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琴俱亡》同步练习
1、 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子猷( )恸绝( )索舆( )不调( )掷地( )病笃( )
2. 诗、文名句填空
春蚕到死丝方尽, 。 独在异乡为异客, 。
,化作春泥更护花。 ,自缘身在最高层。
人生自古谁无死 。 但愿人长久, 。
夕阳西下, 。 几处早莺争暖树, 。
3.病句修改
①通过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②9月30日下午,各班推荐的选手参加了学校举行的以“热爱祖国,立志成才”为主题的庆祝国庆演讲。
4.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之与上下文组成排比句。(4分)
谅解,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修养。它是一缕和煦的春风,能拂去蒙在心头的阴影;
它是___________的细雨, ;它是 的阳光,___
。有了谅解,人与本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类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二、阅读《人琴俱亡》完成下列习题。
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世说新语·伤逝·十六》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俱病笃 而子敬先亡
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奔丧
子敬素好琴 掷地云
弦既不调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语时了不悲。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便索舆奔丧,都不哭。
7.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8.子猷、子敬兄弟情深,而文中却说“语时了不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9.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
10.文中写到“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哪些因素可能使弦“不调”?
11. 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
12.积累古诗文中写手足亲情的句子。
13.请你说出一两个反映亲情的成语故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琴俱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
3.改写文章内容,扩充情节,丰富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假如你最心爱的一件物品不幸遗失或损坏,你会怎样呢?假如你最喜欢的一位朋友或亲人不幸离开了你,你又会这样呢?
2.师有感情地讲述:人类的情感很多,但最能打动人心的、传为佳话的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感人肺腑,而又催人泪下的兄弟之情。
展示预习 :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
二、自主学习记录卡自学情况反馈。
1.检查朗读情况,结合朗读正音
读后由学生评议,并在评议中进一步朗读。(主要从音量、语速、节奏、感情等方面评价)
2.检查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的落实情况。
三、自主学习记录卡练习情况交流展示。
1.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把不会的词、句圈出来,以备小组合作讨论。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给以适时地帮助。共性问题在全班内交流。
3.检查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的落实情况。(投影)
①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俱,副词,表范围,都。笃,(病)重。而,表承接,不译。
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都,副词,总,竟。矣,语言助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③语时了不悲。
语,动词,说话。 了,全,完全。
④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索,要。舆,轿子。 奔丧,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⑤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素,向来,一向。 琴,动词,弹琴。 径,直往。 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
既,已经。 调,协调。掷,投掷,抛掷,扔。
⑥因恸绝良久。
因,副词,于是,就。 恸,痛哭,极度悲哀。 良,很。 绝,死亡。
⑦月余亦卒。
亦,副词,也。 卒,死。
4.教师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或翻译课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四、质疑探究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
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3.探究、交流。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积累古诗文中写手足亲情的句子。
