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北魏孝文帝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当时,有人对他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称赞:“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该措施是(
)
A.均田制
B.租调制
C.俸禄制
D.三长制
2.《魏书》载:“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材料反映了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目的是
A.促进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B.促进鲜卑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C.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限制北方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
3.“吾国当西汉时,学术之中心,在于学校。魏晋以后,则学校有名无实,教育之权,遂全移于私家之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儒学至尊的地位被取代
B.私学兴起与思想界的繁荣
C.专制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D.造纸术改进推动文化传播
4.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
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
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
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
5.杜牧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由此可见唐代
A.“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
B.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
C.都市中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
D.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
6.唐太宗要求立法“务求宽简”,所有的死刑案件均需经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官员及尚书九卿合议,反复确认后再“覆奏皇帝”。贞观四年,全国处死刑者仅29人。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发展,社会矛盾缓和
B.德主刑辅以德治国的思想
C.权力制约,中央官制成熟
D.法家思想不受统治者重视
7.唐太宗说:“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
)
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
③鼓励群臣直言进谏
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
A.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
B.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
D.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9.唐代开科举士时,朝廷重臣可以在考试前直接向主考推荐有才艺的举子,称为公荐,宋初废除。宋废公荐旨在
A.杜绝权贵干预根除科考舞弊
B.弱化人为因素健全科举制度
C.简化科举程序扩大取士范围
D.开启寒门入仕扩大统治基础
10.唐代科举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这一变化
A.有利于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
D.反映了文人的政治诉求
11.公元629年,唐太宗对群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间,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近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据此推知,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三省彼此分权与制衡
B.科举制的建立和完善
C.门下省封驳权的分散
D.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12.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征兵18岁以下男子的敕书,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属敕,结果皇帝的敕书作废。宋仁宗提拔才能平庸的外威,台谏官包拯等集体谏诤,只得作罢。这说明
A.君臣认可共定国事治国原则
B.唐宋监察制度成效显著
C.杰出人物可以削弱皇帝权力
D.唐宋时期大臣权力增强
13.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14.电视剧《贞观长歌》塑造了李世民及魏征、房玄龄等历史人物形象。下列镜头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是(
)
A.魏征高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
B.唐太宗正聚精会神欣赏《清明上河图》
C.御书房悬挂着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
D.房玄龄用楷书书写奏折,陈述国事
15.文学史家在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时指出:“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倬、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材料反映出魏晋时期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是
A.内容清新自然,风格平淡朴实
B.干预社会生活,突出教化功能
C.反映民众疾苦,针砭社会现实
D.注重修辞形式,强调对偶声律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17.交通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
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
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2.D3.C4.D5.D6.B7.D8.D9.B10.A11.D12.A13.C14.D15.A
16.(1)特点:①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②贸易范围较广;③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2)影响:①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④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⑤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17.(1)经济原因:适应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
政治原因: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御;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统一。
(2)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促使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