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导入
茹志鹃曾言:“战争不能使人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百合花
茹志娟
学习目标
1、回顾小说基本知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探究本文的主题,体悟小说的人物美和人性美。
一、作者作品文学知识
一、作者作品文学知识
(一)小说基本知识
1、地位:与诗歌、戏剧、散文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
2、定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小说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5、技法:“小说生动与否,取决于细节描写”
(对人物、景物、事件中的典型情节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
人物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二)作者简介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主要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离不开你》《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家务事》(《一支古老的歌》等。
左起:叶文玲
刘真
茹志鹃
冰心
张洁
(三)、写作背景
1946年中秋节,淮海战役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娟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她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姓名、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亲友、他们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当时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没有忘记。直至1958年,小说《百合花》终于发表在1958年第3期的《延河》杂志上。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运送军粮
二、说字解词
完成《3年高考2年模拟》上本课
“语言基础”(一)记字音(二)识字形
三、文本梳理(人物
情节
)
在预习基础上再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请划分小说的各个情节,并概括各情节内容。
2、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哪些?
小说的情节
开端(
1段-23段):带路
发展(24段-42段):借被
高潮+结局(43段-58段):牺牲/献被
小说中的人物:
主要人物:
通讯员
新媳妇
我
次要人物:
主攻团团长
乡干部
担架员
医生
卫生员
四、人物形象分析
细读课文,依据对应的细节描写,概括小说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外貌+性格)
通讯员
外貌:高挑、块头不大、肩膀厚实、棕红圆脸,稚气未脱。
总和我保持一定距离:腼腆、细心
不好意思挨我坐着:朴实、纯洁
知道被子详情之后想送回:善良
枪筒子里插着树枝、菊花:热爱生活
掩护群众和伤员: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
新媳妇
过门刚三天的农村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
小通讯员来借被子时,她没好意思说出不借的原因,只一味地表示不借。淳朴
将唯一的嫁妆百合被借出。深明大义
支持革命事业。
好像忍着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开朗
把自己的被子铺在屋檐外门板上。
善良体贴
包扎所抢着去烧水。
矜持羞涩
为通讯员缝补衣服破洞,用百合花被入殓。
关爱革命战士
“我”
年轻的女文工团员,大战前夕,被派到前线包扎所帮忙。热情开朗,善于作群众工作。在与通讯员同行和借被子的过程中,对这个憨厚质朴的小同乡产生了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在包扎所帮助照顾伤员时,她心中还时不时想到通讯员,担心他在战场上会不会受伤,受了伤会不会被落下。
五、细节分析
1、析作用: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1)本段环境描写交代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描绘了一幅在残酷战争背景下,一派生机勃勃的平和美景,间接烘托出了作者临危不惧,洋溢着革命热情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而表现文章主题。
小说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场所。
2、渲染特定的气氛。
3、用自然景物衬托人物心情。
4、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背景,推动情节发展。5、间接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情感,从而表现文章主题。
2、析形象: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出了通讯员刚与“我”结识时腼腆、羞涩、局促的神态,表现出他质朴、纯洁的心灵。
答题模式:这句话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xx(人)在XX时XX的神态/动作,表现出xx(人)
……的心灵/性格/心理。
3、析形象:“……”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通讯员在与“我”聊“娶媳妇”时忸怩的动作,表现出他当时紧张的心理。
答题模式:这句话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xx(人)在XX时XX的神态/动作,表现出xx(人)
……的心灵/性格/心理。
4、析内涵: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这句话描写了新媳妇的百合花被子盖上了通讯员脸的情景。暗含着人民与战士融为一体,歌颂了军民鱼水之情。
同时写出了年轻战士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又写出了新媳妇对革命的理解与对战士的哀悼。
5、文中几次出现了作者的联想回忆,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11段“故乡竹海”
47段“故乡中秋节”
作用:
(1)点明通讯员性格形成的原因。(美境铸就美人)
(2)增加“我”与通讯员的情感共鸣。
(3)丰富文本内容。
(4)运用插叙的方式使文章结构更清晰。
6、文中先后四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请找出来,并分析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作用。
第一次:33段,新媳妇家“接”
被子。(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作铺垫。)
第二次:42段,回部队。(这一细节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部队时乐观的情绪。)
第三次:52段,临牺牲前躺在床板上。(这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第四次:55段,牺牲后,新媳妇补破洞。(这一细节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通过那细密的针脚注入英雄穿的衣服里,使新媳妇的感情得到一次升华。)
六、主题思想探究
这篇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