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6.1 聚落的形成
极地地区的冰屋
草原地区的蒙古包
黄土高原的窑洞
湘西龙山县里耶镇
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分类?
一、聚落: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小
村
晨
晓
温哥华的黄昏
南京路夜景
韶山毛泽东故居
聚落的分类
临时性聚落
永久性聚落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集聚型
散居型
村 落
中小城市
大城市
大城市
乡村聚落: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
为主的聚落。
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两种聚落类型的不同之处。
乡村 城市
人口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规模 较小 较大
联系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人类出现
聚居
分散的乡村聚落
定居
人类聚居的
本性和需求
第一次社
会大分工
圆形、多边形
带状村落
二、乡村的形成 1.形成过程
呈多边形的村落
呈带状的村落
案例分析:浙江省楠溪江一带古村落的形成与
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丰富多彩的乡村民居
四合院
江南民居
皖南民居
福建土楼
西藏碉楼
窑洞
傣家竹楼
湘西吊脚楼
蒙古包
新疆土坯房
北方的四合院
江南水乡民居 江南一带是我国的“鱼米之乡”,钟灵毓秀之地。古代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美的评价可归纳为六个字:“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民居多临水而建,这里的交通,水陆并用,有好多住宅都设“水后门”,即前门是陆路,后门是水路。?
西塘
西塘
西塘
周庄
西塘
皖南民居
民居多楼房,造得比较高耸。白墙黑瓦,镶嵌在幽隐的青山之中,安谧、秀雅,景色如画,美不胜收。皖南民居的建筑物比较封闭,从外面看去,除了大门以外,只有几个很小的窗子,其余都是高高的白粉墙。而山墙上往往造出很规则而又很美的马头墙,即顶部造出高高低低的墙脊,形象很有节奏感。其实这种做法,其目的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防火,也为了防盗。?
西递村
福建土楼 多分布在福建西部,多为客家人居住。这是一种很奇特的建筑,里面住着好几十户人家,建筑是圆形的,很巨大,一般高达四层,底层比较潮,不住人,多用做仓库之类。二层以上住人,大房子中间是院子,每层的内圈都有走廊相通,整个建筑有好几座楼梯上下连通。?
黄土窑洞 分布在黄河中游的山西、陕西和河南一带。这一带的黄土层特别厚,有的地方挖土深至10米以下还不见岩石。因此,这里的居住建筑,多用挖窑洞的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做法是在一片黄土高地上,先在中间挖出一个院子形状的空间(往下挖),然后沿着这院子四面向土壁内挖进去(水平方向),作为房间,有的一直向内挖进去达两间房间的深度。外面可作堂屋,里面是卧室。院子四周都挖这种洞屋,但人们多喜欢住在朝南的几间,这里住起来冬暖夏凉。
吊脚楼 在重庆及巴山川东、湘西一带,这种建筑比较多。这种房子一般建造在地面坡度比较陡的地方。所谓吊脚楼,原来是房子的两边地基高低相差很多,一边着地,另一边须用木头支撑起来,上面才能与一边保持水平,可以放梁、阁楼板。
蒙古包 蒙古族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历史上为游牧民族,放牧牛羊要有草场,什么地方有草就在什么地方安家,所以住宅经常迁徙。这种住宅多用毡包,以木杆作为支撑,用毡围护起来,开一个门,多为圆形,搭建和搬动起来很方便。
藏式帐篷
傣家竹楼
西藏碉楼
新疆土坯房
三、城市的起源
1.城市的起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剩余产品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集市
(乡村--集市--城市)
尼罗河流域
两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
中国
中美洲
世界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2.城市起源的的理想自然环境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3.古代城市的发展很不稳定
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废墟
1922年,先是在德信地区的摩亨佐达罗,后又在西旁遮普的哈拉帕发现古城遗址,它们统称为哈拉帕文化。其存在时期,估计为公元前2500~1500年,但也有一说上至公元前3500年,从而使这两个城市成为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城市。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摩亨佐达罗占地达260公顷,人口约为2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