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6 07:1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王朝间,不存在直接继承关系的是
A.西周一东周
B.西魏一东魏
C.西汉-东汉
D.北宋—南宋
2.据史料记载,自永嘉到元嘉年间(公元313年~公元450年),北方南迁的人口约90万,迁至今江苏及浙江的最多约有30万;湖北6万;江西、湖南各有1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迁人。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A.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B.南方的自然资源日益丰富
C.南方经济开发具有人力资源
D.南方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
3.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彻底消失
D.落后的民族终将被强大的民族代替
4.北魏政府下诏均给天下人田:“诸桑田皆为代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A.促进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B.使小农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C.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推动了精耕细作生产方式
5.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但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
A.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B.采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C.是民族融合发展的产物
D.促进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6.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7.“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是指大运河
A.成为南北交通枢组
B.有千里之长
C.起到防洪作用
D.发挥灌溉作用
8.唐皇室有胡人血统。唐高祖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妹;唐太宗的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唐睿宗的皇后窦氏,都是鲜卑人后裔。这说明
A.唐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B.鲜卑人是唐朝的统治民族
C.唐朝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D.唐朝对鲜卑实行和亲政策
9.《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B.其执政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D.重用有才能的人
10.公元757年,杜甫身陷长安,国事家愁涌上心头,挥笔写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造成“国破”的直接原因是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五代十国混乱
D.朱温称帝
11.贞观年间,唐太宗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这反映出当时
A.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监察制度切实有效
C.中央集权体制成熟
D.三省辅政作用较小
12.历史学家武建国先生指出:“均田制的最后废弛,不复再现,并非完全是由于国家无田可授,其真谛,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这一分析旨在说明
A.“两税法”的实施是“均田制”实施的必然结果
B.“均田制”的瓦解是“两税法”实施的必然结果
C.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均田制”瓦解的主因
D.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是导致“两税法”实施的主因
13.《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述:“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丈诉讼。”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
A.妇女成为经济生活的中坚力量
B.纲常名教地位遭受冲击
C.南北朝对峙,商品经济衰败
D.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
14.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以至有“皇帝菩萨”之称,但他却绝不敢忘记“事衣冠礼乐”。他多次舍身出家,同时又立孔庙,置五经并编写《周易讲义》《中庸讲疏》。这表明当时
A.佛儒共同维护传统伦理
B.佛儒思想逐渐合流
C.儒学居于政治优势地位
D.统治者施行外儒内佛
15.东晋干宝所撰《搜神记》中收录了“董永”故事。董永孝感天地,于是上天派遣织女帮助他还债。一旦任务完成,织女便回到天上。这反映了当时
A.借助故事宣扬教化
B.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C.儒学的神秘化倾向
D.玄学思想影响民间
二、材料分析题
16.
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17.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参考答案
1.B2.C3.A4.B5.D6.D7.A8.C9.B10.A11.A12.C13.B14.C15.A
16.(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17.(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