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6 14:4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
A.取代皇权政治
B.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C.确保政权稳固
D.—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
2.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废分封行县制
B.废旧俗兴汉化
C.实行盐铁专营
D.奖励耕织作战
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后,纷纷秉承传统的“华夷同族”观念,主动将本族先世祖源“续接”于以黄帝为首的中华圣王之后。这种行为客观上(
)
A.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B.促进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C.加速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D.解释了政权建立的合法性
5.唐代后期,各地奏请自行任命县令、录事参军等地方官的情况非常普遍,如桂管观察使部内的二十余州“三百员,吏部所补十之一,余皆观察使自行补任”。这说明当时(
)
A.科举制度流于形式
B.吏部丧失了官员选拔权
C.中央集权遭受挑战
D.地方行政机制开始异化
6.唐朝在三省六部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
A.弱化了宰相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加强了权力制衡
7.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朝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8.四川在唐时以产米著称于国内,而东屯稻米又为蜀中第一。唐末四川许多平原、丘陵、山区种麦。五代时期,后蜀尚侈,成都市达官贵人子孙有至三十岁不识米麦之苗者,为人所讥。由此可知,唐末五代时期四川地区(
)
A.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B.赋税改革影响农业发展
C.粮经作物种植比较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9.唐代初年,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临时性质较为显著。从太宗后期到高宗时,开始授予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作为宰相的职衔。上述过程(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造成决策机构日益多元化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使皇帝“独断”倾向增强
10.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11.“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此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
B.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
C.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
D.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
12.唐初,三省长官作为宰相共同议政于政事堂,后唐太宗又选择其他官员以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官衔参加议政,有时参加议政的官员有十多人。这表明(
)
A.皇权受到制约
B.政务运作日趋规范
C.宰相权力分散
D.决策效率得到提升
13.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这一变化反映出,魏晋至唐代(
)
A.佛道思想逐渐深入底层民众
B.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C.已经出现了儒学中兴的迹象
D.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加快
14.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15.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
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释僧
顺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
妻柔”。这反映了(
)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二、材料题
16.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人类文明交流史的诸多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天下和为一家”。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那时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70多个,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佛教盛行,景教、袄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条件。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他们一方面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弃绝一切人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导“道法自然”“无为”……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历史就是集权的历史。“假设没有这样的中央集权,我们大多数的祖先都已不能生存,遑论(谈不上)及我们后代”。因为地理与统治的封闭性,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是世界的“例外”。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的样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历史不仅以宫廷权谋为主流,而且缺乏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背景,似乎中国完全独立于世界而存在,从大历史的视界来看,这种历史算不得真正的历史,而只是“中国志”而已,因为它完全是停留在中国视野内的一种“地方志”写作。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解决危机方法的特点,并指出其体现的共同点。
(2)提炼材料二所陈述的核心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东晋门阀政治。“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与当时的皇室势均力敌,这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
故D项正确;当时门阀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但并非是取代皇权,A项错误;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势均力敌,削弱了皇权,门阀政治并非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B项错误;当时门阀政治对皇权造成威胁,不利于政权稳固,C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两晋南朝时期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据此推断当时的赋税和社会状况,故A项错误;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推断当时的商业与城市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可以推断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江南开发加速,故C项正确;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刚刚开发,不能说经济重心南移,由此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
4.答案:B
解析:“华夷同族”观念认为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拥有共同的祖先,这种行为客观上有助于促进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笞案为B项;A项中的“消除”说法绝对,排除;这种行为本身与是否加速儒家思想传播无关,也与政权建立的合法性无关,排除C、D项。
5.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问题愈发严重,地方官员的任命权逐渐被一部分藩镇控制,才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对中央集权的挑战,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科举取士,A项排除;吏部仍然握有官员的选拔权,B项排除;D项中“开始”一说在材料中无从得出,排除。
6.答案:B
解析: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交融,难度中等。据材料“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到“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说明政府限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保护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买卖而不是商业贸易,故B项错误;据材料“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反映土地买卖减少而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据材料“西北的高昌国”和“安西都护府”可知,材料涉及的都是西北而不是南方经济,故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材料中唐代时期四川以种植水稻为主,唐末和五代时稻、麦在四川地区普遍种植,稻麦轮作提高了南方土地的利用率,因此A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粮经作物种植比较均衡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项错误;D项说法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
9.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三省长官由固定的职位变为了临时的职位,低级官员只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就可以行使宰相权力,这说明皇权进一步加强,D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排除;B不符合史实,排除;君主专制的强化不利于减少决策失误,C排除。故选:D。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D
解析: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初相权一分为三,后唐太宗又增加了议政官员的数量,这使相权进一步分散,皇权加强,故选C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务运作的具体程序,排除B项;议政官员数量的增加不一定有利于决策效率的提升,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
14.答案:D
解析: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这是韩愈的做法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格物穷理是朱熹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三教合一和儒学吸收佛道精髓的信息,故C项错误;据材料“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可知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故D项正确。
15.答案:C
解析:材料“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说明佛教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以儒家道德伦理阐释佛教教义,主动将自己的教义与儒家伦理规范相融合,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化,没有涉及传统的价值观,排除A项;儒学自汉武帝之后一直是古代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化,并未涉及儒学、道教、佛教之间的互相融合吸收,排除D项。
16.答案:特点:①范围广、领域宽(或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②设置专门机构;③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⑤交流是相互的、双向的。
条件:唐朝统治者采取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海陆交通的发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那时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70多个,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佛教盛行,景教、袄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得出范围广、领域宽,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根据材料一“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的市舶司……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得出,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根据材料一“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得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根据材料一“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得出,交流是相互的、双向的。第二小问“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唐朝开放友好的对外政策、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海陆交通发达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17.答案:(1)特点:儒家从历史文献中找寻解决方法;道家从“天”和“自然”规律中找寻人生的规律;法家从政治层面和法律的角度分析时代难题,提倡法治;墨家强调社会平等。
共同点:人本主义;关注社会现实。
(2)示例一
观点:中国独特的文化体系具有封闭性(内敛性)。
阐述:中国是古代人类发展史上典型的大河文明国家,肥沃的平原为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历朝统治者为维护统治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加强了经济的封闭性;中国的地理位置在亚洲东部,西高东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孕育了中华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维护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内敛性),从而使这种模式延续下来。
解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