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第1单元认识生命练习题
一、选择题
下列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的多样性
B.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
C.
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D.
万亩石榴园供人们休闲旅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下列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B.
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
C.
我国特有的和古老的生物种类很丰富
D.
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不会受到威胁
我国是生物种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由于人们不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我国也是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作“裸子植物的故乡”
B.
生活在高寒地带的藏羚羊濒临灭绝,这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
C.
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D.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哪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A.
基因、染色体、细胞
B.
基因、细胞、染色体
C.
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D.
细胞、物种、生态系统
绵阳市平武县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00多种,冷杉、云杉、红桦等多种植物,这离不开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往往越不稳定
B.
生物多样性只包括基因多样性、生物种类多样性
C.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D.
为了使生物种类更加丰富,应大力引进一些外来物种
下列词语不能体现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
人间四月,草长莺飞
B.
密树繁叶,遮天蔽日
C.
春天来了,一片绿色
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一块农田里,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
A.
土壤
B.
水分
C.
温度
D.
杂草
下面的生物与其栖息地不相符的是(
)
A.
鲨鱼——淡水湖泊
B.
灰喜鹊——松林果园
C.
企鹅——南极冰原
D.
大熊猫——高山竹林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各种影响。下列现象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
A.
枯叶蝶静止时像一片枯叶
B.
马里亚纳海沟没有绿色植物
C.
雷鸟的羽毛冬季为白色,夏季为灰色
D.
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能加速岩石的风化
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
生长发育
B.
呼吸
C.
需要营养
D.
适应一定的环境
下列描述的情境中,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春暖花开
B.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C.
大雁南飞
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观察是科学探究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关于观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观察一般比较直接,所以不用很长时间
B.
观察时要全面、仔细,并做好观察记录
C.
观察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D.
观察可直接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等仪器
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叫(
)
A.
生命学
B.
生物学
C.
研究学
D.
动物学
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科学家来自6个国家。其中只有一个是发展中国家,它是(
)
A.
越南
B.
印度
C.
中国
D.
美国
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
A.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B.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
C.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D.
瑞典科学家林奈
马铃薯露出地面的部分常常会变成绿色,而地下部分则不会,以下是为探究“叶绿素是否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而进行的实验设计,符合要求的是(
)
A.
甲组置于光照高温环境,乙组置于黑暗低温环境
B.
甲组置于光照环境,乙组置于黑暗环境
C.
甲组用弱光照射,乙组用强光照射
D.
甲组光照时间长,乙组光照时间短
下表是探究光照对豌豆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装置(玻璃瓶底部放入等量的纸巾)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玻璃瓶(组别)
甲
乙
种子数量
40粒
a
场所
b
阳光下
温度
c
25℃
纸巾干湿状态
潮湿
d
A.
a是40粒
B.
b是黑暗处
C.
c是25℃
D.
d是干燥
某同学为了研究“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组别
水质
水量
水温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甲组
河水
500毫升
22℃
30个
28只
乙组
蒸馏水
500毫升
10℃
30个
9只
你认为该实验设计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
A.
两组的水质应相同
B.
两组的水量应不同
C.
两组的水温应相同
D.
