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古代埃及、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课后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古代埃及、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课后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5 22:2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第2课 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
1.
古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尼罗河畔是古埃及建国的地方
B.
尼罗河是古埃及的水源地
C.
尼罗河是古埃及人开凿的人工运河
D.
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2.
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观察下图,指出图中河流定期泛滥孕育的文明以及它的代表性文化遗产是(  )
A.
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B.
古代印度、佛教
C.
古代中国、青铜器
D.
古埃及、金字塔
3.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这是纪录片《千禧之旅》的主题曲。如果游客想去看“法老的陵墓”,应该选择(  )
A.
中国
B.
埃及
C.
印度
D.
伊拉克
4.
图特摩斯三世被史学家们誉为“第一个曾经建立了一个具有任何真正意义的帝国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仑”。图特摩斯三世获得此赞誉的原因是(  )
A.
他的征服战争使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B.
他初步实现了古埃及的统一
C.
他修建了第一座金字塔
D.
他建立了古埃及的奴隶制国家
5.
古埃及的大臣见国王时,要匍匐在地上,吻国王脚下的土地。国王发起怒来,还经常亲自用王杖责打大臣。材料反映了(  )
A.
古埃及王权的逐渐衰落
B.
古埃及国王具有无上的权威
C.
古埃及吏治的残酷
D.
古埃及推行种姓制度
6.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下列孕育了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的相同地理因素是(  )
A.
海洋
B.
河流
C.
高山
D.
沙漠
7.
公元前18世纪,一位国王统一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他在位时被认为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全盛时代,这不仅因为他在政治与军事上的成就,更因为他制定的法典是人类法制史上的瑰宝。这位著名的国王是(  )
A.
胡夫
B.
商纣王
C.
亚历山大
D.
汉谟拉比
8.
某同学进行探究性历史学习,出现“古巴比伦”“债务奴隶”“成文法”等关键词。由此判断,该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  )
A.
《查士丁尼法典》
B.
《拿破仑法典》
C.
《汉谟拉比法典》
D.
《十二铜表法》
9.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材料反映出古巴比伦的社会特征是(  )
A.
法律制度相当严酷
B.
家庭奴隶制
C.
非奴隶身份的男性社会地位高
D.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10.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小组选出的“解说员”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所选专题的相关资料。下图为其中一组解说员所搜集的学习材料。该小组选的专题是
(  )
①位于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②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金字塔
③其统治者称“法老”
A.
古代印度
B.
古代埃及
C.
古巴比伦
D.
古代希腊
11.
古巴比伦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刑事、民事、商贸、婚姻等行为都作了较细的规定,并于公元前18世纪左右形成了《汉谟拉比法典》。这说明(  )
A.
古巴比伦的社会生活很浪漫
B.
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完善
C.
古巴比伦的商品经济较活跃
D.
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12.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的顶端,刻着汉谟拉比王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座前接受权标的浮雕;法典序言中,汉谟拉比声称自己将根据神的旨意管理国家;法典内容中,对于难以裁决的案件,会把当事人投入水或火中,交给神明审判。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
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B.
具有森严的等级观念
C.
有封建君主专制色彩
D.
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13.
右图所示石碑(局部图)刻有:“此为确立真正福祉及仁政于国内的常胜之王汉谟拉比所制定的公正的法律”等文字。下列有关该石碑文字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反映了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的情况
B.
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
C.
反映了古代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
D.
证明了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14.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受同样损害;但如果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少量的钱财。这说明该法典具有(  )
A.
等级性
B.
公平性
C.
随意性
D.
民主性
15.
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的影响,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隶。古埃及学家哈瓦斯经过考古发现,在距离金字塔不远的遗址中有许多建造者的坟墓。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
历史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
B.
希罗多德的著作时间离古埃及更近更为真实
C.
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实
D.
考古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罗多德根据传闻,记述了修建胡夫金字塔的情况:“(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分为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要工作3个月……金字塔本身的建造用了20年……金字塔是用磨光的石块,极其精确地砌筑而成的。”
材料二 1901年12月至1902年1月,一支法国考古队在埃兰古都苏撒遗址发现以楔形文字镌刻的石碑。石碑由三块黑色玄武岩合成,高2.25米,上部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米。石碑上部是太阳与正义之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浮雕下面是围绕石碑镌刻的法典铭文,共3
500行,楔形文字是垂直书写的。
材料三 胡夫金字塔上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的头上降临。”2003年9月17日埃及当地时间凌晨2时,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组织的考古学家借助最先进的机器人突破“死神之翼”进入胡夫金字塔——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地上陵墓。这是人类第一次深入窥探金字塔内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从材料信息可以推论出什么结论?
(2)金字塔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是哪个国家制定的什么法典?这部法典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
1——15
DDBABBDCBBDABAD
16.
(1)古埃及国王驱使劳动人民建造金字塔。金字塔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2)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