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选择题
1.北宋初年,全国采矿业有201处,英宗时,增至271处,煤矿尚不算在内。铜、铁、铅、锡的产量都远远超过唐代。炼铁、炼铜主要在江西,其次是两广,采煤主要在江西。据此推知,当时(
)
A.手工业的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B.采煤业的社会地位显著下降
C.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基本完成
D.矿冶业的地域特色比较明显
2.据史籍记载:北宋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江南地区征收的夏秋两税占到了全国的55.93%,而且到元丰三年(1080年),江南的户数和口数均占到了全国的2/3以上。这足以说明(
)
A.北宋政府注重发展江南经济
B.南迁民众推动了江南的开发
C.农业复种技术得到大幅推广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已超北方
3.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
4.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B.商业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C.南市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5.北宋诗人苏轼在一首诗中写道“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诗中的山中遗宝指的是( )
A.木炭
B.煤
C.石油
D.铁矿
6.宋代《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这说明当时(
)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东京是世界最大城市
C.政府不再抑制工商业
D.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7.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敷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橘录》、《笋谱》、《荔枝谱》等。这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
D.农业技术水平领先
8.987年,宋太宗派出8名内侍,带着敕书金帛,“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北宋时期,与中国通过海上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0多个。这反映出北宋(
)
A.改变了传统经济政策
B.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
C.积极进行海洋开发
D.自耕农经济地位下降
9.《宋会要辑稿》载,宋初出口商品就有“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等数十种。其后日渐增多,至南宋达二百种上下,大致分为纺织品、陶瓷品、日用品等几大类,此外还有稻米和副食品如茶叶、糖、酒和干鲜水果等。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南宋时(
)
A.海外贸易兴盛的物质基础
B.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C.手工业制造能力十分强大
D.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确立
10.驱傩是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的祭祀活动,在宋代更是盛极一时,成为民间广泛参与的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寻常百姓和皇帝都来观赏大傩活动。由此可知宋代( )
A.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B.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有限
C.民间娱乐活动没有等级差别
D.商业经营方式丰富多样
11.元文宗在位时,权臣铁木迭儿提出应由官府“发舟十纲,专营市舶”,但其建议未被采纳。元代采取“听海商贸易,归征其税”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这表明元代(
)
A.贸易政策相对开放
B.没有正式的海关制度
C.重视传统朝贡体系
D.对地方的控制力不足
12.南宋在江南建国,水上交通发达。以临安和建康为枢纽,西向沿长江经鄂州联结四川。南面直通泉州、广州,联结琼州。高宗时,市舶收入达二百万贯。这表明(
)
A.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南宋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海外贸易
C.偏安江南有利于商业发展
D.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商业发展
13.《元史·食货志》记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这反映出元朝(
)
A.北方粮食产量降低
B.南北交通运输线路少
C.江南经济地位凸显
D.燕地经济发展较缓慢
14.如图为中国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政治中心的变迁
15.宋代民间体育花样繁多,市井平民对蹴鞠和相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满足蹴鞠比赛和表演的需要,人们结成蹴鞠社,称为“齐云社”“圆社”等,还建有相扑社团,叫作“角抵社”,设有全国性的相扑比赛,还常常举办商业性的相扑表演。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体育项目观赏性较强
C.市民队伍的壮大
D.少数民族习俗的传入
二、材料分析题
16.历代都城布局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读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明的特点。
(2)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南宋)华岳《田家其三》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不能照抄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4)“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15:DDAAB
DABAA
ADCCA
16.(1)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区域位于城市中央的北端,基本形成了各市坊围绕皇宫的布局。②以儒治国。最高学府国子监以习儒学为主,为选拔官员创造了人才条件;建立孔庙,开创了普建孔庙的风尚;皇宫、市坊等布局,遵循了儒家所倡导的等级分明、严格有序的礼乐原则。③兼容并蓄。西市里有大量外商开办的店铺,体现了对外来商业文化的包容;各种宗教的场所在城中并存,体现了对各种宗教的包容。
(2)示例一
信息:唐长安城在规划时就采用明确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宋东京整个城市并未完全形成对称的布局。说明:唐代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有条件在隋都大业的基础上对长安城进行规划设计与扩建。宋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政局不稳,积贫积弱,故始终无法形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
示例二
信息:唐代对商业严格限制,宋代商业经济迅速发展。说明:唐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市坊制,坊市分开。有集中设置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有布局严整的居民区坊。宋代东京城“坊”与“市”的界限已被打破;商业区分布很广,且有“晓市”“夜市”。
示例三
信息:唐长安城更多地体现为政治中心,宋东京由单一的政治中心向政治经济中心转变。
说明:东京城中,随处可见商业繁华地区,并有“晓市”“夜市”“鱼市”等专门市场,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说明东京不但是政治中心还是商业中心。
17.(1)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加;服务设施完备;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
(2)特点:手工业在家庭中进行。
(3)变化: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同意。理由: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不同意。理由:明清农耕文明高度发达,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