七、课堂检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琴俱亡》原文和译文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出处《晋书·王徽之传》:“献之卒,徽之……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释义:子猷:王徽之 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 子敬:王献之 字子敬 王羲之的儿子 亡:死去,不存在。都:总,竟。了(liǎo):完全。舆(yú):轿子。调:协调。“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成语故事:
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将军府参谋)。他性格奔放超脱、不受约束,常蓬松着头发,衣带也不系好,就随随便便地上街寻友,出门访客。闲散成性的王徽之对自己所担任的职务,也不常过问。他做过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一次桓冲问他:“你在管哪方面的事啊?”他含含糊糊回道:“大概是管马吧。”桓冲又问:“管多少马呢?”他回道:“我不懂马,是个外行,管它有多少哩!”桓冲再问:“近来,马死掉可多?”他干脆说:“活马我尚且弄不清,哪里还弄得清死马!”王徽之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也是东晋的大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徽之、献之兄弟俩感情非常好,年轻时同住在一个房间里。平时,做哥哥的很佩服自己的弟弟。有一天,家里失火。徽之吓得连鞋也来不及穿,慌忙逃走;献之却神色不变,泰然地被仆人扶出。一天半夜,他们家里钻进来一个小偷,打算把凡能拿走的东西都偷走。王献之发觉后,就慢吞吞地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旧物,就把它留下来吧。”小偷一听,惊慌地逃跑了。他们兄弟俩常在晚上一起读书,边读边议,兴致很高。有一晚,两人一起读《高士传赞》,献之忽然拍案叫起来:“好!井丹这个人的品行真高洁啊!”井丹是东汉人,精通学问,不媚权贵,所以献之赞赏他。徽之听了就笑着说:“井丹还没有长卿那样傲世呢!”长卿就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结合,这在当时社会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说他傲世。后来,王徽之任黄门侍郎(皇帝身旁的侍从官),因不习惯宫廷那一套十分拘束的生活,就辞职回家。说也巧,他回家没多久,居然和王献之同时生起病来,而且两人的病都不轻。当时有个术士(看相占卜为业的人)说:“人的寿命快终结时,如果有活人愿意代替他死,把自己的余年给他,那么将死的人就可活下来。”徽之忙说:“我的才德不如弟弟,就让我把余年给他,我先死好了。”术士摇摇头:“代人去死,必需自己寿命较长才行。现在你能活的时日也不多了,怎么能代替他呢?”没多久,献之去世。徽之在办丧事时居然一声不哭,只是呆呆地坐着。他把献之生前用的琴取过来,想弹个曲子。但调了半天弦,却总是调不好。他再也没心思调下去了,就把琴一摔,悲痛地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意思是说:“子敬啊子敬,你是人和琴同时都失去了啊!”
王徽之因极度悲伤,没多久病情转重,过了一个多月也死了。后来,人们就用“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琴俱亡》部分答案
8.子猷、子敬兄弟情深,而文中却说“语时了不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教参》说,“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译句时,也将“语时了不悲”译为“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注:也有人认为,亲人先走一步,活着的家人亲友,即使第二天即将命赴黄泉者,也定将为之而哀痛无比。王子猷根本不可能有《教参》所述的想法。如果王子猷果真有此想法,那么后来他为何又“恸绝良久”?显然不能自圆其说。
其实,“语时了不悲”应该理解为“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而不应理解为“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估计到弟弟已经先他而去了,王子猷的心里肯定是十分悲痛的,“完全不悲伤”是不可能的,只是当时并没有在脸上显露出来而已,这说明了王子猷性格坚毅、刚强的一面。推测弟弟已死,但并没有亲眼见到证实,按照常理,也是不该哭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强的男人来说。所以一路上“都不哭”,也是十分正常的。到亲眼见到子敬真的死了,“恸绝良久”——子猷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痛哭失声,悲恸欲绝。
前段的“了不悲”、“都不哭”与后段的“恸绝良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刚强的男人悲伤至此,兄弟之间的感情该有何等之深,不言自明。
9.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
《教参》说,“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和“恸绝良久”“月余亦卒”,都表现了子猷对弟弟的兄弟之情。
也有人认为:第一,既然曰“最”,就不应这么滥。第二,“了不悲”、“都不哭”只起到与“恸绝良久”作鲜明对比的作用,其本身并不能表现兄弟情深,应该剔除。而“弦既不调”、“掷地”两语,前者表现了子猷痛失胞弟的十分哀痛之情,后者道明了子猷掷琴祭弟的悼念方式,皆应纳入。
10.文中写到“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哪些因素可能使弦“不调”?
“弦既不调”的几种可能:1、琴已破,不能弹了。 2、琴弦未校好,弹不成了。
3、琴是好的,子猷因过度悲痛,弹到后来弹不去了。
11. 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说明子猷本身也已病重,只不过子敬赶在他前头罢了.
2.子猷,子敬兄弟情深,子敬及其琴亡对于子猷的打击很大,加快了他的死亡.
12.积累古诗文中写手足亲情的句子。
13.请你说出一两个反映亲情的成语或故事。
备注:子猷为何将琴掷地?
