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2.在西周燕都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陶器有簋(guǐ)、鬲(lì)、小口瓮等,其中侈口厚唇簋、联裆鬲分别体现了商朝和西周的文化风格,小口瓮则呈现燕地文化的特点。这些出土文物(
)
①是研究燕地制陶技术的实物史料
②全面反映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内容
③有利于研究燕地的社会生活状况
④体现了燕地多样文化融合的特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4.下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出土情况,表中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遗址
墓编号
出土情况
大何庄
墓34
随葬三十六块猪的下颗骨
半坡
墓152
三四岁女孩的墓,随葬七十九件手工业产品,墓坑里有陶器六件、石球三个、青白色带孔玉石耳坠一件等
华县元君庙
墓458
男性老人墓,随葬六件陶器,砾石围成石棺
姜寨
墓7
随葬尖底瓶、陶错和精美玉石耳坠共二十多件
A.社会等级观念逐渐产生
B.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
C.劳动生产水平日益提高
D.私人占有财物和商品交换
5.孟子曾与梁襄王进行辩论,梁襄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定于一”。襄王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后来,孟子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据此,孟子辩论意图是( )
A.批评梁襄王暴虐无道
B.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C.宣传儒家的政治主张
D.探究礼崩乐坏成因
6.战国时齐威王“以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武子为军师”。秦入以范雎、蔡泽为相,主谋议;用白起、王翦为将,主征伐。战国晚期各国将、相分途的趋势愈加明显。由此反映了战国时期
(
)
A.各国官制差异逐渐消失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政权架构日趋专业系统
D.战争使武官的地位提升
7.春秋时期,老子认为:“故贵以身(生命)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表明老子(
)
A.认同生命本位理念
B.强调个人与社会统一
C.反对诸侯争霸战争
D.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
8.春秋时期,孔子认为“宽而得民”;邓析提出明智之君“视民而出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此可见,他们认为为政者应(
)
A.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
B.维护君主专制体制
C.具有关注民生的情怀
D.勇于突破传统束缚
9.秦始皇在平定长达九年的长信侯谬毐叛乱后,深深地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就可以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以致危害国家。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
A.最先废除了分封制
B.亟须进行官制改革
C.郡县制推行的原因
D.君权受到权臣制约
10.有学者认为,秦代谪戍移民,虽然在当时是暴政,但是却传播“华风”于边疆,使野蛮之族同化于“中县”。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秦的暴政引发了移民
B.移民促进了国家统一
C.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历史事件
D.移民促进了民族交融
11.关于秦朝徭役,《史记·陈涉世家》中有“失期,法皆斩”的记载。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徭律》却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没有及时出发),赀(罚)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责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可见(
)
A.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
B.《史记》属于私人修史可信度低
C.考古发掘是还原历史的唯一途径
D.《秦律》客观再现秦朝历史全貌
12.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13.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汉武帝的举措意在(
)
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
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
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
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
14.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罗列的当时著作有14
994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目录》载书有64
582卷,与《汉书·艺文志》相较,书籍卷数增加约4.3倍。与这一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转轮排字盘
15.“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汉武帝实行这些经济措施旨在(
)
A.抑制商业发展
B.增加政府收入
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冶炼技术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他们一方面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弃绝一切人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导“道法自然”“无为”……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历史就是集权的历史。“假设没有这样的中央集权,我们大多数的祖先都已不能生存,遑论(谈不上)及我们后代”。因为地理与统治的封闭性,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是世界的“例外”。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的样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历史不仅以宫廷权谋为主流,而且缺乏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背景,似乎中国完全独立于世界而存在,从大历史的视界来看,这种历史算不得真正的历史,而只是“中国志”而已,因为它完全是停留在中国视野内的一种“地方志”写作。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解决危机方法的特点,并指出其体现的共同点。
(2)提炼材料二所陈述的核心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左传》
材料二
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2.答案:C
解析: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没有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工人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科学社会主义.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晚期的部分墓葬中有一定数量的手工业品和牲畜骨头作为陪葬品,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水平日益提高,导致了剩余产品的出现,C项正确;社会等级观念逐渐产生是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陪葬品数量、种类不同的主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A项错误;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是生产力发展导致贫富分化的表现,不是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品交换的信息,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
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战国晚期各因将、相分途的趋势愈加明显”,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架构日趋专业系统,这主要是为了兼并战争的需要,故C正确。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与中央集权和武官地位无关,故BD两项错误。
故选:C。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老子意在强调“贵身”“爱身”,这表明其认为生命是根本,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命的重要性,不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并未出现诸侯争霸战争,且材料强调的是生命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老子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是下层平民的利益,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始皇意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国家分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吸取了分封制导致诸侯争霸的教训,为了使国家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代谪戍移民,在当时是暴政,但却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故该学者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历史事件,C项正确。秦代谪戍移民是暴政的体现,A项因果倒置,排除。题干没有体现移民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排除B、D两项。
11.答案:A
解析:
12.答案:A
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其确立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选官制无关。
C.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强化封建等级秩序”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D.“国家开疆拓土的手段”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选:A。
13.答案:A
解析:汉武帝将郡国铸币权收归中央,且销毁各地私铸的钱币,从而达到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控制的目的,A项正确。B项并非其主要目的;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郡国和全国各地,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籍较汉代大量增加,在四个选项中,只有造纸术发明于汉代,其他发明都出现于唐代及以后,不可能影响到汉代到魏晋时期书籍的编写与发行,A项正确。
15.答案:C
解析:
16.答案:(1)特点:儒家从历史文献中找寻解决方法;道家从“天”和“自然”规律中找寻人生的规律;法家从政治层面和法律的角度分析时代难题,提倡法治;墨家强调社会平等。
共同点:人本主义;关注社会现实。
(2)示例一
观点:中国独特的文化体系具有封闭性(内敛性)。
阐述:中国是古代人类发展史上典型的大河文明国家,肥沃的平原为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历朝统治者为维护统治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加强了经济的封闭性;中国的地理位置在亚洲东部,西高东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孕育了中华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维护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内敛性),从而使这种模式延续下来。
解析:
17.答案:(1)特点:分封的邦国众多;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贵族之间以盟约维系和平;西周统治尚未实现高度集权。(任其两点即可)
(2)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