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龙南中学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
C.诸侯凌驾于周王室之上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
2.汉字“家”的字义曾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见下表)。“家”字字义的演变反映出
阶段
主要含义
史料来源
1
氏族宗庙
甲骨卜辞
2
氏族(宗族)
西周金文
3
个体家庭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文献
A.宗法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B.道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
C.血缘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3.如图是甲骨文和金文中“周”字的部分拓片,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西周时汉字形成完整体系
B.西周推行井田制
C.西周建立了贵族等级制度
D.周人擅长于农耕
4.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在新征服地设县,由国君真接管辖;有些诸侯国在边境要地设郡,作为军队戍守防区.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将乡邑整编为县,又在征服地设郡,由秦王任命官吏治理。这些举措的共同影响是
A.导致了分封宗法制的瓦解
B.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C.确立了大一统的集权体制
D.强化了君主对国土的控制
5.《左传》中记载:“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这是中国古代对土地实行按亩征税,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端。这说明当时
①从封建社会向奴隶社会迈进
②国家财政收入将有明显提升
③井田制开始实施并逐渐强化
④对土地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流派,由于这些思想的提出者政治立场不同,导致其治国思想差别很大,但他们在对待君主的态度上却高度一致,均坚持“君主专制”。这说明当时
A.国家统一为人心之所向
B.兼并战争推动思想统一
C.等级分封重新焕发生机
D.法家思想成为治国思想
7.云梦秦简《厩苑律》中规定:在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考核领先的,饲牛者可以免除一年更役;如果牛因劳累过度而腰围减瘦,每减瘦一寸,主事者要受到笞打10下的惩罚。这一规定
A.佐证了当时重农抑商的统治政策
B.强化了秦朝的基层社会治理
C.适应了农耕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D.反映了秦朝以法治国的理念
8.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即令地主和有田农民呈报所有土地实际数额,并按规定缴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承认和保护。其土地载入户籍,户籍中有年纪、土地等内容。以上措施
A.推动了土地国有制度的发展
B.使得国家征收赋税有了依据
C.弱化国家对人民的有效统治
D.解决了地主兼并土地的问题
9.秦朝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虽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做法,但在具体推行中应该有个过程,尤其是要让原来六国之民逐渐适应。但是秦始皇依仗他的威严,一下将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材料旨在说明秦朝郡县制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推行过急过广
D.秦王朝暴政而亡
10.西汉“中央王室恭俭无为之治,不能再掩塞社会各方之活气。在此种种不安定不合理之状态下,中央政府觉悟到必须改变其态度,而要积极勇敢的革新。于是遂有汉武一朝之复古更化,为西汉文治政府立下一规模。”这反映了
A.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政策
B.西汉政府意图加强中央集权
C.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黄老思想促进了社会发展
11.西汉文帝时改行四铢半两钱、并废除《盗铸钱令》,实行自由铸钱的政策。武帝即位后,下令废除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并设钟宜、辨铜、均输三官,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据此可知汉武帝的举措意在
A.剥夺同姓王的特权地位
B.恢复秦朝的铜钱范式
C.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D.实行钱币管理多元化
12.有研究认为,在汉武帝身边的亲信重臣中,固然儒者较多,但并非醇儒,而是兼通其他学派者,即所谓“习于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者,这样的官吏在政事上倾向法治,叫作“文法吏"。这反映出西汉
A.独尊儒术的措施被废止
B.法治思想蕴含在官方学说之中
C.出现了儒道并进的局面
D.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13.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
A.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B.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
14.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15.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说明新中国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建立
B.充分调动人民参政的积极性
C.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
D.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权益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会第二次会议于1984年5月31日修订通过,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
A.开始成为一项行政区划制度
B.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
C.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
D.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17.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5个,1972年达到了18个,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联邦德国、英国等国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出现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关键因素是
A.中苏关系恶化使中国倒向西方国家
B.中国重返联合国大会并主导安理会
C.中国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分歧消失
D.中美关系趋于缓和并走向正常化
18.有人在阐述一场改革的背景时曾写道:“事实上穷人们连同其子女和妻室都为富人们所奴役……要是他们未能缴纳地租,他们本人及其孩子就会被掳去,并且所有的借贷均是以人身为担保。”这场改革
A.设立陶片放逐法
B.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C.以地缘重划选区
D.赋予各等级公民相应权利和义务
19.罗马法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反对刑讯逼供。中国刑法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些规定
A.重视获取证据的合法性
B.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其目的是保护弱势群体
D.表明了法律的宽松与灵活
20.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大法官能够通过告示解释法律、纠正法律及援引法律,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法律创制权。进入帝国后,皇帝命法学家将历年来的常年告示全部加以整理、修改,校订汇纂成集……成为指导司法实践的判例通行全国,后来的大法官只能采用固定的方式,不能随意修改、添加。材料意在说明
A.大法官发布的告示具有法律效力
B.罗马法的灵活性稳固了帝国统治
C.大法官权力的扩大与皇权相抵触
D.进入罗马帝国后罗马法日益僵化
21.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遥向现代世界的大门。这一“新的政治制度”是
A.君主专制制度
B.君主立宪制度
C.民主共和制度
D.三权分立制度
22.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1年说:“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非常激烈。”这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趋势