琴是子敬的心爱之物。人已亡,琴犹在。子猷弹完送别之曲,将琴掷地的意图,就是让琴随亡人而去,继续追随陪伴已故主人。弹琴、掷琴,都是子猷悼念子敬的独特方式。因为兄深知,只有这样的方式,才最合弟意;这两件事只有为兄的来办,才能尽兄对弟的一片情意。这也是子猷不顾重病在身,立即“索舆奔丧”的目的。
基于此,“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一句,应该译为“子敬啊子敬,你人既然已经死了,那么就让你心爱的琴也追随你而去吧。”《教参》将此句译为“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完全照字面直译,且无一句对此句的评析说明。这样的处理,一是没有点明子猷掷琴祭弟之意,二是没有表现子猷对弟的至真至诚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琴俱亡》
一、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和〈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表现手足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感受作品的真情。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因此通译全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找出不会之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定下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
1 .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 .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二、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解释成语“情同手足”入手,导出这篇歌颂手足之情的文言文——〈人琴俱亡〉。
(二)、整体感悟课文
1 .读: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悟,然后有感情的朗读。
2 .说: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字词,和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和对文章有疑问的地方。
(三)反馈交流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共抽了5个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句时都能以沉重悲痛的音调去朗读。
2.学生互动学习,小组讨论找出重点字词,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出了以下重点的字词。
文言实词:
笃 : (d ǔ ) ( 病 ) 重
索 : 要
奔 : 从外地回来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径 :一直、直往
素 :一向、向来
恸 : 痛哭,极度悲哀
绝 :气息中止
卒 :死了
文言虚词:
而 子敬先亡 不译
语时 了 不悲 完全
弦 既 不调 已经
人琴 俱 亡 都
3.通译课文
由于本课篇幅短小,意思浅显,所以学生能很快理解字句表面的意思,通译全文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如果文言文教学仅仅教会学生表面的字词句的翻译,而不深入对课文内涵的挖掘,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不合格的,没有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当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研读赏析,即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体悟手足情深。在这研读赏析中出现了本堂课的高潮,即精彩片段。
三、精彩片段
师:我们对本文的大意都基本理解了,然而我们会翻译了,是不是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了呢?同学们对本文中所描写的细节有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共同研讨。
生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
学生思考片刻,便有同学回答:
生2: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学生回答时将此字读得很重)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生3:我想子猷不闻消息,是因为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生1自己也笑了。
生4:子猷听见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讨论声。
生5:因为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见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伤过度,所以他强忍悲痛。
师:也就是说他为了保存体力,是吧?
学生中有人在点头。
生6:我觉得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
生7(很兴奋地):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的话还未说完学生们便接了过去:“道是无情却有情。”
师:黄俊同学的回答老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精彩绝伦。
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师:大家看看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
生8:弹琴,但“弦不调”。老师,为什么“弦既不调”呢?
课室里弥漫着思考的气息。
生9:因为子猷前面情郁于中,现在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所以他无法将琴弹协调。
生10:古文中有一句: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我想这里可以这样说:琴犹如此,人何以堪。
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都很好,都能做到活学活用,而且老师还看出了他们平时学习时是非常注意积累的。
生11:一件事物跟随主人久了,它也有灵气了,我想琴和子敬也有心灵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没有人能弹出协调的琴声。这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师:是啊,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刚才同学的回答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还有其他疑问吗?
