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第
一
学期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24.司马光
课时
2
授课时间
背景分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本文非常简短,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传甚广,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困难,反而比较容易找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共通之处,初步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1.能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教学难点:抓住文中的动词,了解事情的经过,体会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所需条件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教师制作PPT。
板书设计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一、出示资料,初识古文导语: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先看这样一组句子。1.出示组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1)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ɡ)也。2.学生试读句子,相互交流说说以上句子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4.教师简要说说句子的含义,归纳小结。(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思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5.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回顾知道的传说故事。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你们谁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学生举手发言)这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录在古代史书中。由于古代书面语与我们现代的语言有一些不同,所以,大家可能看过的故事都是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讲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么,古代的书面语与我们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学习中体会一下吧。6.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二、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学生齐读课题,认识复姓“司马”。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相机出示课件,介绍古代名人)预设:东方朔、欧阳修、司马迁、司马相如、诸葛亮、纳兰性德、尉迟恭、皇甫嵩、上官婉儿……2.出示课件,简介司马光。3.
自学指导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阅读提示:(1)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3)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评价标准:读得正确
☆
读得流利
☆4.教师检查自读效果,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朗读课文。(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生词,教师指导正音辨形。马
院
落
人
丢
有
裂(2)指导归类识字。◆部首归类:广:庭(家庭)——应(应该)——座(座位)——床(床单)足:跌(跌倒)——跑(跑步)——跳(跳高)——路(小路)(3)词语去拼音,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4)指名学生试读课文,挑战一字不差读课文,指导多音字认读。◆多音字:没 mò淹没 沉没 没收 méi没有 没人 没空得 dé得到 得知 得意 děi得亏 就得你去de要得 了不得(5)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准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6)听音频朗读,齐读。三、学习任务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指导二:(1)参考注释,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和书上的注释,把关键字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下一步与同学一起研讨。(2)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一句一句研讨,各自说一说对每句话的理解,有疑惑或分歧的地方,留待集体探讨。评价标准:说出句子意思。☆
说出大体意思。☆2.汇报展示,全班交流。(1)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课文的意思。全班同学边听边思考,看哪个小组理解得更好。(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小组的说法,教师相机点拨,明确:每句的意思说法不求完全一致,只要主要意思不变,能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即可。3.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层次。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水迸,儿得活。4.全班齐读,注意节奏、停顿。小结:这短短的两句话却写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你读懂了吗 结合注释再来读一读。第二课时复习导入1.指名读文言文,全班评价。2.出示目标:(1)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二、学习任务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过渡:文言文中的用词写句,跟我们现在的说话习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除了注释中的字词,还有一些字词,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一句一句地读一读、说一说。出示自学指导三:自读文言文,借助注释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找出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每找一处得☆
说出全文正确意思☆2.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1)指名读。思考:这句话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2)引导理解字词。(“于”就是在的意思。“戏”就是做游戏、玩耍的意思。“庭”指庭院。“群儿戏于庭”就是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嬉戏。)方法拓展: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如“戏”“庭”等,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游戏”“庭院”来代替。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把下文的“没”“众”“石”等字组成“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小结:结合注释,再朗读句子,融入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很容易地弄懂古文的意思了。古文的语序跟我们的说话习惯(课件出示:什么人+在哪儿+干什么)有一点不太一样,你们发现了吗?(3)想象说话:古人的庭院里有花有草,最适合孩子们玩儿了,想想看他们在玩什么呢?(4)指导朗读,读出高兴、喜悦之情。3.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过渡:孩子们玩玩这个,玩玩那个,多开心啊!突然,意外发生了。