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综合测试
过素养
学科素养拓展训练
1.调查发现某种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后腿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等的内脏。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A.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B.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C.该地区的蜣螂、蜈蚣、千足虫和非生物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D.该题干中涉及2条食物链,即蜈蚣一蜣螂和千足虫→蜣螂
2.2020年东非地区蝗灾肆虐,给农作物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关于蝗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蝗虫的遗体残骸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物质和能量可被农作物利用
B.蝗虫被消灭会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C.相比杀虫剂治蝗,“牧鸡治蝗”有效又环保,这种治蝗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D.专家监控蝗虫灾情,需要用标记重捕法测定蝗虫幼虫的密度
3.如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桑树净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C
B.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表示为B1+
C
1+D1
C.桑树和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D/C表示,般小于20%
D.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流入鱼体内的能量属于C1
4.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为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碳在乙、丁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丙为食物链中的第三营养级
D.甲、乙、丙、丁之间为捕食关系
5.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固定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固定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
B.该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小于固定量
C.由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正在上升
D.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的形式进行传递
6.使用催腐剂(含腐生细菌、真菌)有助于解决由焚烧秸秆、稻草等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地肥力下降等问题。为探究催腐剂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某研究小组将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不作处理,浇上等量的蒸馏水。三组均放在无菌且其他条件适宣的环境中,每隔一段时间测定未腐烂的落叶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A.乙组可能是对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进行了灭菌处理
B.甲组中参与落叶中有机物分解的生物都是细菌或真菌
C.丙组是一段时间后在灭菌的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中加了催腐剂
D.催腐剂降解落叶产生的能量和CO2可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7.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描述和规律总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地虽瘠薄,常加粪沃,皆可化为良田”描述的是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
B.“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现象,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C.“毋覆巢,毋杀胎天飞鸟,毋卵”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
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了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8.(多选)某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展示了水稻被利用的多种形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灰分还田、菌渣还田实现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精米、糙米、米糠、秸秆等含有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稻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需要人工管理和干预才能维持稳定
D秸秆、稻壳培养的食用菌能被人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环的部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字母
表示大气中的CO2库,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含量夏季
________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冬季。
(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
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D的含义改为
,其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
。
10.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蝗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大危害之一,通过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采取相关措施有效防治蝗灾,例如:一方面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的环境,降低蝗虫的
;
另一方面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进行
防治,该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信息。
(2)某水域被轻度污染后,水体仍可保持洁净,不会发生水华,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能力,其实现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就草原生态系统来说,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但是生态学家不能以草原生态系统为单位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试从物质循环特点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一条食物链:草本植物一蝗虫一食虫鸟→猫头鹰。输入食虫鸟的能量,一部分流入猫头鹰,一部分储存在食虫鸟体内(未利用),其余能量的去向是
和被分解者利用,食虫鸟进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
两部分。
(5)若草原上某大型肉食动物的能量有3/4来自食草动物,有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则该大型肉食动物每获得12KJ能量,需要植物提供的能量至少为
。
过综合
章末素养综合测
1.下列有关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鱼塘污泥中的微生物全都属于分解者
B.该鱼塘生态系统中的植食性鱼类位于第一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
C.植物为鱼类提供了食物,鱼类为植物提供了无机盐,实现了系统中能量的循环利用
D.输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①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
②图中草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③能完成能量散失过程的生物只有分解者(细菌)
④图中狐可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白尾海雕是一种以鱼为主要食物的大型猛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白尾海雕摄入植食性鱼后,食物中的能量即为白尾海雕同化的能量
B.被生物体同化的能量中,部分能量通过生物的细胞呼吸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白尾海雕在捕食鱼之后,部分同化的能量随其便排出体外
D.若白尾海雕处于最高营养级,则其能量共包括4种去向
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过程图解,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流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固定的太阳能a
B.图中h表示大闸蟹的体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图中f表示大闸蟹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D.由大闸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c)×100%
5.如图是生态系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甲代表生产者,代表分解者
B.碳在甲一成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在甲一丁过程中以CO2的形式进行流动
C.该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可表示为:甲→乙一丙→丁
D.丙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甲
6.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农业生产中利用信息传递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这是对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谈不上对环境的适应,就不可避免地要被大自然所淘汰
7.近些年,某些地区经常受雾霾天气的笼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中的颗粒物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C.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雾霾可能降低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分析,雾霾可作为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繁殖
8.(多选)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听觉灵敏的赤狐可依靠化学信息的传递,在冬季捕食积雪下的田鼠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C.组成成分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D.保护森林就是要控制人类活动对它的干扰,使其结构与功能相协调
9.(多逃)如图所示,甲、乙、丙分别为人体体液中的物质交换、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A为组织液,B为淋巴液,C为血浆
B.乙图中若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
20ax
+5x
C.丙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
D.丙图中碳元素在A、B、C、D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10.(多选)如图为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丙种群在A、B、C、D、E五点中,A点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若甲、乙、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则构成的食物链为丙→乙→甲
C.图中曲线变化的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图中曲线的振幅越小
11.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图乙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图回答问题:
(1)湖泊中,鲢鱼与河蚌的种间关系是
。
(2)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鲢鱼向上层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
结构发生改变。
(3)该地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有计划地对湖泊进行填埋,此举会造成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降低。
(4)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
(填字母)。
(5)水蚤吃小球藻,而河蚌吃小球藻和水蚤,则河蚌属于第
营养级;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来源于第
营养级。
12.如图表示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字母)以及相应的生理过程(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该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的积累量较高,其原因是
。
(2)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中所示的能量有
种形式,分别是
。若该生态系统能维持稳定,则A~D之间的能量(依次为a~d)大小关系是
。
(3)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则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图中可以表示分解者的是
。
(4)高原雪兔能辨别其天敌赤狐的排泄物气味而及时进行躲避,这体现了信息传递的功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表中所示为食物链“B→A→E”中涉及的各种群能量的变化,单位是J/(hm2·a)。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包括
。B中的能量能通过
条食物链传递给E。
(2)大量捕杀G会导致D的数量
(填“多”、“减少”或“不变”)。
(3)种群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J/(hm2·a),种群E粪便中含有的能量为
J/(hm2·a)
(4)如果将A的食物比例由B:C=1:1调整为2:1,其他生物数量不变,也不考虑A的天敌对其的影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A的数量会变为原来的
倍
答案
1-5.
A
C
B
D
D
6-8.
A
C
CD
9.(1)
D
低于
(2)呼吸作用
大于
(3)非生物环境、呼吸散失
取消D“→”A
10.(1)K值(或环境容纳量)
生物
化学
(2)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3)
CO2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4)在食虫鸟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食虫鸟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猫头鹰粪便中的能量
(5)600
kJ
1-5.
D
B
B
C
D
6-10.
C
B
BCD
AB
AB
11.(1)竞争
(2)垂直(答“空间”也可以)
(3)抵抗力
(4)A和D
(5)二和第三
一
12.(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
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2)
3
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a>b+c+d
(3)CO2和含碳有机物
D
(4)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3.(1)A、D、E、G、H
3
(2)增多
(3)3.5×107
1.9×106
(4)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