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张PPT)
作者生平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26年,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流亡日本。1948年,当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1958年至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等职。1978年,病逝于北京。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人物评价
诗歌《天狗》《凤凰涅槃》《女神》,历史剧本《屈原》《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学术著作《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
主要作品
人物
评价
主要
作品
作者
生平
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杰出的学者。
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作者
生平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任38军114师文工队队员。曾参加朝鲜战事,负伤致残。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青海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0年3月患癌症后在医院跳楼自杀。
当代诗人。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人物
评价
《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主要
作品
人物
评价
主要
作品
作者
生平
是英国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诗人、著名作家,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诗歌《西风颂》,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叙事长诗《麦布女王》《倩契》。
雪莱(1792—1822),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作品《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作品《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
填一填
①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
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②晏殊的那首《清平乐》,全词情致典雅娴静,含____藉,给离人以心灵的
。
辨一辨
“慰藉”是安慰之意,多指精神层面的安慰。“蕴藉”指藏在其内,隐藏而不外露,多形容君子气质;也指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慰藉
慰藉
蓄蕴
填一填
①朝向峨日朵之雪
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②书籍不仅是我寂寞时的良伴、苦闷时的挚友,而且是我
______无助时的灯塔,它让我
在知识大道上。
辨一辨
“彷徨”和“徜徉”都有“走”的意思,不同的是走的心态不同。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去。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彷徨
彷徨
徜徉
特点
定义
比喻的完整形态通常包括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作用
类型
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句子中直接出现喻体,没有本体和喻词。
借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了”“成为”“变为”等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作比的意图相对不明显。
暗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喻词通常为“像”“好比”“好似”“恰似”“如”
“仿佛”“……似的”“……一样”,作比的意图比较明显。
明喻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断魂。这两句诗把鹤、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极点。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
(2)
比拟
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突出事物特征,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更加生动鲜明。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1)
比喻
赏 析
示 例
作 用
说 明
手法
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
夸张
用“绿”和“红”分别代“叶”与“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出作者的感伤情怀。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语言简练、含蓄。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
(3)
借代
赏 析
示 例
作 用
说 明
手法
“晴”与“情”同音,以晴天、下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表达委婉含蓄的情感。
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
(5)
双关
赏 析
示 例
作 用
说 明
手法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