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小常识(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P
69
综合与实践——防灾小常识。
教学目标:
1.
了解火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火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2.
学习火灾时的自救方法。
3.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灾难自救的方法和防灾常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歌曲:《美丽中国走起来》,祖国美景欣赏。
2.汶川、北川地震灾后图片,高楼火灾图片。
(前后图片,鲜明对比,让学生心灵产生震憾,激发学习兴趣)
师:天有不测风云,水火无情。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像地震、火灾一样的灾难,那我们需要如何避免灾害进行自救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了解“防灾小常识”。
探究小常识
1.交流已知灾难知识
分组在组内交流。
各组选派代表汇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灾难,如地震、火灾、泥石流等天灾人祸,那么在灾难来临时我们怎样保护自己呢?
2.自救方法——紧急疏散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是什么图?
这就是我们学校的紧急疏散图。
当你们到某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是否有认真观察过这样的图呢?你们知道他有什么样的作用吗?
师:其实认真观察这种疏散图非常有必要,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它指引着我们的逃生路线。你们还在哪里看见过它吗?
你们认真观察过吗?
(1)出示学生座位图
学生出门的方向,指名学生说。
(2)出示楼层疏散图。
请学生观察后和同座说说我们这层楼的同学是怎么进行从教室走到操场的。
同学们说得真不错!看来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我们学校的紧急疏散线路。我们在紧急疏散时,就要按照平时训练的疏散线路走,而且还要做到不惊慌和有序,这样我们才能安全疏散。
3.自救方法——“活命三角区”
(1)当危险来临时,如地震,留给我们应急的时间只有1分30秒,我们可能无法走出教室门,而只能待在教室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保护自己呢?你躲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
师:有更科学的地方供我们躲避地震,那就是活命三角区。
(2)了解活命三角区。
同学们请观看视频。
(3)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结合物体和所处的位置,找一找后面三个物体的活命三角区。
(4)找一找教室里的活命三角区。
①讲桌
请一个学生上台蹲在讲桌的旁边,教师讲解示范讲桌的活命三角区在哪里。
②老师指定一些物体,让学生找到它的“活命三角区”。
③在教科书上画出冰箱、沙发、书桌的活命三角区。
师:同学们学得真好!很快就能找到这些物体的“活命三角区”。其实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应在第一时间有序而迅速地疏散撤离,如果来不及撤离,我们就可找这些大而坚硬物体的“活命三角区”来躲避。
4.解决实际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防灾小常识和自救的方法。那在灾难中,数学知识都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
出示问题:
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引导学生先分析、再讨论是否正确,再列式计算。
学生汇报。
(1)15-1=14(层)
14×28=392(秒)
(2)60÷60=1(km)
3÷1=3(分)
3+1.5=4.5(分)
师:救灾救难时间紧迫分秒必争,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救,当灾难来临时,才能不慌不乱,从容自救,珍爱生命,平安一生。
活动拓展
灾难自救,互救小常识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还有哪些灾难?各有哪些避险或自救方法?
播放歌曲《祝你平安》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