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这一政策
A.带有中央集权倾向
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
C.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
2.魏晋时期南朝刘宋统治者要求所有举荐的秀才、孝廉都要参加策试,对秀才策试进行改革,规定策试五道题都回答的为上等,三四道为中等,两道为下等,只回答一道为不合格。这种规定
A.是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的标志
B.反映了士族地主的要求
C.有利于选拔最优秀的人才
D.使秀才选拔标准更加客观
3.隋朝和秦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有关隋朝和秦朝的相似之处不正确的是
A.两个王朝都是结束了长期分裂而实现了统一
B.都建立和开创了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制度
C.两个王朝都是由于暴政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D.都开凿了大运河和修筑了万里长城
4.明代张居正,祖上四世皆未仕为民,而他却通过科考获致荣显,做出了震古烁今的伟业清官海瑞,父亲亦为平民,且四岁丧父,母亲在困难中将其抚养成人,由举人而得官这表明科举制度
A.为国家选拔了真正的人才
B.拓宽了职官的选拔范围
C.利于公平公正风气的形成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层次
5.关于科举取士的情况,有人指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有人感慨系之地指出:“科举所得,十人之中八九皆白徒。一举于乡,即以营求关说为治生之计。”由此可知科举制在某种程度上
A.改变了贵族政治
B.促进了社会流动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实现了社会平等
6.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唐宁街岁月》中说:“绝对专业化素养,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差错和最高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这主要得益于(
)
A.责任内阁制
B.君主立宪制
C.文官考试制
D.文官常任制
7.西方国家在文官的录用、任职、考核、培训、奖惩、工资、退休、保障监督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一整套的法律和法规。这(
)
A.保证了文官廉洁守法
B.使文官的管理法制化
C.提高了文官队伍素质
D.形成了完善的功绩制
8.为了使政府在政党轮替时工作保持稳定,19世纪初,英国在政府各部设立“常务次官”及其下属的“文职服务员”,按规定他们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也不与内阁共进退。这说明了
A.存在政党分赃现象
B.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C.英国民主政治的深入
D.关注官员道德品质
9.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这一规定体现了文官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A.公开考试
B.政治中立
C.职务常任
D.工作隐名
10.西方的文官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的。对此说法合理的是
A.“恩赐官爵制”是其产生的根源
B.“政党分肥制”直接导致了该制度的产生
C.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其产生的重要诱因
D.该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政治纷争
11.中国传统教育实施的场所为各地书院、县学、乡学,但这些学校都是一段制的,学习的目的是为应对科举考试,而全国没有一个系统的学制系统。这种局面被打破始于
A.清朝晚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新中国初期
12.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清末选官制度的变化
B.洋务运动的破产
C.戊戌变法的失败
D.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13.1905年,清政府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正式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被废除的根本原因是
A.科举制的弊端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近代工业的发展
D.西学的传播
14.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资格包括: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毕业;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考试及格者;……曾任委任官三年以上者。这表明
A.北洋政府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B.国民政府选官制更加公平开放
C.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
D.留学毕业选官与学堂选官并举
15.1953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将全体共产党员干部分别编入高级、中级、初级学习组,业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并对学习内容、时间、方法、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非党干部自愿参加。1954年,中共中央又制定了党员干部离职到党校轮训的计划。这些做法旨在( )
A.加强党内意识形态建设
B.注重加强党群关系建设
C.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
D.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題。
材料一
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乡里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秦代是“选贤与能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新时代的确立”,两汉的察举制“正是新的选举方式的制度化、法典化的结果。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至少入仕资格“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当然,自由入仕并不是没有限制。秦汉国家针对包括乡里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仕进途径都有细密的规定。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举里选考辨》
材料二
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成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那等地方政府延伸,派他们的亲朋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地方政治在此类州郡长官治理下,自然不上轨道。特别是选举方面,乡举里选的理想被破坏无遗。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仅仅因为和帝以后皇帝的短命、嗣君幼冲,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的政治。追根究底,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于是控制皇帝,假藉其势的一小撮外成、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摘编自国风《乡举里选理想的破坏和地方自立趋势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兴起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标志着美国现代意义上的以功绩制为核心的文官制度的建立,该法律规定“行政管理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是政治问题,虽然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却无须自找麻烦地去操纵行政管理机构”。……政务类官员对政党负责,事务类官员对上级服从,后者“并非服从他个人,而是服从那些非个人的制度,因此,仅仅在由制度赋予他的、有合理界限的事务管辖范围之内,有义务服从他”…“在行政体制的半科学、准司法、办事和幕僚的那个部分中,就应该做出长期任职规定。而在行政体制的较高层次上,即在那些任职官员对政策问题具有影响性的地方,特别是对那些行政首脑来说,则应该避免长期任职”。
材料二
1920年,美国通过了《文官退休法》。1923年、1949年美国分别通过了《职位分类法》和《新职位分类法》,建立了系统的分类考绩制度。1939年通过的《哈奇法》(《政治活动法案》)重申禁止文官参与选举等政治活动,1950年通过了《工作考绩法》,1958年颁布《培训法》,1970年制定了《联邦文官收入比较法》,等等。这些法案在《彭德尔顿法》的基础上对美国文官制度进行不断的改革和调整,直到1978年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才对美国文官制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大的改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施雪华《不断自我调适中的美国政治体制》
(1)有学者认为美国文官制度实行“三个分离”,根据材料一对其进行表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在确立过程中所体现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A2.D3.D4.B5.B6.C7.B8.C9.B10.C11.A12.A13.A14.B15.A
16.(1)背景:宗法制的破坏,世卿世禄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中小地主阶级的崛起。
特点:选举范围广,开放性强,自下而上;法制化,制度化,规定细密。
(2)原因:世家大族的崛起,地方官僚和豪强控制选举权;皇权专制的强化,外戚宦官势力强大:影响:使乡举里选制度遭到破坏,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形成:打破了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促进了地方自立化的发展,严重动摇了中央集权制,为东汉末期的分裂割据创造了条件。
17.(1)表述:①政治与行政分离;②政务官与事务官分离;③长期任职与非长期任职分离。
(2)特点:①历时长;②与时俱进;③曲折性和渐进性;④通过立法方式得到规定;⑤既有继承性也有创新性;意义:①稳定了文官队伍,提髙了文官质量;②保障了国家政局稳定和政府政策的连续性;③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