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06 15:2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思考问题:清朝的“康乾盛世”是如何出现的呢?现代中国的版图在清朝又是如何奠定的呢?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复台》
清朝的“康乾盛世”
问题引入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
多年的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1、奏折制
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奏折制度。
特点:迅速、机密、不经中转。
作用: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所谓奏折,系臣工所上之报告……此类奏折臣下缄封直达御前,天子亲拆亲阅,旁人不得与闻……故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四川提督岳钟琪的奏折,红色文字为雍正帝的朱批
2、康熙时设南书房
目的:
加强皇权
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名义上是陪伴皇帝赋诗作画,实际上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诏令
影响:
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南书房三个辅政机构,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皇帝
内阁
工部
六部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议政王大臣会议
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
南书房
军国大事
军机处
过程
清初皇太极
康熙
雍正
皇权受限
皇权加强
皇权发展到顶峰
3、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思考: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直接)
⑴设立的时间、原因:
——为强化皇权。
(根本)
隆宗门内军机处
军机处内景
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3.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决策具独断性、随意性,官吏唯上是从,易出现失误,——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
军机处的评价(影响):
1.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职能的演变:由最初单纯协助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4、制造文字狱
对思想文化进行严密控制,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明清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殿阁大学士,很少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
内阁,大学士开
始参与军国大事
商讨,地位上升。
清初,仿照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明太祖
明成祖
顺治帝
康熙帝
雍正帝
1368年
1402年
1644年
1677年
1729年
归纳总结
东南:
东北:
西北:
西南:
中央机构:
二、疆域的奠定
反击沙俄侵略
击败叛乱稳定新疆
册封领袖巩固管辖改土归流
统一台湾
理藩院
清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
雍正皇帝指出:对于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要“从俗从宜”“从安其俗”,不应改变他们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稳定了局势,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民族交融。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西伯利亚
巴勒喀什池
葱岭
喜马拉雅山脉
南海诸岛
台湾岛及附属岛屿
太平洋
清朝疆域的四至
地方行政管理:
1.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和总督治理。
2.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
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P80思考点
清朝之前历朝对东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控制比较薄弱,形不成有效的统治。
而到了清朝,不仅版图有所开拓,而且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地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惟益励持盈保泰之心,夙夜倍切,永兢此意,愿与中外臣民共之。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
注:持盈保泰指在富贵极盛的时候要小心谨慎,避免灾祸,保持住原来的地位。
三、统治危机的出现
康熙即位前夕(即十七世纪中叶),中国和世界都处在新旧交替的紧要关头,都在经受战争与变革的动荡。以尼德兰为榜样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终于敲响了封建社会的丧钟,世界历史从此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很快到达中国的近邻:西班牙已占领菲律宾;荷兰已控制印度尼西亚,前锋抵达日本西南各藩;英、法、葡已在印度和中印半岛建立许多殖民据点;葡、荷分据着我国澳门和台湾;俄国势力已伸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这种形势对当时的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会。如果能够利用西人东渐(缩短了空间距离)便于接近与了解之机,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加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大胆进行社会变革,就会在东西方差距还不太大、西人争夺重点尚未集中于中国的情况下,率先在东方建成资本主义强国。
紫禁城的阴霾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80.73
3.75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22
3.73
756.21
2.03
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表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人口膨胀
资源危机
政治腐败
贫富矛盾
社会矛盾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
内忧不断
乱象萌生
闭关锁国
拓展研究
清朝统治者面对世界交流发展的趋势,为什么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试分析其原因。
a经济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导;
b思想原因:小农经济影响下的保守观;
c儒家思想及政治结构:儒家“重义轻利”思想;家国同构”、“皇权至上”等观念和政治结构以“天朝上国”自居,把国与国的关系等同于家长制等级观念下的宗藩关系。
清朝政府
闭关锁国
逐渐落后
世界潮流
外患将至
醉生梦死
西方列强
频繁活动
课堂总结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疆域的奠定
统治危机的初显
康乾盛世
君主专制的发展
(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
推行奏折制度
设立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经略边疆
疆域奠定
治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反击沙俄:《尼布楚条约》等
管辖西北: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等
共治西藏:册封达赖班禅、(改土归流)等
内部危机
外部危机
结果
1.清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2.清民族关系,使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3.“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
后于世界潮流。
课堂检测
1.军机处的办公处不称衙署,只叫“值庐”,入职的军机大臣不按国家职官的升转制度选调,没有品级和年资规定。这从侧面反映出军机处(  )
A.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力
B.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
C.是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D.官职简练且事务清闲
B
2.清朝前期,统治者釆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其中一项措施以“摘取字句,罗织罪名”为主要手段。该项措施是(  )
A.大兴文字狱
B.闭关锁国
C.尊崇儒术
D.焚书坑儒
A
3.“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  )
A.依靠压倒性武力统一台湾
B.以政治和谈方式统一台湾
C.借助外国的武力统一台湾
D.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D
4.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但是“禁入省会”“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结果“每岁通市不绝”。这一现象表明(  )
A.海外贸易管制相对宽松
B.朝贡贸易关系迅速发展
C.清廷海外贸易占据优势
D.海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A
5.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该政策是(  )
A.君主专制
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
D.八股取士
C
6.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闭关锁国、八股取士
B.对外开放、小农经济
C.对外开放、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小农经济
D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留都的地位。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十五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汉地被析为十八省。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乃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但伊犁将军一直待在中原,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蒙古则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清朝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行政区划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1)特点:清承明制,略有损益;分化汉地省;边疆因俗而治;具有民族特色。
(2)影响:奠定了现代中国行政区划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流;保持中华民族文明多样性。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