怎么回事呢?我们赶紧去看看。(1)出示“瓮”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预设:“瓮”指口小肚大的陶器,用来储水或是储藏别的东西的,类似于现在的大缸。只不过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2)出示小孩儿和瓮的对比图,做动作理解“登”。预设:“登”是爬的意思,登山、登梯子,也是这个“登”。水缸这么大,孩子这么小,难怪要用“登”。(3)理解“足跌没水中”。预设:小孩儿爬上了水瓮,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足跌没水中”。扑通一声,有人落水了。“足”通常我们说的是“脚”,脚跌落了,也就是“失足跌落”的意思。“没”是淹没、沉下去的意思。小孩儿失足掉进了瓮里,瓮里盛满了水,他一掉进去就沉没了。(4)指导朗读,读出焦急、紧迫的感觉。(5)指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一个孩子爬到瓮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中被水淹没了。)4.课件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过渡:意外发生以后,别人是怎么做的呢,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 (1)指名回答,朗读句子。(2)理解“众皆弃去”。预设:“众”指的是谁?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皆”是全、都的意思。在我们现代汉语中,“皆”也是这个意思,如“比比皆是”等。“弃”是抛弃、放弃、丢下的意思。“去”是逃开、离开的意思。(3)想象一下这群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描述一下当时的场面。预设:一看到有人落水了,孩子们脸都吓白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人哇哇大哭,有人慌慌张张地跑去找大人。(4)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预设:所有的孩子都惊慌失措,只有一个人不这么慌乱。是谁呢?(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持石击瓮破之。)谁来表演一下?(学生表演,教师相机点拨指导,要双手用力,狠狠地砸)“持”,用手拿;“击”,敲击,击打;“之”指代瓮;“破之”,使瓮破碎。方法拓展:“破”在句中是“使……破碎”的意思,这是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言词语用法。“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很多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对这种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摘抄、积累,有时间多读读,培养语感。(5)想象一下,司马光持石击瓮时,他心里会怎么想?(我不能慌,我要赶紧想办法,快点把他救出来。否则,他会有生命危险的。)(6)教师引读。引读:扑通一声,一个小孩掉进了瓮里,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引读:小孩在瓮里浮浮沉沉,伸出小手求救,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引读:情况越来越危急,小孩的动作越来越弱,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5.课件出示:水迸,儿得活。过渡:幸亏司马光急中生智,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怎么样?(1)指名朗读并说说句意。(2)理解“迸”“得活”。(“迸”是涌出的意思。瓮被砸破了,水一下子涌出来了,瓮里的孩子得救了。)(3)危机解除了,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庆幸,如释重负……)(4)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话。6.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三、学习任务四:感悟形象,复述故事1.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过渡:在同伴命悬一线而其他孩子惊慌失措、四散逃离的时候,司马光选择留下来,并想到用石块砸破瓮的办法,救出了同伴。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友爱。)2.想象说话: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们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同伴们又会对他说些什么?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4.出示故事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过渡:《司马光》这篇古文我们学完了,下面我们要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课文,如果只说意思,那故事就太枯燥无趣了。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把故事讲得更具体、更生动呢?(1)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归纳小结。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代替古时候的书面语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有场面,把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描述出来。有细节,故事才更生动。还可以补充想象的内容。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和一定的肢体语言,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2)同桌互助学习,互相练习讲述故事,互相补充完善讲述的内容,教师巡回指导。(3)指名或是自由上台讲述故事,评选“故事大王”。5.播放司马光砸缸的动画故事,引导学生欣赏总结,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故事内容。6.拓展阅读,了解更多与故事相关的内容,受到情感熏陶。四、学习任务五:比较差异,熟读成诵1.出示课后题第3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讨论交流。思考: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明确:(1)课文里许多词语是由单个字构成的。(2)课文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中比较少见。(3)课文中的句子都很短。(4)本课中三个“儿”字,第1、第2个泛指儿童,第3个特指落水的儿童,前后意思不一样,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它”。(5)语序不太一样。“群儿戏于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顺序应该是“群儿于庭戏”。(6)这篇课文是文言文,需要借助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其他课文是白话文,容易理解。2.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培养语感。?看课文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给一些字组词,也是理解词义的好办法。?还有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读不懂的做批注等方法。3.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当堂检测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字形等特点。明确:“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登、弃”是上下结构,“登”字上边部分撇、捺要舒展。“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相等。“众”是品字形结构,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2.师范写生字,学生注意书写要求,练写生字。
作业内容
1.将《司马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讲得生动有趣。2.再去找一找司马光的其他故事读一读,对这个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学后反思