B.世界政治多极格局已经形成
C.美国与西欧、日本处于敌对关系
D.美国丧失了超级大国的地位
23.美国宪法规定,各州不得制定关税。由此:
①保证国家共同市场建立
②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
③是政府三权分立的表现
④中央和地方分权的表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1869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的第15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合众国或任何一个州对于合众公民的投票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曾为奴隶,拒绝或剥夺之。”这法案获得通过的原因是
A.1787年宪法的施行
B.十月革命的影响
C.巴黎公社的影响
D.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25.美国宪法的制定者认为,宪法只是一个契约,即大家在没有政府这样一套机构管理就可能陷于混乱,人们作决定:组成政府。在这个约定中,人民以契约的方式把权力交给大家选出来的国家管理人员。因此,这些掌握权力的人必须按照让渡权力者的意愿行事。这体现了美国宪法制定者怎样的理念
①社会契约
②人民主权
③宪政
④民主选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26题15分,27题8分,28题12分,29题1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诸侯国中,能够将新的治理体系很好贯彻执行的,往往会在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秦、楚两国与晋国对县的不同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秦、楚设县,由国君委派官员管理;晋国设县,后来多用作赏赐卿大夫。经过春秋时期的发展,进入公元前5世纪时,秦、楚仍然为强国,而晋国则被国内的卿大夫势力所瓜分,经过国内的激烈斗争,最后分裂成韩、赵、魏三国。
——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材料二 秦国法律规定,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服兵役兼有徭役的性质。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中央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至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楚两国与晋国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3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制度创新的历史意义。(10分)
27.国际关系,风云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4月,美国副国务卿提出“美国可以对欧洲提供援助,但这次美国必须操纵局势!”……6月27日,英法苏三国外长会于巴黎。3天后,苏联宣布退出会议。
———摘编自陈雨露、杨栋《抢钱的世界:全球货币通史》
材料二
1956年7月18日—19日,铁托又同尼赫鲁和纳赛尔在布里俄尼岛举行会谈,发表著名的《布里俄尼声明》,表示肯定万隆会议的精神,提出积极和平共处和致力于团结所有非集团等国家不结盟的主张。这一声明很快得到了印尼总统苏家诺和加纳总理恩克鲁玛等许多著名政治家的响应。1960年秋,铁托和尼赫鲁、纳赛尔、苏加诺和恩克鲁玛倡议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摘编自金重远《战后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复兴计划”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联“退出会谈”后,应对“复兴计划”的举措?(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布里俄尼声明》发表的历史条件,并指出这一声明的直接作用?(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为难处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请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某一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予以说明。(要求:紧扣论点、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岁(东汉建安元年,196
年),(曹操)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军队)
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等
材料二
1950
年,驻新疆部队
11
万指战员就地屯垦,筑起了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
1955年,铁道兵
9
个师的转业官兵在东北的密山、虎林、饶河境内,组建军垦农场。1958
年,全军大批复员军人到北大荒建设军垦农场。1966
年,12
个军区相继成立生产建设兵团。这些生产建设兵团被誉为"不穿军装,不发军饷。永不转业的戍边大军"。1972
年以后,这些农场陆续移交给地方管理。
——摘编自陈默、杨庆华《试论中国军屯发展的基本规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末年曹魏势力推行屯田的特点并分析屯田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屯田的主要表现,并归纳其作用。(7分)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5
BADDC
6-10
ACBCB
11-15
CBDDB
16-20
DDDAC
21-25
BADDA
26.(15分)
(1)主要原因:秦、楚两国设县后,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晋国设县后,却把县赏赐给了卿大夫,这与之前的分封制没有很大的区别。(2分)
(2)措施:实行兵役制度,采用多种类型的服兵役方式以维护国家安全;迁豪强,令旧氏族贵族搬迁故土以削弱其实力;实行毁兵器政策,收缴兵器并销毁以防止民众和旧贵族造反。(3分)
(3)历史意义: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维护了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分,每点2分)
27.(8分)
(1)影响:美国加强控制西欧;加剧欧洲分裂(或答“促进西欧一体化进程”);推动美苏冷战升级。(3分)
举措: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分)
(2)历史条件:万隆精神的传播;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冷战,希望保持和平中立;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等的集体努力。(3分)
直接作用:推动不结盟运动的诞生。(1分)
(12分)
示例一
说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制造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地化,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7年,随着日本大规模侵华,全民族抗战开始,最终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示例二
说明:1929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无力应对,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政治、社会危机。在危机面前,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实行“新政”,推动了美国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在维护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渡过了经济、政治危机,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一模式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效仿,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以上示例任选其-作答,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
(15分)
(1)
特点:
继承先代传统;招募流民屯田;在州郡设官员管理;有组织实施。
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
军阀割据;曹魏势力解决军粮需要;前代屯田成功的先例;许昌屯田试点的成功。
(8分,每点1分)
(2)表现:
从东北、
西北等边疆地区开始;建设者以转业复员的官兵为主;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开始是军事管理,
后改为地方管理。
作用:
加强了国防,
解决了转业军人的就业问题;发展了经济,
开发了边疆;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7分,每点1分)
答案第1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