两组的蛙卵数应不同
二、填空题
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显而易见,其 价值也很巨大。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生物多样性,包括 、 、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表现在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包括 和 等。
DNA分子结构:
(1)发现者: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和美国科学家 。
(2)成果:发现了DNA分子的 结构。
(3)意义: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 阶段。
血液循环的发现:
(1)创始人:英国人 。
(2)内容:研究血液流动方向,发现了 。
在“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的实验中,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时,给金鱼提供了 、 和 三种环境,观察 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温度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环境中除 以外,光照、湿度等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也就是说, 是这个实验中的自变量。像这样在研究 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 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的实验,叫作 实验。
三、实验探究题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我省某个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研。在活动中共记录鸟类158种,其中雀形目鸟类109种,占68.99%。从迁徙来看,留鸟(不迁徙的鸟)有104种,占65.82%;旅鸟(迁徙途中路过此处的鸟)有24种,占15.19%;冬候鸟与夏候鸟(有迁徙习性的鸟)分别为13种和17种,占8.23%和10.76%。
(1)该小组走访了解鸟类资源,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调查法、实验法)。
(2)在观察鸟类的生活状态时,可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望远镜、显微镜)。
(3)该小组对鸟类进行归类时,除依据行为习性外,还可依据_____________。
(4)通过调查发现,该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种数在逐年增加,说明___________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5)请将活动中记录的鸟类种数情况,按有迁徙习性和无迁徙习性两类,画出饼状图。
李翔同学听妈妈说制作生拌菜不能添加黄瓜,难道黄瓜能使蔬菜中的营养素流失吗?李翔决定亲自探究一下。
【查阅资料】青椒等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且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退色。
【实验步骤】
(1)淀粉碘溶液配制:取1克淀粉,加入100毫升水,搅拌均匀,再加入1毫升碘溶液。
(1)分别榨取新鲜黄瓜汁与青椒汁,各取20毫升青椒汁分别倒入甲、乙两锥形瓶中。
(3)甲、乙两锥形瓶中分别加入黄瓜汁、蒸馏水各40毫升混匀,放置10分钟,中间每隔2分钟搅拌一次。
(4)取等量蓝色淀粉碘溶液分别装入两个烧杯,分别倒入甲、乙锥形瓶混合液,搅拌均匀,静置观察。
(5)重复实验5次。
【现象记录】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淀粉碘溶液+青椒和黄瓜混合液
蓝色不消退
淀粉碘溶液+青椒汁和蒸馏水
蓝色退去
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下列情况不会影响测定结果的是________(填字母选项)。
A.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
B.被测混合液的体积不同
C.锥形瓶的大小不同
(2)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
(3)在步骤3中每隔2分钟搅拌一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证实黄瓜汁把维生素C分解了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指出该实验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答案】D
【解析】A.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故A正确;
B.我国裸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现代裸子植物分属于5纲,9目,12科,71属,近800种。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5纲,八目,11科,41属,236种.其中引种栽培1科,7属,51种。有不少是第三纪孑遗植物,或称“活化石”植物。占世界已知种数的26.7%,居全世界的首位,因此,中国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故B正确;
C.扬子鳄或称作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故C正确;
D.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栖息地等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偷猎。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会受到威胁,故D不正确。
故选D。
3.【答案】B
【解析】 A.我国裸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现代裸子植物分属于5纲,9目,12科,71属,近800种。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5纲,八目,11科,41属,236种。其中引种栽培1科,7属,51种,有不少是第三纪孑遗植物,或称“活化石”植物,占世界已知种数的26.7%,居全世界的首位,因此我国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故A不符合题意;
B.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生活在高寒地带的藏羚羊濒临灭绝,主要是由于藏羚羊的羊绒特别珍贵,价格极高,引起不法分子的非法偷猎。偷猎是威胁藏羚羊生存的主要原因,不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故B符合题意;
C.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故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当植物十分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变成单一的农田后,生物种类会迅速减少,破坏了食物链,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一些生物不在适应环境,迁走或死亡,如鸟类和哺乳类大量减少,鸟类减少,各种农林害虫失去天敌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也会加速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保护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在遗传物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制定了保护战略和不同的措施,如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法制教育和管理等。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C
【解析】A.基因的多样性导致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因此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A错误;
B.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错误;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C正确;
