到屈辱。她希望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她希望通过辛苦劳动,用行动证明自己能够自食其力;她努力识字读报,希望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她期盼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21.文章的内在顺序是“我”对奶奶行为的认识过程和感情的深化过程。文章先写“我”小时候不明白奶奶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地劳作,后来长大了才有所理解,最后写自己对奶奶的怀念,对当年伤害奶奶的言行的痛悔。
22.“老海棠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它是文中时序更替的标志,文中所写的每件事都以它为背景;它是奶奶的象征,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它对刻画奶奶的形象和抒发作者的情感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曾,字孝先,膏州府益都县人。少年丧父,从师于本地学者张震,善.一写文章词赋。宋代成平年间,以单人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大臣杨亿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宰相寇准认为他是奇才,特地在政事堂考验他的才华,授予他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的职务。皇帝曾经有一次晚上在承明殿处理政务,召见他并跟他对谈很长时间,王曾回到寓所后,皇帝派太监传达口谕跟他说:“因为早些时候十分想念爱卿,所以来不及穿戴朝服见你,爱卿不要以为我是傲慢了。"他受到朝廷的尊重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
(后来)他外任应天府知府。天禧年问,民间传言说有个形状像帽子的妖怪。夜里袭扰百姓,从京师往南的地方,百姓都很惊慌。王曾命令夜里打开城门(以安民心),(发现)那些胆敢散布谣言的人立即速捕?,最终也没有发现什么妖怪。天圣四年夏天,天降大雨。有人传言说汴河决口,洪水很快就要到京师了,京城的人很惊恐,想往东选难。皇帝问王曾怎么办,王曾说:“汴河决口,却没有奏书报上来,(看来这)只是民闾的传言耍了,不值得忧虑。”不久证明果然是这样。陕西转运使设立管理食醋的部门,通过食醋专卖来谋利,而且请求在全国推行这个咖法,王请示朝廷取消了这种做法。
大臣曹利用嫉妒王曾地位在自己之上,曾经流露出不满情绪。等到1I『利用因事犯法,太后很生气,王曾却为他开脱。太后说:“爱卿曾经说过曹利用专横跋扈,现在为何却替他开脱?"王曾说:“曹利用向来依仗朝廷恩宠(而专横跋扈),所以我曾经以理驳斥专回击他。现在加给他很大的罪名,我就不理解了。”太后的怒气这才稍稍缓解,最后从轻发落曹利用。
(后来)以彰信军节度使的身份又一次掌管天雄军,契丹使者经过此地,(总是)先约束自己的丰马随从才敢过境,没有敢喧哗闹事的。当地百姓对他的施政很满意,为他画像而并为他立生祠供奉他。王提拔或退官吏,都不让人知道是他的原因。范仲淹曾经质问他说:“宣传提拔人才,这是宰相的职责。您的高尚品德中,唯独缺少这一项啊!”王曾回答:“作为执政的人,对人有恩德的事,想加到自己身上;那些得罪人的事让它给谁呢?”范仲淹对这番话深感佩服。
王曾天性端庄仁厚,相貌俊秀。在朝廷上,言谈举止有一定之规,平日里则不苟言笑,另人都不敢拿个人私事来求他。年轻时与杨亿都在皇帝侍从之列,杨亿喜欢开玩笑,同僚和朋友没有不被他玩笑戏谑的。等到与王曾交谈时,却说:“我不敢跟他开玩笑啊!"王曾平生生活十分简朴,有个老朋友的孩子叫孙京的来辞别,王曾留下他吃饭,饭后,用盒子送给他几卷信纸。孙京打开一看,都是别人写信后裁减下来的纸边。
七、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