沉默了一会,没有发言。
师: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谁能帮我解答一下(学生兴奋地看着老师)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生4:就是啊,我就觉得子猷这人的个性太过独特了。
师:好吧,就是体现他独特的个性。哪个同学把它说得更深刻一点。
生12:老师,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看过有关子猷——王徽之的资料。有两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也可看出王子猷本身就是一个个性独特、与众不同的人。
师:对,王子猷他是一个个性独特、行为处世都与众不同的人。杨娇同学善于查找资料这一点很好。我们要充分深刻的理解一篇文章,就是要学会查找资料,希望以后大家能多查资料。大家下课后去查查这两个故事的内容,要不请杨娇同学下课讲给你们听听。
师:现在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你的合理想象,掩卷讲述子猷悼子敬的故事。
四、教学反思
一堂课首先要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就不要老师了,我们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怎样组织教学,怎样点拨学生,怎样将学生的思想深化。所以在设计一堂课时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是由学生自学的,哪些是要教师点拨提升的,这样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还有就是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该摈弃那种死抠翻译而不顾文章内涵的教法,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去体悟文章的情感以及各种人文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将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注入我们的下一代的血液里的目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中所出现的精彩片段,我预先没有想到,学生的思想会如此活跃,而且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这里就给我提出一个更深的问题:教师应该怎样激活学生的思想,怎样撞击出他们思想的火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0张PPT)
手足情是人世间永不凋零朵的花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唐·杜甫《恨别》
刘义庆
学习目标
有感情的诵读古文,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品味简洁传神的语言
作者与作品: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南朝宋武帝的侄儿,袭封临川王。《宋本》传:“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语言以精练含蓄、隽永传神见长。作者善于以小见大,即事见人,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个性。
书中的成语:望梅止渴、口若悬河、别无长物、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书中描写魏晋时的名士们大多崇尚清淡,饮酒吃药,生活不修边幅,有的故作旷达,矫情做作,有的纯属消极颓废,玩世不恭。
书中也赞扬和称颂一些有高尚品格的人:
不肯阿附权贵而终遭杀身之祸的嵇康
不畏强暴、忠于友情的荀巨伯
批评清谈误国,主张大敌当前,应人人为国出力的王羲之
勇于改过自新的周处
不信鬼神的阮宣子
… …
注意读准下列字
子猷(yóu), 病笃(dǔ),
都(dū),语时/了(liǎo)不悲 ,
舆(yú), 奔(bēn)丧 ,
掷(zhì)地, 恸(tòng),
不调(tiáo), 亦卒(zú)。
俱:全,都; 笃:(病)重; 而:表承接,不译;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都:总、竟
语:动词,说话 了:完全;
便:就; 索:要; 舆:轿子
素:一向; 径:直,往; 既:已经 调:协调; 掷:抛掷,扔;
因:于是 恸:痛哭,极度悲哀; 绝:气息中止,死亡; 良:很;
亦:也; 卒:死。
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大概内容。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的深厚情谊。
2、兄弟手足情是一个不老的话题,文中哪些语句表达子猷对子敬的兄弟之情?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了不悲” “都不哭” “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都表现了子猷对弟弟的兄弟之情。
1、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
(人亡)了不悲 ,都不哭 ;
(琴亡)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精读课文,小组合作
2、子猷爱弟心切,那为什么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 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
1、子猷之所以不悲痛,因为自知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再相见了。
2、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
为什么要强自抑制?这须从《世说新语》说起:
《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 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3、“弦既不调”,真的是弦音不调吗?
(1)主人已去,无人调音,自然“不调”;
(2)子猷悲伤过度,无法弹奏;
(3)表现“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了王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
4、你认为王子遒“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
子猷的死是因为生病和悲痛。
主题、人物与语言: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人物形象刻画很有个性。
语言简洁,寥寥数十字,将故事的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
兄 弟 的 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zhūyú)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
兄弟谗阋(xì),侮人百里。(兄弟虽因误听谗言而争吵,但仍一致抵御外来的侵犯者) 《国语》
深入体会“至爱亲情”
再读课文,把握感情基调:
哀怨、凄婉、悲凉
链接中考:
对子猷来到子敬家奔丧,坐在灵床上,弹子敬琴时的神态、心理、动作进行合理想象。
(请用第一人称,以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不少于100字)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琴俱亡》预习案
【学习目标】
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疏通文意。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
【积累字音形】
【积累作者】
【预习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俱病笃 此已丧矣
何以都不闻消息 便索舆奔丧
语时了不悲 掷地云
子敬素好琴 因恸绝良久
弦既不调 月余亦卒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中心。
4.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他的悼念方式有何特别之处?
5.你喜欢王子猷这个人物吗,为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