D.某些外来物种的入侵能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因为外来物种成功入侵我国后,适应当地环境,又没有天敌控制,大量繁殖后与农作物、水生生物争夺生存的空间、营养物质等,给农业和水产业以及林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使生物种类会迅速减少,破坏了食物链,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一些生物不在适应环境,迁走或死亡,如鸟类和哺乳类大量减少.鸟类减少,各种农林害虫失去天敌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也会加速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外来物种的入侵能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了使生物种类更加丰富,应大力引进一些外来物种是错误的,D错误。
故选C。
6.【答案】B
【解析】A、C项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项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项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7.【答案】D
【解析】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土壤、水分、温度是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杂草是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
8.【答案】A
【解析】鲨鱼生活在海洋中,不是淡水湖泊中,生物与其栖息地不相符,
A符合题意;灰喜鹊生活在松林果园,企鹅生活在南极冰原,大熊猫生活在高山竹林,生物与其栖息地相符,B、C、D不符合题意。
9.【答案】B
【解析】枯叶蝶静止时像一片枯叶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属于生物适应环境;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马里亚纳海沟没有绿色植物,属于环境影响生物;雷鸟的体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保护色,是对环境的适应;地衣加速岩石的风化,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0.【答案】D
【解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生命现象说明适应一定的环境。
故选:D。
11.【答案】B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春暖花开、大雁南飞,都是非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生物与生物的捕食关系。
故选B。
12.【答案】A
【解析】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全面、仔细。观察可直接用肉眼。也可借助仪器。
13.【答案】B
【解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
14.【答案】C
【解析】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由美、日、德、法、英、中等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中国作为唯一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了这一研究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
15.【答案】A
【解析】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16.【答案】B
【解析】A、有两个变量,分别是光照和温度,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A项不符合要求;
B、甲组置于光照环境,乙组置于黑暗环境,符合单一变量原则,B项符合要求;
C、甲组用弱光照射,乙组用强光照射,都有光,不能探究叶绿素是否在光下形成,C项不符合要求;
D、甲组光照时间长,乙组光照时间短,都有光.不能探究叶绿素是否在光下形成,D项不符合要求。
17.【答案】D
【解析】探究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
其余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探究光照对豌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其变量只能是光照。因此,
a是40粒,
b是黑暗处,c是25℃,d是潮湿。
18.【答案】C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水质这一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题述实验设计中变量除了水质外,还有水温,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两组的水温应相同。
19.【答案】直接
间接
潜在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
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
20.【答案】沃森
双螺旋
分子生物学
21.【答案】哈维
血液循环
22.【答案】常温
较高水温
较低水温
温度
水温
水温
一
这
对照
23.【答案】(1)调查法
(2)望远镜
(3)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4)建立自然保护区
(5)
【解析】(1)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该小组走访了解鸟类资源,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调查法。
(2)望远镜用于观察远处的事物,显微镜用于观察肉眼难见的生物,所以观察鸟类生活形态要用望远镜。
(3)对生物进行分类可以根据其形态结构和行为习惯来分,该小组对鸟类进行归类时,根据鸟类是否有迁移习惯和迁移过程中是否中途停留等行为对其进行了分类。
(4)该自然区的鸟类种数在逐年增加,说明建立保护区的方式奏效。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予以保护,以保持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5)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不迁徙的鸟65.82%,迁徙的鸟有15.19%+8.23%+10.76%=34.18%,可以画出下图:
24.【答案】(1)C
(2)有无黄瓜汁
(3)使混合液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度
(4)蓝色不消退
(5)只选一种蔬菜进行实验存在偶然因素,应多选几种蔬菜进行重复实验
【解析】
(1)控制变量以必须保证一个变量,其他条件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现象的不同是由此因素引起的。
A.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维生素含量受到影响,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B.被测混合液的体积不同属于我们要研究的结果,这个数据结果恰好是我们所要的实验结果,所以滴入液体体积的不同不影响实验的结果;
C.锥形瓶的大小不同也不会影响测定结果,因此对实验没有影响。
故C符合题意。
(2)(3)步骤二:分别榨取新鲜黄瓜汁与青椒汁。各取20毫升青椒汁分别倒入A、B两锥形瓶中,再分别加入黄瓜汁、蒸馏水各40毫升混匀,放置60分钟,中间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在步骤二中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其目的是使混合液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度。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黄瓜汁。
(4)淀粉碘溶液+青椒汁和蒸馏水,实验现象蓝色褪去,说明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在淀粉碘溶液+青椒和黄瓜混合汁实验中,由于黄瓜能破坏蔬菜中的维生素C,因此能证实黄瓜汁把维生素C分解了的实验现象是蓝色不消褪。
(5)该实验应多设几组进行重复实验,避免偶然性;同时多选取几种样品进行实验,这样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因此该实验存在的缺陷是只选一种蔬菜进行实验存在偶然因素,应多选几种蔬菜进行重复实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